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不拍部电影就会被时光遗忘一样。这,怎么说好呢?
麦昆和她的母亲/图片来源:Dan Chung
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的故事要被搬上大荧幕了。这下,就算再不关注时尚的地球人也很难不知道他是谁了。
2010 年冬天,这位英国天才设计师在母亲癌症病发身亡 9 天后上吊自杀,没有留下只字片语。身边好友、同事、评论家把他的骤然离开视为对时尚产业的无声控诉,给整个事件加了层神秘与悲剧色彩。
或许是出于这一原因,离世将近 6 年的他依旧活在公众好奇心中。出租车司机的儿子怎么在三十出头就爬到行业巅峰?获得查尔斯王子、戈尔巴乔夫等各界名流青睐?他在 1995 年设计出来的“高原强暴”系列到底是不是为了搏出位?麦昆的罗曼史、自卑心里、职场纠葛、毒瘾史,乃至琐碎的生活细节被强行摊到阳光底下。
全球各地围绕“麦昆”二字的展览轮番上阵,期刊杂志隔三差五地出版特刊,传记作者更是打入他的私交圈努力还原麦昆的精神世界。去年,伦敦圣詹姆斯剧院还上演了一出戏剧,名为《麦昆》。
这次,轮到了大荧幕。顺利的话,这部关于麦昆的传记电影会在今年年底开拍。剧本由当红编剧 Chris Urch 执笔,掌镜导演则是 Andrew Haigh,后者凭借电影《45 周年》大放异彩。影片将以麦昆传记 Blood Beneath The Skin(《亚历山大•麦昆:皮肤之下》)和编剧的调查资料为主。担当制作方的是百代电影公司,在传记电影方面颇有经验,《妇女参政论者》(Suffragette)、《萨尔玛游行》(Selma)和《曼德拉:漫漫自由路》(Mandela)均出自百代。
电影片名、情节主线、演员阵容等信息尚未公布,可光光“麦昆”二字就已经赚足眼球。不妨想想伦敦 V&A 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由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远超预计,主办方不得不多加 5 万张门票,同时前后延长开放时间。
用电影记录设计师光阴不再稀奇,Dior 曾在 2012 年将镜头对向临危受命的创意总监 Raf Simons。这部名为《Dior and I》(迪奥与我)的电影最终夺得了西雅图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评审团大奖。影片导演 Frederic Tcheng 还拍摄过时尚教主戴安娜·弗里兰的《戴安娜·弗里兰:眼睛要旅行》(Diana Vreeland:The Eye Has to Travel)和传奇时装大师瓦伦蒂诺的《瓦伦蒂诺:最后的君王》(Valentino:The Last Emperor)。讲述珠宝品牌 Tiffany 创始人 Charles Lewis Tiffany 生平故事的纪录片《把我的骨灰撒在波道夫》也已上映。由时尚电商 Yoox 赞助的纪录片《缺席的艺术家》则试图勾勒出比利时设计师 Martin Margiela 的创作历程。
这年头,似乎不拍部电影就会被时光遗忘一样。其中的大部分都在说励志故事,坐在电影院或者电脑前的观众很容易为设计师或创始人的打拼、奋斗精神而动容,或因主人公悲惨遭遇而惋惜。就像盛在名贵珐琅彩碗中的浓稠鸡汤,你在喝完之时就能清楚看到碗底深刻的品牌名称。
《奢侈品管理》一书的作者、前 LV 总裁 Vincent Bastien分析认为,高端的时尚品牌如今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创始人已过世(例如 Chanel)或者退休好多年(例如 Kenzo),无法依靠创始人的时尚影响来添加购买动机,依靠影视故事来铺陈和抒发新意自然成了最现实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