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二十年以来的中国职场类节目,我们缺少的是温情的“职场乌托邦”,还是让人“气闷”的残酷现实?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海报 来源:豆瓣
记者 |
编辑 | 林子人
2020年11月开播的《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日前完结。自开播以来,节目在微博上多次掀起讨论高潮,学历、裸辞、职场等话题屡屡引发微博网友热议。
从二十年前工作、职场、学历等话语第一次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到如今《令人心动的offer》《我和我的经纪人》《职场是个技术活》等职场真人秀节目在中国遍地开花,职场类综艺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样只是面向部分白领群体的电视招聘会,而是聚焦于素人嘉宾的职场状态,从不同视角去探讨职场新人的行为、心态以及对于职场的看法。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最早的求职者与岗位的匹配到如今年轻人职场经历的方方面面。以社会热点话题为切入点,此类真人秀节目探讨情感困惑、代际关系、职场就业等现实问题,将素人或明星的私人领域引入可供观众观察和讨论的“公共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试图将职场类节目近二十年的起起伏伏置于职场话语脉络之中,探讨职场综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职场类综艺节目兴起的背后体现了怎样的社会背景?观察类职场综艺节目是否反映了真实职场的生存状态?我们在观看观察类职场综艺的时候,期望看到的是什么?这种观察类的节目形式带给我们的除了职场经验,还有什么?
2003年初,全球首档职场类真人秀节目《学徒》播出;随后,中国大陆最早的职场类节目《绝对挑战》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播。《绝对挑战》的节目形式和《学徒》颇为相似,通过面试答题、真实环境测试、情景话题模拟讨论等方式,测评求职者的综合能力,脱颖而出的三位求职者最终将拿到入职培训的机会。
虽然《绝对挑战》作为一档电视招聘节目过于简陋、严肃,但它的播出也让职场话题第一次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进入中国公众生活,通过大众媒介将人们的目光从明星、政治人物转向普通求职者。随后《劳动就业》《赢在中国》《天生我才》等职场类综艺节目相继在各大卫视平台播出。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视招聘类节目开播近十年之际,《职来职往》于2010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经播出收视率便迅速飙升;与此同时,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湖北卫视的《职在必得》等节目在热播的同时在口碑和话题上也颇多争议。上述节目掀起了当时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一次热潮。
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之所以能够在2010年迅速崛起,是因为随着中国高校开始全面扩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随之攀升。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30万人,而2000年的高校毕业生数只有107万人。这十年间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这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面临着“职场知识普及度较低”以及“就业竞争激烈”的双重困境,以至于他们纷纷自我调侃道“毕业即失业”。
职场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与这群年轻人的需求不谋而合——观众渴望从节目中得到职场经验,从而找到理想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个时期的职场类综艺节目虽然帮助年轻人从中获得了求职经验,但节目刻意制造的冲突和噱头也削弱了求职环境的真实性。在《非你莫属》的舞台上,留学归国的求职者在学历被嘉宾质疑后现场晕倒,主持人表示“你是在表演吗?”。此外,“你开始真的让我愤怒了”“你所表现的,就像一些菜市场或者火车站的一种表现”“你为什么哭,你是学表演的吗”等等诸如此类的表达时常出现。在《非你莫属》这档节目中,求职者总是被蔑视、被质疑、被批评以及被误解的对象,而主持人和招聘者则处于主动地位,以主持人和招聘者为主体的话语场不断被巩固和加强。
