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  · 女权主义  · 嬉皮  · 美国历史  · 大女主  · 冷战  · 国际象棋

通往自由之路:从《后翼弃兵》看女权运动、嬉皮士文化与美苏冷战

主人公贝丝不仅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中一步步取胜,而且摆脱了国家利益的控制,在棋盘上寻求更大的自由。

 |  潘文捷
《后翼弃兵》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后翼弃兵》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2020年下半年引发关注的美剧《后翼弃兵》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Walter Tevis)1983年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身为孤儿的国际象棋棋手贝丝·哈蒙如何发掘自身才能,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中一步步取胜的故事。这是一部“大女主”的爽剧,却和观众熟悉的国产大女主剧有很多区别,尤其是在女主角和男性角色关系的处理上,让我们不禁思考“独立”一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后翼弃兵》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女权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嬉皮文化以及苏联鼎盛时期的美苏关系。身为一位生长在五六十年代的女性,贝丝亲眼目睹了当时美国社会女性的生活状态,并选择了一条通往独立、发挥自己潜能的道路。她一路过关斩将,无往不利,却在苏联棋手博戈夫面前屡遭失败,面对这些挫折,贝丝一度沉溺于滥用镇定剂和酒精来逃避现实,这也和当时流行的嬉皮生活方式不无关联。在国际局势上,冷战的历史背景也贯穿剧集始终,尤其是在全剧的高潮部分,贝丝深入苏联大本营莫斯科获取了胜利。在这场比赛当中,美国的基督教会希望她能够给无神论者带去痛击,美国政府更想把她塑造为国家英雄,让她为国家代言,贝丝最终摆脱了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束缚,在棋盘上寻求更大的自由。

《后翼弃兵》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女权运动和嬉皮文化背景下的独立道路

贝丝从小就生活在有很多女孩的环境中,如果说童年时期在孤儿院里,她还没有感受到主流社会对女性的要求,那么在被领养和进入中学之后,她领略到了身为一个普通女性意味着什么。刚入中学,贝丝就因为衣着不够光鲜时髦而与班上的女孩们格格不入。直到她因为国际象棋比赛获胜,成为本地名人,学校主流女性社团才接纳了她,邀请她参加聚会。也正是在参与这次女生聚会时,她才发现,同龄人聚在一起的一大主题就是讨论男人。看着这些女孩齐声唱着电视中歌颂爱情的流行歌曲,贝丝从酒柜偷了一瓶酒独自回家了。

如果我们按照贝克德尔测验(Bechdel test),即剧情是否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至少有两个女性角色 2.她们互相交谈过 3.谈话内容和男性无关)来观察她们,判断其人格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那么话题总是围绕男人展开的女学生们是不可能通过测验的。这或许不是因为编剧着力描写性别刻板印象,而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女性在现实中的确经受着方方面面的束缚。不仅是学校里的女生,就连贝丝的继母也是这样,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却只能在家中打扫卫生、看电视或弹钢琴,等待一个男人回家。

正如在《冷战初期美国女性状况研究》一文中作者刘秀红所描述的,在二战期间,大量美国女性走上了国内空缺的工作岗位,但战后大批复原军人需要工作,这样一来,保守势力就要求女性回归家庭。正在职业女性和传统保守势力胶着之时,麦卡锡主义上台了,右翼势力借此机会对职业女性进行解雇,认为她们破坏了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和社会秩序。这样的社会背景酝酿出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

在所谓的大女主剧集里,女性和男性之间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国产剧中不乏大女主形象,但却常常遭到诟病。例如在《全球掀起女权运动,为什么国产大女主剧仍是“玛丽苏”伪女权的套路? 》一文中,作者就看到,很多大女主剧展现的是女主角如何走上传奇人生,男性的出现既满足女主角的情感需求,又成为女主角成功的垫脚石,但这些大女主却是“伪女权”——一方面,她们的成长往往不是由于自身的抱负,而是在外界环境的促进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她们的成长大都得到了男性的庇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白惠元也发现,这些大女主总是要依靠一个帮助她们成功的男人。他在《活字电波》节目中分析称,在国产剧《都挺好》里,这个男人是苏明玉的那位“完美父亲”;在《安家》里,房似锦永远要依靠徐文昌;《我的前半生》更为严重,因为女主角罗子君必须靠金主贺涵才能走出阴影——正是在这部剧里,真正的独立女性唐晶不仅是配角,而且还在感情上受到伤害。

