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  · 日企  · 外资

日企正大举从中国撤资?多数选择在华转型仅1.7%选择撤离

日企撤离中国比重不大,但呈上升趋势。

 |  环球时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比起1990年代在中国市场上的如日中天,日本企业如今似乎风光不再。索尼连年高额亏损,松下关闭中国唯一一家电视工厂,西铁城广州公司“提前解散”。“日企大举撤资中国”“日本深陷‘失落的20年’泥潭”等唱衰日本企业的文章频繁见诸报端。事实果真如此吗?日本企业撤离中国市场的现状究竟如何?日本企业如何实现转型?中日之间会在哪些领域展开合作?《环球时报》记者试图通过采访寻找真相。

日企撤离中国比重不大,但呈上升趋势

今年1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布题为“‘新常态’结构调整下在华日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基于《2015年度亚洲、大洋洲日资企业活动实况调查等内容》”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关于在华日资企业“今后1至2年的业务发展方向”上,回答将会“扩大”业务的企业占38.1%,首次跌破4成;回答“维持现状”的企业占51.3%,与2014年调查结果相比增加5.3个百分点;回答“缩小”(8.8%)或“转移到第三国(地区)/撤退”(1.7%)的企业共占10.5%,较2014年增加3.0%。可见,日资企业大规模撤离中国的说法不属实。

关于“缩小”业务或“转移/撤退”的原因(多选),回答“销售额减少”的企业占67.1%,与2014年相比增加6.0%;紧随其后的原因分别是“采购成本、人工费等成本增加”(63.6%)和“发展潜力小”(36.4%)。此外,“对高附加产品的接纳度低”“生产与销售网络的调整”“难以确保劳动力”及“管制变严”等均为影响日企在华经营的原因。一家日资服装企业的工作人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半数以上撤离中国的日资企业实际上是由于其日本总公司本身经营不善,与中国没有关系。不过也有不同观点,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亚地区中心总代表田端祥久认为,目前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家日资企业因这一原因撤离中国,远未及半数。

那么,离开中国的日资企业究竟倾向于把今后业务发展方向放在哪里呢?JETRO最新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在巴基斯坦扩大业务规模的日本企业占比76.7%,排名首位;选择缅甸和印度则分别以75.8%和74.7%分列二、三位。观察近几年数据可以发现,日本企业在缅甸、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扩大投资的意愿较高。清华大学野村综研中国研究中心理事、副主任松野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资企业流向这些国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人工费、材料费等成本低于中国;第二,受政治影响小。某零部件加工商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很多日本企业其实并不愿意从中国撤资,因为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充足且成熟,工人可以迅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转移到其他国家意味着要从头开始培训工人,培养市场,前期需要投入的精力和费用也非常可观。

日企加紧“去家电化”步伐,面临全方位转型

中国日本商会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5年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称,考虑到中国市场今后的成长性和当前规模,日企对华投资在2014年出现上涨,并有望在未来3年持续上涨。松野丰也表示,中国仍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未来日本对华投资不会持续走低。从JETRO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很多日企选择扩大在中国的业务。从行业来看,非制造业“扩大”业务的比例为43.9%,高于制造业的34.9%。其中,内销型的“批发和零售业”的扩大意愿最高,达50.9%。在制造业中,“食品业”和“运输机械器具业”在今后扩大业务规模的意愿强烈,分别为52.4%和43.5%。白皮书显示,对于出口型日企来说,中国的优势正在减少;然而对于销售型日企来说,中国仍是潜力巨大的市场,今后将加强开拓。日本综合零售及服务企业集团永旺集团在华发展势头迅猛,《环球时报》记者从永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获悉,自2008年永旺国际商城购物中心在北京开业以来,截至今年1月,永旺在中国综合百货超市、食品超市店铺总数达到68家。此外,大冢制药、富士电机、奥林巴斯等日企已宣布扩大在华销售网络。

媒体关于日企大举撤资、对华投资走低的报道有夸大成分,但日本企业的转型迫在眉睫却是实实在在的。逐步退出利润微薄的B2C(企业对顾客)业务,转向培植B2B(企业对企业)业务,是索尼、日立等大型日企共同的选择。从过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家用电器,转到不容易注意的手机摄像头,甚至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是日本企业的重要转型方向。比如,苹果、小米手机的摄像头都是由索尼生产的。松下已与特斯拉汽车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在美国建设大规模生产可充电电池的工厂。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将拓展火箭研发与销售业务。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日本今天在世界经济的分工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再是终端产品制造商。很多“中国制造”的核心部件都是来自于日本,不要低估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他们在全球价值链的核心部件和技术的提供方面已经占据中高端的地位。

日本将在四大领域继续对华投资

松野丰认为,未来日本会在四大领域继续对华投资:汽车、医疗、环保、能源。第一,日企依然看好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汽车行业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有望扩大。第二,由于中国高端人群对健康养生的重视,日企有望对在华医疗领域扩大投资。近年,日立就看好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和中国的医院合作,计划将在日本开展的电子病历等业务引入中国,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共享,为院方提供预防、检查、治疗等一条龙服务。第三,在环保和能源领域,中日企业有望结成一体,共同赢得国际市场。

技术依然是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本田和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自2000年起,该公司就和故宫展开合作,旨在使用凸版印刷的数字影像技术保存和公开故宫的宫廷建筑和文物,并开发智能手机和平板等移动终端应用软件。日本川崎重工已于重庆两江新区设立川崎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机器人制造项目公司。该公司预计2017年在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占全球的1/3。

松野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企在华并无大规模撤资的现象和计划,但对于向中国投资高科技产业会持谨慎态度。有学者认为,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把中国当作“帮助”对象;90年代后期到20世纪中期,日本企业把中国当成“合作”对象。现在日本企业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对于这种观点,孙立坚表示认同,他说,“现在有些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在中国企业学习、模仿、创新等能力都在增强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在高精尖产业的对华投入确实会小心谨慎。

除业务上的转型外,日企在中国还在发生另一种转型。日本自民党干事长谷垣祯一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以前中日的合作方式主要是日本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承包给中国公司,但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提升,两国的合作方式也开始发生改变。比如,日本比中国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这个领域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提供给中国。在经验共享方面,日中还有很多合作空间。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