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先人,芈月用他征服义渠王,李嘉诚在笔上刻下他的思想

管子被称为是中国乃至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学家。甚至,很多人认为他是人类货币战争、粮食战争、贸易战争的鼻祖。或许,这也是李嘉诚对他情有独钟的原因。

 |  华商韬略

文/华商名人堂华商君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曾有这样的情节:

桀骜不驯的义渠王翟骊被芈月引用管子的城池论说得心服口服,然后还在与大秦使臣庸芮的会面中进一步打探关于管子的事情,又被庸芮引用管子的理论一通摆事实,讲道理,进而许下永不与秦为敌的承诺。

虽然本剧存有诸多槽点和与历史的出入,但剧中芈月和义渠王所推崇的管子却是真有其人。而且他的智慧到今天还在给人以醍醐灌顶的启示,连华人首富李嘉诚都是其忠实粉丝。在一次传媒见面会上,李嘉诚展示了自己使用的笔,上面刻着的名言:“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就是出自管子。

管子,名‘管夷吾’,又称‘管仲’(因被齐桓公尊为‘仲父’),生平约在公元前722年—645年,为东周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曾治齐41年,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东周春秋时代诸侯国中的第一个霸主。

管子比周公晚大约300年,被认为是周朝时期“自周公以来第二圣人”。连孔子都说:“微管子,吾其被发左衽矣!(要是没有管子,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裸露着右肩、被野蛮人同化了!)。”梁启超则旗帜鲜明地撰文称:“管子者,中国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

最特殊的是,管子被称为是中国乃至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学家。他以经济为主的治国方略帮助齐国称霸天下。甚至,很多人认为他是人类货币战争、粮食战争、贸易战争的鼻祖。或许,这也是李嘉诚对他情有独钟的原因。

管子的思想学说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有当代经济学者称,《管子》可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媲美,是人类第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因为它不但论述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还论述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产权、资本、资源、财政、货币、信贷、就业、产业、宏观调控、财富分配、阶级关系、社会稳定、社会法治都做了广泛的论述,其中许多思想见解,例如双向宏观调控经济的思想,甚至比现代西方经济学单一货币调控的理论还更为先进有效。

华商韬略特分享管子的几个经典“经济战”案例以及名言警句在此,与各位一起领略这位古代大家形成于2000多前,但到今天依然适用的伟大智慧与先进思想。

【经典案例一】

齐国君桓公认为邻国鲁、梁是威胁,想征服他们,问管子要怎么办?

管子出了个主意:让桓公带头穿绨服,并带动臣子和百姓跟着穿,然后又禁止齐人生产绨服,进而让齐国对善于制作绨服的鲁、梁产生巨大绨服需求。

鲁、梁两位国君渴望通过生产绨服赚钱,放手两国百姓大量生产绨服,甚至不惜荒掉粮食种植。

待两国绨服生产达到顶峰后,管子却让桓公及齐国人迅速改穿帛服,并关闭了与鲁、梁的贸易。

鲁、梁两国海量的绨服立即滞销,大量生产绨服的人宣告破产,同时还面临粮食短缺粮价暴涨的威胁,因而大量移民齐国,鲁、梁国君也因此屈服于齐。

【经典案例二】

桓公想收拾莱、莒两国,询问管子要怎么办?

管子说,莱、莒两国的山上盛产柴薪,于是让恒公摆出一副炼金铸币,齐国柴薪不够烧的假象,让齐国大量向莱、莒两国买柴,推高其柴薪价格。

莱、莒国君为了赚快钱,让大量百姓弃农砍柴。管子这边呢,假装摆阵炼金,其实暗地让炼金的士兵都种地去了。

两年后,管子让桓公停止买柴,让莱、莒柴薪滞销,砍柴人破产,并且面临因为弃农而导致的粮荒。不多久,莱、莒也如同鲁、梁一样,臣服于齐了。

【经典案例三】

桓公想攻击楚国,但却害怕楚国人的能征善战,再次要管子为他想个好法子。

管子还是发挥所长,主打经济战。他让桓公先低价收购楚国粮食,然后建起一个百里鹿场,去高价收购楚国的鹿。楚王获得情报后,下令楚人,包括农民放弃耕种,士兵放弃军役,纷纷捕鹿换取齐国货币。

当齐国拥有大量粮食,楚王卖鹿获得大量货币后,管子故伎重演,断绝与楚的贸易。楚王虽然手握大量货币,但却同样面临粮荒和兵荒的困境,因而也乖乖地臣服了。

【经典案例四】

几次下来,桓公熟悉了管子的套路。当他想攻击代国时,没直接说要打代国,而是淡淡地向管子打听:代国有什么特产。言外之意是,你懂的。

管仲一听,就知老板又要干大事了。于是告诉桓公代国出产白狐皮,让桓公高价去收购,并且强调白皮狐6个月才出现一次,如果现在放出消息高价收购,代国人会纷纷提早进山等待猎取。这样,齐国还没有真正出钱,代国百姓就会放弃农业进山了。而且管子断定,离枝国如果看到这个情况,就会入侵代国北部,进而让代国归降于齐。

