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黄奇帆等共论“双循环”,收入分配是焦点

9月12日,陈元、蔡鄂生、黄奇帆、李若谷、张晓慧等顶尖学者在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见解,提高收入改善分配成为“关键词”。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0年9月12日,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在西安举行,主题聚焦“国内国际双循环和西部新机遇”。图片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0年9月12日,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在西安举行,主题聚焦“国内国际双循环和西部新机遇”。图片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9月12日,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在西安举行,主题聚焦“国内国际双循环和西部新机遇”。

陈元、蔡鄂生、黄奇帆、李若谷、张晓慧等顶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见解,提高收入改善分配成为“关键词”。

陈元:改善分配、完善社保,让人民群众有钱可花、有钱敢花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常务理事会主席陈元在致辞中指出,双循环的主体是国内大循环,但在这方面,国内市场和制度环境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技术、资本、土地、数据各方面,都面临不畅通的问题。

技术方面,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生产、再到现实应用的渠道不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割裂。资本方面,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等基础价格的形成机制仍然有待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的能力有待提高。数据方面,存在数据资源分散、标准不统一、安全保障不足,以及国际规则制定能力不强等问题。

土地方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受限、城市中实行招拍挂制度引致严重社会问题,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割裂。“我一直强调,土地具有社会和资本属性。解决好土地资本化及土地股权融资问题,可以将历史积攒的财富向产业链高端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延伸,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腾飞。”陈元说。

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增强国内供给能力,提升内循环的效率和顺畅程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有层次的、多元化的,这是内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分配结构,降低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提高居民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让人民群众有钱可花。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社保支出,发展市场化的保险行业,让人民群众有钱敢花。大力发展新经济,用新技术赋能产业链,提升产业链水平。打破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行业的准入壁垒,改革监管思路和监管模式,提高服务行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坚定推进对外开放,以金融开放为重要着力点,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可以通过鼓励外资和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增加国内金融领域的竞争水平。还需不断优化金融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在金融开放中寻求开放与安全的平衡点。

蔡鄂生:金融支持“双循环”,要减轻制约居民消费的负担

CF40常务理事会副主席、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蔡鄂生表示,要在消费环节减轻制约居民消费的金融负担,尤其是养老和住房负担。要培育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强养老保障能力,缓解居民的后顾之忧。

坚持“房住不炒”的长期定位,重视房地产价格过高对居民消费的持续挤出效应。适当提高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意消费。

此外,还要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数字技术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对于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数字金融为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获客难”、“融资难”提供了新的路径,提高了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要在这个方向持续努力。

黄奇帆:坚定不移建设“一带一路”,就是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从“双循环”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之间的战略关系角度指出,国内国际的双循环既涉及到商品的生产、分配、消费、流通之间的循环通畅,也涉及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流动、优化配置的循环畅通。

“‘双循环’是更深层次改革、更高层次开放,要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一带一路’的建设深刻体现了双循环的这种特征内涵。” 黄奇帆说。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也正是通过搭建“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与沿线国家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并在市场层面上形成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关系。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已经开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坚定不移的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黄奇帆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有关经验值得在落实“双循环”战略中进一步借鉴、推动、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带一路”旗舰,“中欧班列”的开行和运营,堪称“一带一路”建设的典范。与其他重资产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不同,中欧班列以“轻资产”实现了贸易相通、以政策机制的“软联通”带动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硬联通”。

李若谷: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4倍左右,实现“内循环”会更容易

CF40常务理事、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就实现“双循环”犀利发问:要扩大内需,形成内循环为主,有一个基本问题是不是要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

他说,中国人口是欧美的4倍,要达到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总量中的比例,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达到欧美的1/4就可以实现。粗略估计,美国人均消费约为4万多美元一年,欧洲是3至4万美元,即20至30万人民币之间,除以4就是6万人民币左右。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约为3万多人民币,城镇略高约为4万多,农村只有1.6万多。未来人均收入水平要比现在提高4倍,也就是城镇要达到12万至13万,农村要达到6万至7万。达到这个目标,实现内循环可能就会更容易一些。

实现人均收入增长就必须增加收入,增加收入一定要增加就业、增加分配。同时,提高收入就必须提高效率和效益。我国现在人口量大,劳动力多,减员增效是一个办法,但这与增加就业矛盾,怎么解决?可能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对民营企业发展友好的体制机制?我认为这一点也是在形成内循环为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李若谷说。

张晓慧:警惕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的倾向

金融如何服务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CF40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就此提出十点建议。在谈到房地产金融风险时,她强调,要警惕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的倾向。

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的倾向仍然存在。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占GDP比例已达70%—8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行业。其实早在疫情之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就已经显现过度繁荣的迹象,2018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13%,地区之间的价格和供需也出现了严重失调,更重要的是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在房地产相关行业造成了经济扭曲,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十分显著。

从今年前7个月的经济数据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依然具有较强的韧性,率先实现了3.4%的正增长,这无疑有助于中国经济的企稳修复。但与此同时,某些热点城市的房价在疫情冲击下仍出现快速上涨,并存在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现象,这些既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也会扩大金融行业的风险敞口,并对内需的恢复,尤其是对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中最具生产性的部分——制造业投资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