因此,节目在播出一段时间后引起了广泛非议,网友们纷纷表示“怎么会没有底线地打压选手”“节目不尊重多元价值观”“每次看《非你莫属》都觉得压力好大,老板说不要你就不要你,难道这就是年轻人面对的现实吗”。在节目遭公众质疑后,2012年李开复在微博上发起万人投票,“节目背离了一直传播正面职场文化的初衷”“抵制《非你莫属》,直到节目道歉为止”收获高票。显然,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求职者通过不同的节目环节全面、系统、真实地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而招聘者能够给予相应客观、专业的职场建议的职场类节目。所以,在更新换代迅速的综艺节目领域,这批演播室录制的职场类真人秀节目流失了一大批观众,随即慢慢淡出公众视线。
随着职场综艺节目的推陈出新,近两年出现的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与更早以前的电视招聘节目有所不同。它们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帮助求职者找到工作,而是通过真人秀的形式将观众引入可供观察和讨论的“公共领域”,即观察和讨论由节目引申出的职场话题和社会现象。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即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领域。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参与审视和讨论节目中的嘉宾,职场类综艺节目正成为具有“公共领域”功能的载体。
2019年播出的观察类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摒弃了“演播室求职”的综艺模式,它通过“真人秀+观察室”的双重叙事模式,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不同学历、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年轻人职场群像上,探讨职场人真实的生存状态、自我价值的追求、末位淘汰的压力等等。实际上,观察类综艺节目是近年来热度高涨的一种综艺模式,随着各个平台相继播出了《老总来了》《我和我的经纪人》《令人心动的offer》等职场综艺节目,此类节目在短时间内频频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讨论。
《令人心动的offer》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迅速崛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它以纪实拍摄的方式展示了八位实习生的职场生活,展现了95后职场新人在现实中也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二本双非被质疑、新职场人崩溃瞬间、办公室社恐、学历焦虑等等,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另一方面,以“明星观察团”为主的观察室邀请了不同行业的嘉宾对节目内容进行延伸讨论和深度分析,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话语阐释空间,观众通过这些不同身份与背景的观察团成员之间的讨论,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节目中的职场事件和人物,引申出了“30岁该不该裸辞”“裸辞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是解救自己”“职场如何学会快速拒绝”等大量热议话题。
显然,《令人心动的offer》这种职场类综艺模式是成功的,无论是微博还是豆瓣平台上都有颇多和节目有关的讨论与争议,比如有豆瓣网友就在第一季的评论区表示,“我们向往的优秀本质上不是什么名校、学霸,而是一个个努力、认真、有爱和真实的人”“从节目中更加明白了职场新人需要了解的职场知识和礼仪”“突然理解了这个职业的魅力”等等,也有网友在第二季刚刚播出几期后表示“经历过秋招的我觉得学历歧视太真实了”“内卷的因素太多了”“只看了先导片就感觉实习生们都好优秀,自己太差劲了”,以至于大家纷纷调侃道“这一季是学法劝退吗”“这不是令人心动的offer这是令人自卑的offer、令人心塞的offer”。
相比《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一季对职场的温情化处理,《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赤裸裸地把职场新人之间的竞争、矛盾和压力以及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偏爱、挑剔和质疑展示在观众面前。第二季导演张以豪认为,观众对节目的判断更多来源于感性层面,虽然情感共鸣是节目组的核心判断标准,但节目中的职场规则在现实职场中是客观存在的。他希望打破一贯的温情职场叙事,抛掉更讨喜的戏剧化真人秀节目,以现实化的记录向观众展示更为真实的职场生活。
在公众号“全现在”刊发的《关系户、凡尔赛〈令人心动的offer〉不如叫令人窒息的offer》一文中,作者刘睿欣对比了两季节目指出,第一季和职场电视剧一样刻意回避矛盾和竞争——所有实习生无论家庭背景及学历如何,全都公平起跑,就连带教老师们也是温暖和煦,充满人情味的。但这种职场叙事不是现实职场的全貌,回顾二十年以来的中国职场类节目,我们缺少的是温情的“职场乌托邦”,还是让人“气闷”的残酷现实?
