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张一鸣洞察人心,其实是个很大的误解

字节跳动一路走来的成功、甚至挫折,在他年轻时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中,都曾早早埋下草蛇灰线。

 |  互联网深读

文 | 互联网深读 楚青舟 阿瑨

37岁的张一鸣,去年刚刚顺风顺水地度过本命年。

字节跳动这位年轻的掌舵者,也在2019年被《时代》评为《时代》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李开复为其所撰的评语是这样的:根据许多量化指标,张一鸣是世界最顶级的企业家。

彼时,恐怕几乎没有人能逆料,张一鸣和他的公司,会在一年后遇上这么多无法“量化”的风波。

当下已经有不少观察者,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字节跳动、TikTok的机遇及挑战。而本文想关注的,却是不会进入企业“大事记”的一些“小故事”。

本文梳理的37件小事,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张一鸣多年来工作与生活的侧影。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不管当下宏大的叙事是充满真知、偏见或误读;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故事细节,都会成为历史最有价值的注脚。

或许,37年后再来看,我们仍然会认同:字节跳动一路走来的成功、甚至挫折,在他年轻时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中,都曾早早埋下草蛇灰线。

1、求学:重度信息需求者

1、重度信息需求者:张一鸣从小就是“重度信息需求者”,中学看报纸时,连中缝都一字不落地读。

2、报志愿的五个要求:张一鸣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对学校有五点要求:大城市、综合性大学(男女比例正常)、靠海(能吃海鲜)、离家远、冬天能下雪。他最终选了南开大学。

3、被调剂又转专业:张一鸣高中很喜欢生物,高考志愿报了生物学。那时候生物是热门专业,分数高,所以他没被录取,调剂去了微电子专业。不过后面他自己转去了软件工程专业。

4、自律的“道德状元郎”:张一鸣读大学的时候,别的同学忙于各种谈恋爱、打游戏、逃课,他只看书、敲代码、修电脑。因为自律,他曾自封“道德状元郎”。

5、修电脑“送媳妇”:靠着写代码和修电脑,张一鸣大四开始每个月有两三千的收入。

虽然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但这应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张一鸣因为修电脑认识了现在的太太。

6、用“算法”谈恋爱:张一鸣痴迷于算法,就连恋爱在他看来也能用“最优解”的算法去解决。“如果世界上适合我的人有2万个,我只要找到这两万分之一就可以了,在可接受范围找近似最优解。”

7、爱读传记:张一鸣大学时读了许多传记,他说这使他自己在职业规划上更有耐心:“我一直觉得世界上的书,如果只能选择看少数书的话,两类书值得看,第一类是传记,第二类是教科书。”

2、工作:“恐怖的机器人”

8、自愿加班的工作狂:毕业后,经历四次创业失败,张一鸣去了酷讯网做爬虫程序。在工作的前两年,他经常晚上十二点后回家,回家后还继续编程。据他说“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

9、睡觉无聊,但得保证:张一鸣认为睡觉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他纯粹是为了身体需要,才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

10、逼自己运动:和不喜欢睡觉类似,张一鸣也不喜欢体育运动,但是他会逼迫自己运动,每周至少游泳一次。

11、机器人:不仅如此,张一鸣可能也不喜欢快乐和悲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张一鸣像个机器人一样,几乎没有情绪波动。他认为最好的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

12、延迟满足:据何加盐统计,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张一鸣10次提到“延迟满足感”这个词。

13、张一鸣荐书:张一鸣推荐过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不是传记,是心理学书籍。

我查了一下,这本书中文版在豆瓣获得82717个评价,得分8.4;英文版评分9.0。

14、“恐怖”:今日头条的一位高管,曾经用两个字形容张一鸣,“恐怖”。

15、热爱年轻:在写给应届生的寄语中,张一鸣把乔布斯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改成了“stay hungry,stay young”。

16、鼓励师弟师妹去百度:曾经有师弟师妹咨询张一鸣职业选择的问题,张一鸣建议他们去百度(放在今天,肯定不会有这个建议了……),不要去IBM、微软。

17、不被户口限制:年轻的时候,张一鸣规划自己职业道路时曾经说到,“我觉得我肯定能做到不会被户口限制”。

3、创业:餐巾纸上的蓝图设计者

18、王兴推荐稻盛和夫:张一鸣曾经问王兴,有没有人同时做成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王兴给他推荐了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于是张去读了稻盛和夫的《活法》。

