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先生为他被群殴喊冤,可他早年写出那本邪书,连累中国投资人在美国投资蒙受巨额损失;为泛亚站台表达他的看好时,这何尝不是对他人智商的殴打?
知名野生经济学家宋鸿兵被群殴了,在山西太原的一场演讲上。司仪本来在抑扬顿挫地宣布,现在有请宋鸿兵先生,然后宋鸿兵就被愤怒的群众们有请了。
一直从台上被殴到台下,从演讲大厅的前方被撕扯到最后方。
现场的人群中不断出来“骗子、赔钱”的呼声。
据说来“为难”宋先生的,是泛亚的投资者。宋鸿兵曾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神话、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属交易所——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站台,说坚定看多金属投资,泛亚就是互联网金融。和他一起共同为泛亚站台的,还有茅于轼、郎咸平、吴法天。
后来泛亚庞氏骗局被揭,22万投资者的400多亿元投资款席卷一空,曾经站台的宋鸿兵也被视为帮凶。在现场的声讨下,宋鸿兵被迫手写道歉书,并称泛亚资金出现问题,可能跟股票市场有关。
但事后,宋先生发表了一篇酸溜溜的声明,下附声明原文:
个人声明
2015年12月12日,太平人寿山西分公司邀请我本人前去山西太原的万达文华酒店举行经济形势讲座。在本次演讲完成后的提问阶段,现场突然聚集了大量投资泛亚公司的投资者,手里举着关于泛亚诈骗400亿等标语,并无端围攻我本人,造成本人衣服被撕破,眼镜被踩碎。
更严重的是,两名工作人员为保护我而被打伤,其中一名工作人员伤情严重,被送往医院治疗。由于事发紧急,在没有保安和警察到达现场的情况下,为防止本事件继续升级,为防止工作人员和我本人人身生命安全免受更大的伤害后果,在围攻人员威胁和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况下,我被胁迫在相关文件上签字。
根据以上事实,特发表如下声明。
一、我曾经通过第三方渠道受到泛亚的邀请进行了经济形势分析讲座。但我本人与泛亚公司不存在股权利益或通过其它的方式享有泛亚公司的盈利收益的关系,而且我根本不了解泛亚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公司的组织结构及其投资模式。我本人也没有在讲座中诱导投资者向泛亚公司的产品进行投资,讲座的主要目的是普及金融知识和国际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分析。
二、2015年12月12日,我签写的文件是在人身安全受到重大威胁的情况下被胁迫签写的,投资者在泛亚公司的投资损失与我本人没有关系,我本人并非责任承担方。
三、2015年12月12日的事件已严重危及到我的人身生命安全且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法律后果(关于本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已经保存)。我已向山西太原的公安机关报案,要求严格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第三方通过网络途径传播本事件涉嫌侵害我的合法权益时,我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法律责任。
宋先生的大意是,自己只是个独立学者,是受胁迫写了那封道歉,说自己好无辜好受伤。
话说宋鸿兵先生异军突起于华夏大地的文化人行列,还是从《货币战争》这本奇书开始。此前无人知道他是谁,但此书发表后,凡是有点儿财富欲望的,几乎无人不知道他是谁。
托宋鸿兵那本妖孽的《货币战争》的福,在二十世纪即已开始走下坡路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我天朝人民心中,一直是个神秘不可方物的存在。这个家族控制美联储、控制着世界。
在那本书中,宋先生描述了这个家族的财势,描述了他们如何控制各国政府,并为了一己私利而挑起一战和二战。据宋先生估计,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富已达五十万亿美元之巨,而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到2006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也仅三百五十万亿美元。
不过,罗斯柴尔德家族相当不认同宋先生的说法。2010年,罗斯柴尔德家族现任掌门人访问中国,在接受央视专访时,曾主动提出拒绝邀请宋鸿兵为现场嘉宾。
后来有人爆出,此奇书有八成都抄袭自纪录片《The Money Master》,而这部纪录片20年前就因为诸多硬伤饱受非议。
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中曾写过,“谈到私有银行,我必须在这里澄清一些在中国广泛流传的误解和谬误。这些误解从某种程度上让中国投资人在美国的投资蒙受了巨额的损失。而所有的误解中最为荒谬的就是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控制美联储、控制世界以及该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神秘家族的说法。
宋鸿兵先生践行的,是野生经济学家的经典“收智商税”路线。他利用信息、知识的不对称,抛出若干看似告诉你世界真相的学说,此后便是各种站台,变现早年勾勒出的影响力。
《货币战争》盛行时,我正在读大学,当年也是废寝忘食一气呵成地读完的,脑洞大开之余虽然隐隐觉得不靠谱,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过了许多年,才明白受了骗。MB这个恶意满满的世界,我好不容易读本书,又欺负我看片少!
今天,宋鸿兵先生为他被群殴喊冤,可他早年写出那本邪书,连累中国投资人在美国投资蒙受巨额损失;为泛亚站台表达他的看好时,这何尝不是对他人智商的殴打?