实际上,《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也只是展现了残酷现实的冰山一角:就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一季开播的201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860万;到了第二季开播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发表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指出,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了16.77%,求职申请人数却增加了69.82%。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导致了应届毕业生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普通大学毕业生别说“心动的offer”了,也许投了几百份简历都石沉大海;同时对于那些正在工作的95后职场新人来说,他们曾经也许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充满向往,幻想下班后回到温馨的出租屋,有大量自由支配时间在这座城市里去建立“附近性”,但“白天996,晚上在蛋壳”才是普通人的真实图景,随着就业市场和职场不确定性的增加,与之增加的是年轻人的焦虑和压力。
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中,对比同期“五院四系”出身、本科海外名校毕业的竞争对手,实习生丁辉的履历显得相对“普通”。他毕业于一所二本学校的非法律专业,努力考上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从一个销售一步步成为了一名律所律师。丁辉节目中的发言“28岁裸辞”“以万分之一赢的机会去背水一战”也上了微博热搜。节目播出几期后,他因被淘汰再度登上热搜,不少网友高呼“心疼背水辉”。
“新京报·书评周刊”刊登的《〈令人心动的offer〉与真实的职场,差了多远》一文指出,作为普通人的观众,会不由自主将自己代入丁辉的处境,他身上也有着许多年轻人的缩影:出身不算好,没有留学的条件,却不甘就此过完一生;一次次背水一战,获得了与其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却被质疑年龄大、本科出身不够好。即便如此,年轻人不得不一边抱怨着内卷与不公,一边加入这场暂时看不到终点的赛跑,因为不参加意味着被淘汰。在律所的面试中,丁辉面对四位带教律师说出自己的学历背景和真实的从业想法时,网上也随即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丁辉裸辞有些冲动,给出从事律师行业的理由显得牵强和稚嫩;也有人表示,他的求职困境是很多打工人的真实写照——起点不高,希望能通过毅力和“背水一战”的勇气为未来的可能性搏一搏,可是,难得获得一次面试的机会,却因为第一学历和裸辞经历被面试官质疑专业基础和工作能力等等。
这并不只是丁辉的问题,而是和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竞争密切相关的结构性问题。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人类学家项飙指出,所谓的内卷性不仅仅是说竞争激不激烈的问题,而是明明知道竞争最后的收获也没有什么,大家还是要竞争——人们不知道除了竞争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去生活。如果退出竞争的话,人们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差一点,而且要在道德上去承认自己是没什么用的、是失败的。所以,人们在这种不允许退出和不允许失败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着一种巨大的焦虑,即在“竞争中很可能面临失败”的心理焦虑以及“如果退出竞争意味着要承认自己是失败者”的道德压力。
“当年轻人手握辛辛苦苦积攒的简历,去面对象牙塔外的事业选择,面对更真实的社会生活的时候,更大的落差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作者徐菁菁在《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一文里提出,如今,学位不断膨胀、学历持续贬值,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最重要的功能从过去的“认识你自己”到现在的“改变命运”,成为了精英人才选拔的代理机制。抛开光鲜的学历和漂亮的实习经历,中国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困境:在极度“内卷”的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在竞争中筋疲力竭。
丁辉向往律师行业,考上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以后打算“重启”自己的人生,幸运的是,他通过这种非社招途径在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得到了一次实习的机会,节目播出后也收获了一定的人气,他成功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人生重启”。但职场竞争之残酷激烈意味着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找到人生的某个“确定性”。也许,达不到目标才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常态,有的年轻人因此选择躺平,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边努力边焦虑,还有人调侃道“我想直接放弃回家种地”。
作为一档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节目组反复选择并考量八位实习生在节目中所担任的角色,设置那些可以引起关注和讨论的环节,为观众呈现了一种“职场遭歧视”或者“背水一战”的情景设定。对于作为职场新人的观众而言,他们之所以不希望丁辉被淘汰,也许是因为节目之外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版”丁辉。大家在讨论的同时看到了自己在职场中的投射,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得到身份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职场压力、学历焦虑上的宣泄和满足。然而,以这类节目释放焦虑、获得安慰,对观众来说又是否只是一种暂时的幻觉呢?
参考资料:
《<令人心动的offer>与真实的职场,差了多远》,新京报书评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1lqmFKs_lsAEx05jUs-Dbg
《专访|人类学家项飙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澎湃新闻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48585
《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三联生活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ilNVG-fabWHU34De5NPGSA
《关系户、凡尔赛,<令人心动的offer>不如叫令人窒息的职场》,全现在
https://mp.weixin.qq.com/s/joVqdKjIhxZrgNuwqSe_tw
《<令人心动的offer2>:离开乌托邦 | 专访制片人王鑫璇》,骨朵网络影视
https://mp.weixin.qq.com/s/XkEJO8Qv37VaHr-tSeTdTQ
《<令人心动的offer2>导演张以豪平衡综艺与现实》,网易娱乐
https://3g.163.com/ent/article/FV3SRD2600038HKK.html
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赵明哲,现实·话语·拟态——职场真人秀节目《我和我的经纪人》与《新职员诞生记:Good People》的比较研究,[J].声屏世界,2020
国园园,浅析我国职场真人秀节目的演变,[J].新闻研究导刊,2016
聂艳艳,由职场真人秀看此类节目社会属性的回归:以《非你莫属》节目为例[J].新闻世界,2011
刘涛,探析职场真人秀节目的两次热潮,[J].电影评介,2012
张玲,当求职沦为一场相亲秀——反思当下中国电视职场类真人秀节目[J].当代电视,2012
张祎,《非你莫属》的争议分析,[J].一线,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