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欣伯老先生今年已百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希望能资助更多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有志青年完成大学教育,在学有所成之后能回到贫困地区支持地方建设。
陶欣伯,新加坡华裔企业家、慈善家,南京市荣誉市民,江苏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八十高龄后,创立陶欣伯教育基金会,九十高寿之际, 创立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对其他公益事业亦有多项捐赠。2011年1月10日,由通商中国机构主办的新加坡首届“通商中国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上海世贸商城董事长陶欣伯以94岁的高龄荣获“通商中国成就奖”。
慈善成了他唯一的寄托
1916年,陶欣伯出生于南京,就读于上海的中法学堂和震旦大学,学了10年法语。1937年抗战爆发,他被国民党政府派往越南开设口岸,后来又被调往缅甸,参与滇缅公路建设。1941年,陶欣伯返回中国,后来他发现国民党大势已去,于1945年前往越南经商。1963年,陶欣伯带领全家到新加坡定居,1968年开始投资房地产,在金融区珊顿道建造了“欣光大厦”,取自己和夫人刘光藜名中各一字以示纪念。这座大厦成为当时商业建筑物里的先驱。也是在这一年,陶欣伯入股新加坡置地,持有约25%股权,并出任公司主席。
陶欣伯执掌新加坡置地期间,带领企业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新加坡房地产巨擘。最令他引以为豪的成就是在新加坡金融中心莱佛士坊兴建的蚬壳大厦。这项投资的回报出奇地高,约4年的租金就收回了成本。同时,陶欣伯置地和渣打银行一起建造了渣打银行大厦,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加坡,蚬壳大厦和渣打银行大厦双楼并立,傲视莱佛士坊。
上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招标填海打造滨海中心地段,陶欣伯中标。当时这块地皮还处在围海填土阶段,敢买下一块还泡在水里的地,需要很大的魄力。后来,陶欣伯置地在这里领衔开发了滨海广场,现在已经是著名的购物中心。
陶欣伯常说:“老天给了我5个孩子,我在事业上也有5个‘孩子’,即欣光大厦、滨海广场、吉利福中心、蚬壳大厦和新门广场,个个都出类拔萃。”
陶欣伯对中国始终感情很深。文革结束后,离家30多年的他回到故乡,嗅到了中国的商机。陶欣伯在中国的第一项大投资是在家乡南京兴建金陵饭店。之所以选择南京,他曾开玩笑地说,“北京衙门太多,上海人太聪明,外地人在广东做事太复杂。”1983年开业的金陵饭店高37层,成了当时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此后,陶欣伯接连打造了上海世贸商城、北京亮马河大厦、南京状元楼酒店,以及上海新天地住宅等项目。
1997年,陶欣伯卖掉股份,退出新加坡置地。“下岗”后,81岁的他又为自己找到一份新工作——做陶欣伯基金的发起人。该基金专门资助中国人才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受助对象被称为“陶学者”,至今已有近百人受惠。一名“陶学者”说,他一直记得陶欣伯的三句话:做事要投入、待人处事要透明、出错的时候责己不怨人。
退休后的陶欣伯除了做慈善,大多数时间都和夫人一同去各地度假以颐养天年。他们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住在瑞士,三四月间会在美国洛杉矶,9月返回亚洲。直到相濡以沫70多年的夫人去世,慈善成了陶欣伯唯一的寄托。北京师范大学公布的“2013中国捐赠百杰榜”上,陶欣伯位居第四。他说,“在我百年之后,基金会将继续运作下去,生生不息。”
陶欣伯老先生今年已百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希望能资助更多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有志青年完成大学教育,在学有所成之后能回到贫困地区支持地方建设。
叶落归根,故乡情怀凝结大爱
跨越一个世纪、年近百岁的传奇老人陶欣伯,长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发布的《2014胡润慈善榜》榜单上,陶欣伯老人作为最年长的上榜慈善家,位列第六,因为仅去年他就捐赠了善款2.98亿元。据统计,陶欣伯历年向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等项目注入善款到账总额已达10.57亿元,这些年用于奖助学金金额高达5400万元。