不过,作为曾经被殴打智商的一员,我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于宋鸿兵先生。就像他在摊上了为泛亚站台这种事儿后,依然可以旁若无事西服革履的走上讲台,把自己陷于遭遇群殴的尴尬处境一般。当年我、以及所有曾相信他的理论的人,也是把智商捧到他面前任其碾压。
梁文道说,《货币战争》之所以受欢迎,反映了我们国家现在为什么会流行这种“阴谋论”,其背后是有原因的。第一是我们的无知,第二是我们的恐惧,我们总是对无知的东西感到恐惧。
今天,为大家推送这篇梁文道先生的旧文,权当是根排水管,大家一起往外倒倒当年被灌进去的浑水。
从抄袭来的《货币战争》看对无知的恐惧
文/梁文道
中国出版界过去几年来出现过很多怪现象,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书,摆明是抄袭的作品,但照样在市场上很好卖。
另外一种情况是虚构一些书出来。什么叫虚构?一些书会标榜自己是《纽约时报》畅销书,在全世界怎么样受到好评等等。你一看,是本翻译的书,作者是一个洋人的名字,你再仔细查下去,原来这本书根本不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也从来没有这本书。这书明明就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却假托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说它是翻译回来的,还要假装它颇受好评是本畅销书。
现在这样的情况好像已经减缓下来了,没那么恶劣了,但是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市场上出现很多书,你找不到作者,找不到编者,只找到一个人,叫“编著”,编辑的编,著作的著。
“编著”是一个很奇怪的说法。一般有书写编著,它应该在里面有详细的说明,什么地方他是编什么地方是写;或者可能是一本书有很多个作者,而他是作者之一,甚至是最主要的作者,同时他又负责编辑这本书,这可以叫编著。
但今天的中国出版界,我们常常看到的“编著”是你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这个编著者亲手写的还是他到处拿人家的东西编过来的,而且即便是拿过来的,他也不说明,你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
在我看来,“编著”其实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做法,这种称呼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今天就举一个例子给大家,事实上我以前介绍过,我甚至还形容它是一本灾难,就是这本曾经非常红,有很多人关注的《货币战争》,作者是宋鸿兵,请注意,他不是作者,是编著者。
关于作者宋鸿兵,这本书的后面介绍说他是20世纪90年代赴美留学,但他学的不是金融,学的是信息工程和教育学,长期关注并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经做过金融机构房地产方面的高级咨询顾问,也做过一些与IT有关的东西。
这本书为什么如此轰动呢?简单地讲它是一个阴谋论的故事,说原来从林肯总统遇刺、经济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东南亚经济危机、日本的泡沫经济爆破等等一系列事情其背后都是有阴谋的,而这个阴谋跟一个家族有关。这个家族太厉害了,所以它能够搞定大家,让大家发现原来在操纵全球金融市场的都是他一个人、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就是有名的银行家家族罗斯切尔德家族。
这样的说法如果真成立的话那真是闻所未闻的震撼事件。原来我们全世界的金融秩序甚至政治大事,国际间的战争都是这么一个银行家的家族为了个人私利,为了垄断财富,为了牟取暴利而搞出来的,甚至连美国联邦储备局也是他们的傀儡和玩偶。
这本书到最后指出所谓的“货币战争”即中国如果开放金融市场,就要跟这些大家族,这些贪婪的银行家对着干,这就是货币战争。而中国要怎么样才能确保“自身安全”呢?他提出的想法很有意思,就是恢复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他认为现在社会为什么会放弃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也都是这些银行家搞出来的阴谋。因为当货币没有黄金或者白银在背后支撑的时候就很容易被他们操纵,让他们从中赚取暴利,进而吞吃我们老百姓的血汗钱,这就是整本书要讲的事。
这本书畅销后立刻产生了一个争论,这些说法那么奇怪都是哪儿来的呢?大家一查才发现,原来这本书居然有八成或七成是抄袭自一部纪录片的。
1995年美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The Money Master》,片长大约有几小时,讲的故事跟这本书里的故事很接近,但是他没有尝试把这个阴谋全部归结到一个家族身上。当年这个纪录片出来时就很惹人非议了,很多人觉得那里面的考据不够充分,也不够真实。而我们这本《货币战争》居然有七成到八成是照用那个纪录片的,甚至连里面的注释、引述也都是一一照用。这样子一来,这本书你能说它是一本信得过的书吗?
