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规划方案已经确定 近3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

目前,北京行政副中心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方案已经确定,北京行政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起步区已经开工建设。

 |  俞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北京市政府秘书长李伟本周四在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15年度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时表示,目前,北京行政副中心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方案已经确定,北京行政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起步区已经开工建设。

据《北京日报》12月25日报道,在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带动下,通州区多项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快推进。通州新城86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已经开工近三分之一,北环环隧实现竣工,北关大道跨通惠河桥桥面铺装完成,南环环隧也已开工。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被寄予了解决北京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的厚望。长期以来,北京遭受交通拥堵、雾霾笼罩、水质污染、垃圾围城等多个严重的城市问题。

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全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达到2151.6万人。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目前已达559.1万辆,超过2020年500万辆机动车的目标。

2015年7月初,在北京市专门为部署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而召开的市委全会上,北京聚焦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2017年更被设定为通州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的考核时间点。

11月16日,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向媒体介绍北京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进展情况时表示,位于通州的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行政核心区土地拆迁腾退已经完成

11月25日闭幕的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公布消息称,北京市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将在 2017年整体或部分迁入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

新华网11月27日的报道更为具体地介绍,届时将搬迁的包括北京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该报道援引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的话称,一些和中央政府联系不是特别紧密、不需要随时和中央政府保持联系、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北京市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也可能整体或部分搬迁。

针对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定位,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称“将以行政功能及配套建设为主”。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297个重大项目建设将落户通州。远期将带动约40万人疏解至通州。

目前,北京市65%的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居住与潮汐式交通问题显著。而通州的建设目标则是“让就业、居住和生活都在通州。”

“居住和就业的平衡,是通州将来要做的事。”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城市规划系主任吴唯佳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这些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通州成为了一个所谓的“睡城”,也就是就业机会少,居住多。北京市行政中心职能的转移给通州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但从根本上难以解决“睡城”问题。

其实不完全是通州,北京其他新城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中心城区的就业岗位比较多,而新城相对少。

吴唯佳也认为,对通州而言,即便是行政副中心迁移过去,也不可能带来太多的工作岗位。吴唯佳建议说,“随着新的职能变化,通州应在新的形势下,探索如何来发展适合行政副中心的科技研发、服务业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