《后翼弃兵》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在《后翼弃兵》里,贝丝也有过几个给予她很大帮助的男性,从一开始的校工萨贝先生,到肯塔基州冠军贝尔蒂克和与她共获全美公开赛联合冠军的本尼·瓦茨,都曾帮助贝丝进行过训练,使她棋艺精进。不过,比起男性,贝丝更依赖的恐怕是药物和酒精。在巴黎国际锦标赛惨败之后,她先是拒绝回到纽约本尼的家中,随后贝尔蒂克来找她,她也没有开门,而是投入了药品和酒精的狂欢当中,以此逃避失败,逃避现实。

故事中的这一设定与60年代的嬉皮文化有着丝丝关联。在60年代的背景中,嬉皮文化与民权、女权一起发出了反正统的声音——民权和女权运动被看作是建设性的,嬉皮文化则与破坏和逃避相连。不少嬉皮士来自白人富裕家庭,却抛弃原有的生活方式,感受并赞美贫穷。虽然剧中没有明言,但贝丝的母亲身上似乎就有着嬉皮士生活的影子——她本来家境优渥,是康奈尔的数学博士,母女两人最终却住在破破烂烂的房车里。50年代,贝丝在孤儿院养成了镇定剂依赖,每次服用都能看到一副棋盘出现在天花板上,这种情节又和嬉皮士生活的关键词“成瘾”密不可分。其历史背景是,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在1938年合成了一种名叫“麦角酸二乙酰胺”(LSD)的物质,到50年代,CIA(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苏联有了神经性生物武器,因此他们用LSD进行试验,结果却促成了美国致幻剂的流行。

贝丝对药物和酒精的依赖导致她不仅第二次输给博戈夫,而且在这次失败之后,她一蹶不振了很长时间。贝丝将自己锁在家中独自度过低迷期,但迷惘当中自我麻痹和自我放逐的生活态度,与她所处时代的许多嬉皮士有许多共通之处。幻觉,并不是小小年纪的贝丝一个人在追求的——约翰·列侬、披头士都依赖药物,创作出了有迷幻色彩的音乐。

《后翼弃兵》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在贝丝沉迷于药物和酒精时,孤儿院的朋友乔琳敲开了她的房门,也进入了她的生活。不是男性,不是宗教团体,甚至也不是国家出钱资助贝丝去往苏联,最终让她圆梦的正是这位黑人女孩。这一情节不仅体现出了人生的关键阶段姐妹情谊的重要性,有心人也可以从中引申出黑人民权运动与女权运动的许多关联。在乔琳讲述她存钱报考法学院,并成为了自己所在事务所第一名黑人女性时,虽然她还没有能力完全摆脱社会环境加在黑人女性身上的束缚,观众却能看到她未来的无限可能。

没有人可以不依靠别人就成为自己,但不论是萨贝先生、肯塔基州冠军贝尔蒂克、本尼·瓦茨等男性,还是继母、乔琳等女性,甚至是酒精、镇定剂,都不是贝丝最后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人生的低谷,回首年幼时与萨贝度过的时光,感受到好友的关注和鼓励之后,贝丝下定决心,重整旗鼓。在苏联,她多次受到酒精的考验,但都选择了拒绝。到剧集的尾声,朋友们通过越洋电话给她出招,但因为对手的棋局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贝丝最终只有凭借自己清醒的头脑获取胜利。

《后翼弃兵》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美苏冷战夹缝中寻求自由

如果说,女权运动、黑人民权运动以及嬉皮文化的主题在《后翼弃兵》中都只是隐约浮现,那么本剧最为着重强调的历史背景,无疑就是美苏冷战了。冷战和60年代美国国内的诸多运动并不是割裂的。在冷战思维占据主导位置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政治气氛压抑,任何不同的想法都会存在通苏嫌疑。万马齐喑之下,嬉皮士才会发起文化反叛这种非政治、非对抗性的斗争。冷战阶段,如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谢国荣在《跨国史视野下的美国民权运动研究 》中所言,美国认为自己是“自由世界领袖”,宣扬美式民主和自由,致力于捍卫人权,与苏联进行制度竞争。但美国国内的歧视与其宣称的“自由的生活方式”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发起民权运动,也是要求美国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在泛政治的环境中,身处其中的棋手也会受到冷战意识形态的胁迫。《后翼弃兵》的原型鲍比·费舍尔(Bobby Fischer)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冠军挑战赛中对阵苏联棋手斯帕斯基时,就是由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亲自出面邀请的,希望他能够在苏联人垄断的运动里击败敌人。那场比赛因为象征两个超级大国对抗而被称为“世纪对决”。费舍尔也因为打破了连续25年世界冠军均由苏联垄断的状况,收到了总统的祝贺。