后来我发现很多网友说,你不能因为《货币战争》是抄袭就说它没有价值。就算是抄袭,它抄的好,人家说的观点如果是真的、对的,你管它抄袭不抄袭。甚至还有人认为,像我们这种骂这本书是抄袭之作的人其实是想诬蔑它,是想掩饰这本书提出来的“真相”,说我们在转移焦点,因为我们真正应该集中的焦点就是这本书里面提到的这些
“阴谋”到底是不是事实。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是这样发起的,中国现在金融开放是不是会面对危机,而我们现在说这本书抄袭其本意是想掩盖这些东西。
好,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研究这本书是否是抄袭这么重要,这牵涉到态度的问题。你抄袭一本书,但是你可能怕人家说你抄袭,于是你说你是编着这本书。你的态度是有问题的,这种态度会影响到我对你的信任,而且我马上就会对这本书产生警觉,怀疑它里面各种资料细节到底能不能够支撑它提出的观点。
很多读者看到这本书时觉得简直像看小说一样刺激,结果就忘记了查考,查考他提出的这些观点的背后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举一个例子,本书开头部分大概是作者自己写的,不是抄的,他说罗斯切尔德家拥有多少财富是世界之谜,保守估计是50万亿美金。这个数字怎么来的呢?后面有注释,注释写它是引用自1962年的一本英文书,书上说在1850年的时候,估计这个家族拥有的财富大概是60亿美金,中间通货膨胀156倍,所以到了今天是50万亿美金。
请看,这就是问题所在:1856年的时候这个家族可能有相当于今天50万亿的钱,不是说今天。但这本书就这么偷龙转凤,虚虚掩掩地让你觉得他说的是今天罗斯切尔德家族有这么多钱。如果你发现整本书充斥着诸如此类的细节时,它里面提出来的东西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事实上,关于《货币战争》,有两点让我觉得特别震惊。第一点是在这样一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作者对国际金融机构资本的资讯掌握甚至不及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简直是错误百出;第二,即便是这样一本书,错了那么多,错得那么离谱,有很多违反常识的地方,但是它居然受到欢迎,成了畅销书,这到底说明了什么?
我们来看看他对美国历史上一些美国中学教科书上都会讲到的有名争论所作出的令人极度惊讶的扭曲。
这里面提到杰弗逊,美国的开国英雄。我曾经说过杰弗逊在美国“建国之父”这一群人里面,其最大的特点是彻头彻尾站在贫民那一边,他强调个人自由不能够被中央政府侵犯,所以他反对任何国家级和联邦级中央政府权利的扩大。
但我们看看宋鸿兵这本《货币战争》,里面引述了杰弗逊很有名的一段话,他说:“如果美国人民最终让私有银行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那么这些银行将先是通过通货膨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的财产,直到有一天早晨当他们的孩子们一觉醒过来时,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他们父辈曾经开拓过的土地。”
请注意,在《货币战争》里面,杰弗逊是一个英雄,他反对美国这种联邦储备银行,说这个联邦储备银行完全是私人银行,会侵犯大家的财产权利。而事实却不是这样,杰弗逊只是不赞成有一个中央银行,而不是反对私人银行,他赞成各州有自己的银行。当时跟杰弗逊势不两立的一个人物汉密尔顿,也是美国“建国之父”,汉密尔顿在这本书里面被描绘成一个反面人物,因为他一直主张要建立美国联邦储备局。
联邦储备局在这本书里被描绘成受一些私人银行家摆布来谋取暴力,把大家的血汗钱全部吞掉的一个可怕机构。本书首先暗示汉密尔顿受过罗斯切尔德家族的资助,这是真事,他反对杰弗逊的观点,极力主张成立一个国家银行,终于美国联邦政府在当时成立了第一国家银行。
这个国家银行成立之后怎么样?书里面有一句话说“汉密尔顿最终成为巨富”,这句话我觉得太诬蔑汉密尔顿了,汉密尔顿后来的确很有钱,但那是因为他结束了自己的官员生涯之后去当律师了,他赚的钱是他当律师赚回来的,跟这些私人银行家没有关系。但这本书就用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用暗示的方法把汉密尔顿这个美国“建国之父”描绘成一个参与私人银行家阴谋的阴谋家,搞了一个中央银行出来,把大伙的钱滚进去然后也为自己赚到了钱。
接下来再看联邦储备局。我看过英国《金融时报》访问宋鸿兵,宋鸿兵说他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联邦储备局居然是一个私人银行。由他这个“很惊讶”可见其经济学知识浅薄到什么程度,任何读宏观经济学的人都应该了解中央银行是怎么一回事,而全世界众多中央银行里面,很多人都觉得美国联邦储备局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甚至值得学习的做法。它既是中央银行又是私人银行,它是私人的,目的在于要摆脱国家对它的干预,之所以想摆脱是因为有时候政府会为了短期的理由多发行一些货币。
如果把中央银行变成一个私人银行的话,它就跟政府保持了相对的距离,意味着它有独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受政府短期政治目的的影响,这就是它成为私人银行的理由。
说到所谓“私人银行”,请注意,本书又犯了一个大错误,书里描述“联邦储备局是私人银行,这是一个纯粹的私有机构,这些股东直接就可以在里面牟利了”。
各位请上网查一查,任何一个关于联邦储备局的网页都会告诉大家:没错,联邦储备局每年有两百亿美金的红利,但它大部分的盈利都要上交给美国财政部,而不是落到私人手中。至于那些股东,只能够分到6%的区区毛利。它的股票是私人银行拥有,但这些股票一不能出售,二不能转让,三不能抵押。对很多私人银行来讲,加入联邦储备局成为它的股东基本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没什么好处的。所以美国曾经出现过很多私人银行家想尽办法退出联邦储备局股东的行列。
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现在为什么会流行这种“阴谋论”,其背后是有原因的。第一是我们的无知,第二是我们的恐惧,我们总是对无知的东西感到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