上世纪60年代初期,陶欣伯全家移民新加坡,从事船务、银行及地产业,并成立欣光集团。1978年,他返回故乡南京,出资兴建南京金陵饭店,于1983年10月正式开业的37层金陵饭店是南京最早的五星级饭店和当时中国第一高楼,是中国对外开放后,第一批利用侨、外资兴建的涉外饭店,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大酒店。这家饭店的建成,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饭店成了当时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此后,陶欣伯还与其他爱国华侨一起投资建设了上海世贸商城,并先后在国内投资建设南京状元楼酒店等多个房地产和酒店项目。
虽然大半个世纪在外辗转创业,但不管实业做到哪里,陶欣伯都忘不了故乡,始终带着浓浓的“金陵情结”。陶欣伯先生的愿望是,叶落归根,永远做一个“南京人”!在陶欣伯的晚年,他接连作出重大决定,将大半生的积蓄回报给祖国、投入到教育慈善事业上。
2013年6月,陶欣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外的决定——他捐出新金陵饭店25%的股权,以保障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专款专用于持续资助贫困有志的学子,股权转让价格高达2.98亿元。
在2014年10月的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陶欣伯亲临会场,将一张5000万美元现金支票亲手交给了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理事长连桂芳,确保基金会永久稳定运行。全体与会理事和监事共同见证了这一庄重时刻。
陶欣伯说,他和已故的老伴刘光藜女士的最大心愿就是帮助贫困大学生成才成业,此次捐赠,也是完成已故刘光藜女士的心愿。他还提出,基金会将与新加坡管理大学合作,把优秀“陶学子”送到该校深造,促进新中青年的学习和交流,为基金会倡导的乡村企业培养人才。如今,他的家乡——江苏,已有22所大学的学子因受到该基金会的捐助而获益匪浅。
投身慈善,慷慨解囊钟情捐资助学
陶欣伯他说:“教育是立国之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中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只有帮助年轻一代提高文化知识和管理水平,积极填补城乡差别,才能保证国家在健康的道路上持续发展。”
青年时期的国难经历以及之后数十年的经商历程,都让陶欣伯意识到人才对于祖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步入晚年的陶欣伯在坐拥财富,和家人共享天伦之时,依然牵挂着祖国的发展,不忘慈善事业。1977年,他返乡探亲并决定投资祖国经济建设,大力开展教育慈善活动。1991年,陶欣伯在家乡——南京江宁横溪出资100万元重建允公小学。
陶欣伯曾说过,自己是个快乐的老人,80岁之后他不再参与企业决策,他于81岁高龄之际,利用自己和太太的退休金,在中国成立了一个“陶欣伯基金”,专门物色一些中国籍而又没有持外国护照的杰出人才,资助他们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两年。在介绍这个基金时,陶欣伯说,“基金将资助10位优秀人才到哈佛。”目前已经托北大、清华、南京、交通和复旦5所大学推荐人才,准备一年花100多万美元来培养这些人。他说:“我希望这些优秀人才可以学习外国最先进的管理知识,然后把这些管理经验引进中国,为自己的国家服务。”
2006年,陶欣伯又成立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帮助来自中国落后地区的贫困有志学子完成学业,深得千万学子尊重和爱戴。鉴于陶欣伯在慈善方面的特殊贡献,江苏省慈善总会于2006年特聘其为名誉会长。
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秉承“资助贫困有志、奖励品学兼优;鼓励回乡创业,服务基层社会”的宗旨,特设“伯藜助学金”,重点资助以农、林、工、医、师范等学科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截至2014年11月,项目已经与江苏省内22所高等大专院校形成合作关系,累计资助学生4395位,每人资助4000元。2015年起,每年资助学生人数达6000人左右,每人资助资金将提高至5000元。此外,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伯藜助学金”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华慈善奖突出贡献(项目)奖”。
2015年4月19日,胡润研究院第11次发布胡润慈善榜,江苏地区最慷慨的首善是今年99岁的陶欣伯,他同时也是榜上最年长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