鲍比·费舍尔

冷战不仅将棋手推了政治明星的位置,艺术家也无法幸免。1958年,23岁名不见经传的钢琴家范·克莱本(Van Cliburn)参加苏联举办的首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并因为这场国际比赛而在几十年间被一再津津乐道、冠以殊荣。对于这场比赛,有两种说法。美国一方常见的说法是,六个月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太空竞赛中击败了美国,莫斯科还想在软实力上扩大优势,比赛是苏联为了展示钢琴人才而设下的,甚至已经内定了获奖人选,偏偏名不见经传的克莱本以无懈可击的钢琴演绎,搅乱了苏联的计划。而另一方面,据参赛者、获得亚军的刘诗昆回忆,“与其说是个音乐比赛,不如说是一个政治外交的活动。”当时,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美国居于落后地位,赫鲁晓夫想要“和西方搞好关系”,提出要变军备竞赛和冷战为和平的友谊的文化竞赛,于是亲自倡议并坐镇指挥了这场比赛。比赛后,克莱本来到苏联各地进行巡演,人们赠送他各种各样的礼物,让他塞满了十七个行李箱。

范·克莱本自己也意识到,在政治面前,艺术沦为了一种工具。回到美国,他坐在迎接自己的敞篷车,面对十万人的夹道欢迎,心里就想:“这一切是多么美妙啊!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古典音乐,我不过是一个工具。”美国人把克莱本的获胜看成是美国对苏联艺术上的胜利,这次获奖也给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以来情绪低落的美国人带来了心理安慰。在苏联,人们认为让克莱本获奖,证明了苏联“与西方在文化上睦邻友好”的愿望。为克莱本颁奖的肖斯塔科维奇则表示,克莱本得奖并不是美国的胜利,如果不是苏联的提醒,他们差点就埋没了这么优秀的钢琴天才。

范·克莱本

但是,如果我们追问这些身处政治旋涡中的艺术家,他们本人对苏联有什么样的看法,可能会发现那些感情常常与政治无关。范·克莱本5岁时翻到画册中洋葱头形状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就对莫斯科心向往之,其中,众多俄罗斯学派大师演出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大音乐厅,更是他心目中的圣殿。对于《后翼弃兵》的主角贝丝来说,她学习俄语,想要去莫斯科,并不是因为仇恨,恰恰是因为对国际象棋的热爱,对身处其中的大师们的憧憬。剧中,美国国务院派来保护贝丝安全的工作人员疑神疑鬼,担心苏联的阴谋诡计,与之相比,来自苏联的棋手们在认输时也心服口服,显得颇具风度。异国的棋迷更是没有因为贝丝来自美国而减少对她的关注和喜爱。赢得比赛后,贝丝拒绝了发表反苏言论的要求,她来到户外。

在这个场景当中,贝丝第一次走出了童年的地下室、肯塔基的旧宅、纽约的简陋公寓、陈旧的教学楼、华丽的酒店等封闭的场景,到户外下棋。她开始享受下棋的乐趣,这一次的对弈和性别无关,和药物酒精无关,与国家荣誉意识形态无关,甚至与胜负无关。

《后翼弃兵》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参考资料:

谢国荣 | 跨国史视野下的美国民权运动研究

https://www.sohu.com/a/301127484_696411

大女主剧:女性独立or女利主义?专访北师大白惠元老师 | 活字电波002

https://mp.weixin.qq.com/s/pwRw2aLDjeIUokryLue30A

英美电影中的嬉皮文化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631d69205aa4d590692129a9485a33db&site=xueshu_se

《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 王恩铭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a51cbdec22ea1e64d3435bffd8c51d0e&site=xueshu_se

《冷战初期美国女性状况研究》刘秀红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SF201905009.htm

全球掀起女权运动,为什么国产大女主剧仍是“玛丽苏”伪女权的套路?https://www.sohu.com/a/258480838_444632

【范·克莱本逝世五周年】冷战中的钢琴偶像 《时代》封面的“美国英雄”https://www.douban.com/note/660081251/?from=author

《来自民间的叛逆:美国民歌传奇》读库|新星出版社20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