同样是家庭主妇,人家却钻研上了医学,还出了书

聪明归聪明,人家之所以成事,人家靠得还是胆大心细和坚持。

 |  京城传奇

《女医明妃传》正值热播中,在历史上,确有女医谈允贤。但按照时间看来,谈允贤(1461年-1556)年,而朱祁镇(1427-1464年),两个人根本不属一个时代,编剧真是脑洞大开。

既然毫无瓜葛,那咱们就分开来,单聊一聊这古代女名医。不是聊皇上么?物以稀为贵嘛!皇上常有,女名医不常有。为啥这么说?

众所周知,在我国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读书识字的本就不多。再加上,医术向来讲究个传男不传女,所以,从医人多为男性,女医少之又少,学之有成的更是凤毛麟角。

不过,即便困难重重,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倒也出现些个诸如义妁、鲍姑、张小娘子、谈允贤、曾懿、淳于衍等医术精湛的女名医。今天咱们要聊的,就是她们其中这一位叫曾懿的女医。

曾懿,又叫伯渊,是四川华阳人,生于清朝道光十七年。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因目睹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丧生,怜之无辜,于是下定决心,苦读典籍,钻研医学,后自学成才。

提曾懿,你未必听说过。但要提中南海新华门呢?那你肯定知道。说这新华门原是乾隆为香妃建的宝月楼,袁世凯踞中南海为总统府后,才将其改建为中南海正门,更名“新华门”的。

门上匾额书于1914年春,“新华门”三个楷书大字雄劲有力、气势十分恢宏。如此不俗的手笔,作者岂能平凡?是谁呀?光绪、宣统两帝之师——袁励准。

袁励准,河北宛平人,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会试同考官,后任清史馆编纂,辅仁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书画名家和收藏家,诗文书画俱佳,名噪京城。

袁世凯曾拜访袁励准并攀亲认本家,但袁励准呢?道不同不相为谋。因袁励准背负盛名,袁世凯认定题新华门匾额非他莫属,屡次派人请题,最终才得其违心题写。

为啥说这段儿?这袁励准与咱们要聊的女医曾懿有何渊源?就这么说吧,别看这袁励准来头不小,可是到了曾懿面前,那永远就是长不大的小孩儿,见到她都得喊一声娘!

没错,曾懿就是袁励准的亲娘!虽然袁励准生于仕宦之家,爷爷奶奶和老爸都是文人,但他的才华横溢、颇具风骨,自然也少不了老妈曾懿的遗传和熏陶。有句话常说:聪明儿子的背后,肯定有位聪明的老妈。

曾懿就是聪明女子的典型。想想看,在当时的环境下,女子从医之路本就非常艰辛,没有“几把刷子”扛的下来、出得了成就?更别提面对枯燥难读的医学典籍,不够聪明就想整清楚、看明白?这都是其次,再来看看曾懿的几本著作吧!

医学篇,是她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十四岁时著成,她将生平经历医效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分成伤寒、瘟病、杂症、妇科、幼科、外科等类,附于书中,使学者能从中获益,不致受庸医之误。是书出后,不胫而走。

女学篇,是曾懿目睹清王朝腐败无能后,为救国图强而力倡女学之作。她认为,国家兴亡,首在教育,而占四万万人口半数的“陶融女子,还以读书明理为第一”。曾懿提出“医学卫生,以保康强,所以强大种族之原理”。

中馈录,一本具有家政学性质的著作,集中地介绍了江南一带民间常用食品的制作方法和保藏方法,详细的记载了20种常见的食品制作方法,阐述周到具体,且简便易行。旨为使新妇新手提高业务素质“实行中馈之职务”。

看到这三本著作,肯定就有人会诧异。不是说好的是医生吗?咋连教育和饮食都精通了。内容的大相径庭,不正是曾懿聪明博学的有力论据嘛!后被其子袁励准于1906年合辑为《古欢室全集》刊印于世。1907年以后,曾懿随其夫入京,晚年仍为人诊病,暇则以诗、画自娱。1927年冬,曾懿卒于北京,时年75岁。

不过话说回来,聪明归聪明,人家之所以成事,人家靠得还是胆大心细和坚持。

试药,是一项充满危险的工作。而曾懿配制方药之时,有的时候就都自己试药。比如她32岁时,得过阴症喉痹,就是亲测配方获得成功,愈后她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她重视细节,生活点滴都是她学习的良机。她治疗噎病的配方,就是偶然所得。

一日聊天得知,有一个得了噎病能饮不能食的士兵,到集市中浪荡,口渴至极,见有小贩用年夜锅煮鸡卖,就买了鸡汁来解渴。谁想这鸡汁浓鲜,食下即入下焦,并未阻于上焦,解决了他饮食难的问题。往后,士兵便常用鸡汤煮的粥当饭,胃膈渐开,病情好转。曾懿听完后,都用心记录了下来。往后凡碰着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加姜汁治之,疗效甚好。

她对医学的钻研那是随时随地,就连患温病接受名医吴鞠通治疗引导期间,都不忘通读学习其医学著作,纳为己用。她的惊人毅力,不禁让人思索,究竟是怎样的精神支撑着她,让她一直坚持着?是时代女性的风骨呐喊?是艺高人的傲气担当?还是有志青年行医救国的一腔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