后来,果然这样了。齐国没花什么钱,只是派人去代国放了个“内幕消息”,代国就降服了。

【经典案例五】

桓公越干越顺以后,动起收拾衡山国的主意。

衡山人善于生产兵器,管子便让桓公高价收购衡山兵器,一副要垄断衡山兵器的派头。燕、代、秦、赵四国也快速跟进,迅速推高了衡山兵器的需求和价格。

像之前那几国一样,衡山百姓也纷纷放弃农业生产兵器。大家都忙着抢兵器时,齐国还高价收购粮食,不少国家都争先恐后地把粮食卖给他们。

等兵器收得差不多,粮食也足够了,管子再次对衡山闭关锁国。眼见老大对衡山不爽,知道齐国厉害的燕、代、秦、赵四国也选择跟庄,从衡山召回了使者,鲁国干脆还出兵对衡山趁火打劫。

此时衡山国几乎已经卖光其兵器,而鲁攻占了他的南部,齐攻占了他的北部,衡山君知道自己无法与两个大国抗衡,于是率国降齐。

【名言金句】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和颜悦色,善意待人,就会亲如兄弟;恶声恶气,粗暴待人,比使用兵器更加伤人。

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辅时:适应时势。违时:违背时势。当时,时机刚好。用现在的话说,看准趋势和时机,比你有谋略还要重要。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

长达千里的道路,不可能用绳墨来拨直;大到万家的城市,不可能用准具来取平。这是说伟大人物的行动,不必拘守先例与常规,能立义就可以称贤。

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弄虚作假,遮盖虚假的事情,都不会太长久。

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自大自夸,喜欢独断专行,是办事情的祸根。

微邪,大邪之所生也。

小坏事,是大坏事产生的根源。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观察他所交往的是些什么人,就能看出他是品德好的人还是不正派的人。

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

骄纵、傲慢、急躁、暴戾的人,不可与他交朋友。

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

做君主的不像君主,臣子就不会像臣子;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儿子就不会有儿子的样子。

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福气不会自己选择人家,灾祸也不会自己寻人而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别扯那些没用的。

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

拘谨于小节的人成不了大事,嫌食的人身体不会肥胖。

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早晨忘掉了自己的事业,晚上就会失去你已取得的成就。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各种事业总是产生于谋虑,成功于实干,失败于骄傲。

誉不直出,而患不独生。

荣誉不会凭空得到,祸患也不会无故产生。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自然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发展到尽头,就会走向反面;发展到极盛之后,就会趋于衰落。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海洋不拒绝点滴之水,所以能形成这么大;山不拒绝些许土石,所以能形成这么高;圣明的君主不厌恶人多,所以能统治众民;读书人不厌恶学习,所以能为圣人。

草茅弗去,择害禾谷;盗赋弗诛,则仿良民。

杂草不清除去,就损害庄稼的生长;强盗窃贼不消灭掉,良民就不得安生。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将要办什么事情,必须把如何奖惩说清楚。

凡将举事,令必先出。

凡是要办大事,必须先制定、颁布法令。

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命令下达就立即执行,禁令颁布就即刻停止,凡是根本法令所及和风俗影响到的地方,就像人的四肢百骸服从于意志一样,这是为政所期望的结果。

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不赦,则民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

法令制度不容非议,民众就不敢相互营私;刑罪不容宽赦,民众就不敢忽视为善;授爵赐禄的大权不借以送人,臣下就不会叛君犯上。

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干爵禄。

国家的政令重于物质财富,国家的利益要重于亲戚的利益,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利益高于权贵的利益,法律的尊严要高于贵族勋爵的地位权势。

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

在执法时偏私袒护自己的近亲好友,或畏惧权势不敢惩罚达官权贵,这种人不能作统帅。

量力而知攻。

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才能知道这样去攻击敌人。

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

用兵打仗时,敌人守备森严的要靠坚韧,而对敌人守备薄弱的地方要神速。

善用兵着无沟垒而有耳目。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宁可没有坚固的工事,也必须有了解敌情的谍报人员。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人们只有仓库充实了,才懂得礼节;只有衣食富足了,才懂得荣辱。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是治理得比较好的国家,都遵循了同一原则,那就是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所谓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就是要努力从事粮食生产;所谓把财富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就是要种植桑麻,饲养六畜。

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

把土地分下去,实行分户经营,人民便能够自身抓紧农时。他们知道季节的早晚,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

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

货币会与粮食互争贵重,地方会与中央互争治理权限。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人焉。

凡是有利的地方,虽然是极高的山,极深的水,也没有不可以上去或下去的。

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健而不使,殆。

闻知有道德的人不予荐举,听说有善良的人不去寻求,见到有才能的人不予使用,这个国家也就完蛋了。

独王之国,劳而多祸。

君王独断专横的国家,人民疲于奔命而国家祸端不断。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上级和下级不和谐,政令就不能贯彻执行下去

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

治理得好的国家常常是富裕的,而不太平的国家一定是贫穷的。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最大的利在于社会大治,最大的祸害来自社会动乱。

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言语不得超过所述事物的实际,也不得以实际去谋求过分的名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国家政事之所以兴旺,在于顺乎民心;国家政事之所以败坏,在于背乎民心。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好的君主通过制定有效制度来管理国家,以达到众民皆服的目的。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对当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考察过去。万事的本性,途径方式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接待客人时衣帽不整齐,客人的态度也就不恭敬。在行动上如果不讲礼节,政令就不可能施行。仪表和礼节绝非小事,而是关系到纪律和法律的大问题。

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不要担心天下没有财富,而要担心无人经营管理。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要为一年作打算,最好栽种谷物;要为十年作打算,最好栽种树木;而要为长远打算,不如培养人才。

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不能识人,祸害霸业;识人不能用人,祸害霸业;用了人又不能信任人,祸害霸业;信任人又让小人经常打他的小报告,还是祸害霸业也。■

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