19、逃逸平庸的重力:张一鸣曾在自己社交媒体的简介栏写下一句话“逃逸平庸的重力”。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要离开平庸,但语言显然有点过于平凡了,因此并没有受到很多关注。实际上,这句话适合和王兴曾引用的一句名言对照参看:

真的“极度渴望成功”的人其实并不多,符合后半句“愿付非凡代价”的就更少了。

20、今日头条的雏形:2012年,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的董事总经理王琼和张一鸣一起喝咖啡,张一鸣告诉她自己想做点有意思的事,于是拿了咖啡厅的一张餐巾纸,在纸上画线框图,跟王琼讲解他的产品设想,大致是现在今日头条的样子。

很有科学家的风范了。上一次我看到用餐巾纸演算的故事,还是发生在物理学家马拉约纳身上。只不过这家伙32岁就人间蒸发了。

21、搜狐比今日头条慢:搜狐CEO张朝阳也是今日头条的用户,在有一次突发事件中,张朝阳发信息给搜狐网总编,质问“你的报道怎么比今日头条还慢”。后来,今日头条曾陷入版权风波。

22、“张一鸣不刷抖音”:曾经有一种说法“张一鸣自己不用头条和抖音”,字节跳动副总裁李亮辟谣了,他表示张一鸣创业一直在做信息类应用,现在用得最多的就是头条。

23、看电影体验放纵生活:张一鸣看过电影《万物生长》,因为他希望在电影里体验一把那种喝酒打架恋爱的生活。看完之后,他说“我觉得他们怎么过得这么混沌啊,浪费好多时间”。

这两条不妨连起来看,也适合和第8-11条参看。

24、拒绝腾讯收购:今日头条刚兴起的时候,腾讯想收购它,张一鸣拒绝了:“同事跟我讲,他加入今日头条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腾讯员工。我当然也不是,多没意思。”

25、创业快乐而寂寞:张一鸣说过,创业是个快乐的过程。他还说过,每一段创业经历都挺寂寞,并且,创业如果不顺利,“早死早升天,往前看就行了。”

26、“算法有没有价值观”:2016年,张一鸣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媒体与企业的区别:媒体是要有价值观的,它要教育人、输出主张,这个我们不提倡。因为我们不是媒体,我们更关注信息的吞吐量和信息的多元。我们会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我们不想教育用户。世界是多样化的,我不能准确判断这个好还是坏,是高雅还是庸俗。……我们确实不应该介入到(价值观)纷争中去,我也没这个能力。

这段话后来被总结为“算法没有价值观”,引发巨大争论。

2018年4月,内涵段子永久下架。张一鸣发表致歉与反思,其中说:产品走错了路,出现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内容,没有贯彻好舆论导向,接受处罚,所有责任在我。

27、郭广昌批评张一鸣:围绕字节跳动的争议还在继续。今年9月25日,在第三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批评张一鸣,称不能用户想看什么新闻就给什么新闻,需要对新闻内容的真假认证。

(字节跳动官网所展示的部分产品)

4、文化:处理人事决策相对较慢

28、今日头条搬家:2016年,今日头条搬了新址,是北京市层高最高的楼,屋顶能降落直升飞机。张一鸣在内部信中写道,“我有个体会,我参与或创办的创业公司,越在粗糙的环境中成长得越快。我自己是很不重视环境的精致度的,喜欢简单干净就好了。”

29、鼓励员工直呼其名:张一鸣不喜欢公司内部称呼某总、某哥、某姐、老板等,他鼓励大家直呼其名,许多人都叫他“一鸣”。

30、100个月的年终奖:张一鸣曾在内部信中说到,希望将来有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能拿100个月的年终奖。

31、中秋不发月饼:张一鸣讨厌中秋节发月饼之类的福利,他认为这是形式化福利,“发月饼对人才的保留不是一个正向选择,对优秀的人才,管你发不发月饼,他要走都是会走的。但是对于本来要走,但因为发个月饼留下的,这个对公司来说不是一个正向的选择。”

32、不发餐补,直接建厨房:和不发月饼类似的是,字节跳动人力资源负责人肖金梅曾向张一鸣建议给员工发餐费补贴,但张认为发餐补并不能解决任何痛点。最后,公司决定自己建立厨房。

33、字节跳动的人才机制:张一鸣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人才机制主要包括三点。第一是回报,包含短期回报和长期回报;第二是成长;第三是在这个公司精神生活愉快,干起事来觉得有趣。

