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取消中职本科贯通模式,会让职业教育摆脱学历导向吗?

需要解决的真问题是,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让职业教育院校能安于职业教育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

 |  熊丙奇
图片来源:图虫

图片来源:图虫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个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下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不限制专科高职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适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为部分有意愿的高职(专科)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逐步取消现行的注册入学招生和中职本科贯通,适度扩大中职专科贯通,严格执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条件。

适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和逐步取消中职本科贯通两项行动,引发舆论关注。不少人不理解,为何一边要扩专升本,一边又要逐渐取消中职本科贯通模式?

取消后者的意图明显,是为避免职业教育学校不安于其定位,不以就业为导向,而以升学为导向。

但是,在笔者看来,是否取消这一模式,应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解决职业学校以学历为导向办学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真正把职业教育办为和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否则,扩大专升本招生,同样会存在刺激学历导向的问题。

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我国各地在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时,推出了“3+4”中本贯通模式,还有“3+2+2”、“5+2”贯通模式。

上海从2014年起试点“中本贯通”模式,被中本贯通录取的学生,先读三年中职,中职毕业后,可通过转段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就读,完成7年学业后,可获得本科学历文凭。

北京则在2014年个别学校试点“3+2+2”模式基础上,从2015年起在全市推广中职学校和高校的合作办学模式。

具体包括两种方式:被高职院校招录的学生,前2年在高职院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教育,中间3年在高职院校接受专业课程及职业技能教育,后2年对接市属高校接受本科专业教育,此为“5+2”贯通。

被中职校招录的学生,前3年在中专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中间2年在市属高校接受高职教育(护理专业为3年),后2年接受本科专业教育。此为“3+2+2”贯通。

对于“中本贯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一直存在争议。

支持者认为,实行贯通培养,有利于发挥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的优势,培养高技能人才,减少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考试消耗。

反对者则认为,“中本贯通”,是以本科学历为“卖点”,吸引学生选择“中本贯通”,很多学生并非想学技能,而是想获得一纸本科文凭,有这一贯通培养模式存在,会刺激职业教育学校以学历为导向办学。

其中,对“3+4”3年中职加4年本科这一模式的争议,比“5+2”、“3+2+2模式的争议更大,因为这意味着3年中职后直接进本科院校学习,这3年中职学习,学生能学到多少技能令人存疑。相对来说,3年中职、2年高职、再2年本科,更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初衷。

但这也有一个基本判定,即高职是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本来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不一定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这一判定,可能也站不住脚。

事实上,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也不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也存在以学历为导向的办学倾向。很多高职院校追求专升本率,围绕学生专升本办学。

在这种情况下,取消可能存在以学历为导向办学的中本贯通模式,而不限制专科高职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适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适度扩大中职专科贯通,会同样存在中职以升学为导向办学,高职以升学为导向办学的问题。

因此,需要解决的真问题是,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让职业教育院校能安于职业教育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这个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就很难摆脱尴尬处境。

这次《行动计划》再次提到“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而从各地的中考招生看,普遍存在降低中职招生比例的诉求。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后,所有中职学生都可能升高职、进本科院校。如果中职学校能坚持职业教育定位,给学生货真价实的技能教育,继续坚持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现实价值。而如果中职不安于职业教育定位,不能给学生货真价实的技能教育,继续维持普职相当的中职招生比例,将面临很大的阻力。

低质量的中职教育不但不能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打好基础,还会让一些学生消耗青春时光。

从根本上说,要让我国整体教育结构合理,提高各类教育的质量,必须破除唯学历论,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并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才能让各类教育、学校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在自己的定位上办出特色和高质量。

(熊丙奇,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