34、决策快,但人事决策较慢:张一鸣思考决策很高效。但是,在今日头条副总裁谢欣看来,涉及到一些个人因素,比如内部人员处理的一些决策,他的处理往往会比较慢。

35、6分钟同意离职:非常时期,非常处理。8月27日,入职不到三个月的TikTok首席执行官凯文·梅耶尔于中午12:14发了一封辞职信,6分钟后,张一鸣即同意其离职。梅耶尔可能是字节跳动离职最快的高管,或许也是张一鸣最快的人事决策。

同样是8月27日,瓦妮莎·帕帕斯接任TikTok全球临时负责人。张一鸣曾这样描述这位女高管:“我们团队里的压舱石,提供智力、共情和思想。”看起来,无论什么组织,在最艰难的时候,女性似乎往往比一些男性更靠谱。

36、第一次表示感谢:在今年8月4日的字节跳动内部信中,张一鸣第一次对中国同事表达了感谢:“想专门谢谢中国的同事,我心里一直觉得,但第一次说。”

37、《财富》榜首:今年37岁的张一鸣,在今年《财富》(中文版)发布的“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中,位居榜首。37岁,对一位企业家来说,才刚刚起步。

据说,接触过张一鸣的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几乎都是:对算法极度痴迷。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会把自己当成机器人一样,不断用算法去调试、去完善,使自己不停地学习和迭代。

如果我们也以算法为核心来理解张一鸣,就会发现,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有一个问题大概会始终横亘在这位企业家的面前:依靠算法,到底怎样能算准人心?

不少人抱有这样的看法:张一鸣很懂人心。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从表面上看,张一鸣好像确实深谙人性。无论是今日头条还是抖音西瓜,推荐算法的魔力都让人难以抵挡。张一鸣也接过老干妈的旗帜,成为让男女老少都无法自拔的那个男人。

但其实,张一鸣真正洞察的是技术。技术可以“归纳”与“推测”人的行为,但这并不代表:技术背后的那个操盘者,就能真正洞察人心。

例如,算法中应该如何融入价值观?

张一鸣当然有自己的价值观。他虽然像机器人,但他到底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以上文的一个故事为例,十几年前他高考报志愿时的五个条件,并非都是冷冰冰的理性要求,所谓靠海能吃海鲜、冬天能下雪,无非也只是一个南方人的小执念罢了。

只不过在几年前,他一直坚持的是,价值观不应该影响产品。今天的张一鸣当然不会再完全坚持这样的态度,但TikTok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各种遭遇,无疑也在启示尚未“不惑”的张一鸣:价值观这件事,值得思考的内容还有太多。

再例如,有时候,太快做出决策,也不见得是好事。

快速完成从收集信息到做最终判断的过程,是机器的特长,但不一定是人的优点。TikTok在面对美国政府施压时,最初快速的妥协决策就曾招致一些诟病。据媒体报道,其员工表示,TikTok像一个习惯听话的孩子,被吓坏后快速地做出了反应。

世界是混沌的,理解外部世界和人性幽微,相比单纯做产品决策,要复杂N个维度。波谲云诡的博弈,不断变化的形势,都是难以量化的。

张一鸣在人事方面的决策相对较慢,本身就反映出人事之复杂。但作为个人生活极度自律、简单的“道德状元郎”,张一鸣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来更好地洞悉和驾驭这些“复杂”。

毕竟,当一家企业变得足够大,它要面临的就不仅仅是内部治理的“大公司陷阱”;还有无数个精明玩转“交易的艺术”的对手。这些对手演过的真真假假的戏,可能都比张一鸣看过的电影都要多。

在复杂面前,“慢”,本身或许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决策方法论。

多组与团队相关的故事中,带队伍的张一鸣,始终带有理工男特有的理性色彩。读完这些故事,也不难理解类似“火星视角”、“格局大ego小”词汇的由来。不过,如果将其与任正非的“灰度”理念对照,不难发现,后者对世界的复杂与人的“非理性”,要有更多一重的理解。

在这个算法时代,没有人会怀疑,张一鸣是位十分卓越的企业家。但要成为真正洞察人性的伟大企业家,张一鸣面前仍然有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等着他。

主要参考资料:

《<人物>封面故事|张一鸣 人机进化论》,葛佳男,2015

《字节跳动员工内部信》,张一鸣,2016

《致歉和反思》,张一鸣,2018

《张一鸣和他的流量帝国》,何加盐,2019

《张一鸣:每个逆袭的年轻人,都具备的底层能力》,纯洁的微笑,2019

《字节跳动员工内部信》,张一鸣,2019

《张一鸣给员工的信:不要在意短期损誉,耐心做好正确的事》,张一鸣,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