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带来了790多万用户,但这不是他想要的

回顾他们的 App 就是在回顾中国的雾霾史。

 |  领能知道

作者:张cc

姚晨、潘石屹等大 V 名人曾免费给他做广告,用户从 0 到 780 万办公地点都只是楼下的咖啡馆而已,两年多时间整个公司没有员工只有两位创始人。如此轻的产品,之所以获得了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的恐怖天气——雾霾。但王均并不想把这件事情定义为成功,等到哪天雾霾散去,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空气时,才是成功。

全国空气质量指数 App

跟王均见面约在了西直门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这曾是他和他的合伙人张斌四年来的办公地点。王均和张斌都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两个人一个是在北京交通大学读交通专业,一个在北大读数学系,两个人都是很早就喜欢计算机,自学编程、界面设计等,毕业之后,因为到百度工作成为同事而认识。

2011 年,王均萌发要离开百度去做移动互联网的想法。随后他加入了两家创业公司,但都不满意。创业公司的战略考虑与他的想法冲突,做事很不痛快。于是王均和张斌商量,索性自己出来单干,一起做一款 App 。

他们就在西直门的这家咖啡厅头脑风暴,最终拥有全球 790 多万用户的“全国空气质量指数 App ”(下称“空气质量 App ”)在这里诞生、成长、成熟,一直到今年初,公司都还只有两名员工,即两位创始人,他们一位负责服务器端和 iOS 开发,一位负责商务、运营和其它开发工作。

回顾他们的 App 就是在回顾中国的雾霾史。

关注空气质量的 App 出现绝非偶然,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后,“霾”这个复杂的字逐渐被人熟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当时美国奥运代表团自行车队抵达北京。几名队员戴着把口鼻捂得严严实实的黑色口罩,走出机场,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刺眼。

此后每次中国举行国际大型会议或赛事活动,空气质量都会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霾之后,是“ PM2.5 ”,又一个词语被“科普”。伴随着微博的兴起、舆论传播速度指数级增长,2011 年美国大使馆开始实时播报 PM2.5 指数,中国政府从一开始指责美国人干涉内容,到后来辩解 PM2.5 不重要,PM10 才关键;然后沉默;最后才承认 PM2.5 对环境影响很大。

微博上舆论的发酵本身已经传达出了大众的需求,王均和张斌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于是迅速决定做一款空气质量的 App ,使用美使馆的数据,让大家看看自己所处的空气环境是怎么样的。

他们的想法拍板定下来后,马上开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做开发,设计,提交审核。 2011 年 11 月底,“全国空气质量指数 App ”正式上线。这个时候,全国空气质量相关的 App 不到 5 个。

上线当月,环保部已经不堪舆论压力,正式对外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日报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首次将 PM2.5 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标准(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事情发展得比想象中顺利。就在 App 发布三周左右,中国主要大城市出现一次非常严重的雾霾,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主。环保人士开始大范围科普 PM2.5 的危害。并纷纷强烈要求环保部门定时发布 PM2.5 指数。很多人开始搜寻相关的 App ,想要查询数据。能够查到的 App 当然寥寥无几,而界面做得最好看的、交互最顺畅的就是“全国空气质量指数 App ”。于是大家纷纷转到微博,当时在微博还非常活跃的薛蛮子也转发了(我可没有说他是过气网红~)。随后,拥有几千万粉丝的姚晨也跟着转发。

就在这一周,App 用户量新增了 5 万多人。

回顾中国的雾霾历史,政府作为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但也的确开始在做事情了。

2011 年 12 月底,上海和南京两个城市的环保局对外公布了过去 5 年( 2008~2011 年) PM2.5 数据,并承诺在 2012 年的 6 月开始布点监测,定时发布 PM2.5 日均数值。随后北京环保监测中心在春节前的 2012 年 1 月 21 日,开始监测每天的 PM2.5 并对外发布,监测地点设在车公庄。

然而雾霾是经济粗放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不转型,雾霾难祛除。数据公开只是做了应对雾霾的第一步。

2012 年,北京空气质量更加糟糕,整体情况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担忧自己的健康状况,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都会打开“全国空气质量指数”这个 App ,看看今天的空气质量情况。拥有一千多万粉丝的潘石屹也几乎每天都在微博上发布 App 截图,这个动作维持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使得空气质量 App 的用户量得到稳步增长(王均表示,我们真的没有给他广告费……)。

但微博上日益激烈的讨论,最后结果只有三个字:然并卵。

2013 年 1 月,北京出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雾霾,当月有 25 天 PM2.5 指数在 100 以上,其中有 3、4 天持续爆表。

王均清楚记得,1 月 13 日,空气质量 App 当天增长 8 万多用户量。但让他印象更加深刻的是,那时候的天空和两年后的今天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翻看空气质量的 App 用户增长数据,可以很清楚地判断哪天是雾霾天,雾霾越严重,用户数量增长就会越快。对于王均和张斌而言,这些快速增长的用户背后代表着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潘石屹2014年初自行开车去拍雾霾 测空气质量

2015 年,实在忍受不了北京糟糕空气的张斌离开了北京,远赴广东,和王均远程协作办公。

雾霾给他们带来了收入和影响力,但王均并不想把这件事情定义为成功,等到哪天雾霾散去,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空气时,才是成功。

他们的 App 可以为活在雾霾中的人们带来实际的用处,比如在空气质量 App 里添加一些空气质量检测器、净化器,并把其放在用户家里,用户可以在手机上直接看到家里的空气质量,同时还可以对净化器进行远程控制。或者在内容上做一些对净化器的推荐,并加入购买功能。

另外,未来空气质量 App 考虑接入新闻资讯、科普信息等,为用户提供更多关于空气质量、环保方面的信息。

他们还在努力为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服务。尽管国外的空气质量很好,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们也非常注意空气质量指数,只不过他们的阈值更低,PM2.5 指数超过 70 就已经是大事了。王均认为,这部分用户对空气质量指数的需求代表着国人未来的需求。

很多公司会主动来找他们合作,有些公司也希望能够直接收购他们的 App ,但是王均和张斌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投资方。

融资就代表着要把一部分的控制权转让出去,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主动权。比如有一些做空气净化器的厂商希望合作,王均和张斌会直接了当的拒绝,担心影响数据的独立公正性。

四年时间过去了,王均还在北京的雾霾里生活着。和你我一样。

写完稿子,我看了下他们的 App ,上面写着还有 4 小时, 3 级风就吹过来了!

等到天晴了,很多人可能又会忘记这段难熬的时间,但是王均和张斌会记得,他们 App 的历史数据清晰地记录着从 2010 年到 2015 年这艰于呼吸的五年。

Q&A :空气类 App 那么多,如何做成爆款?

  • 数据要全。一开始,空气质量 App 只有美使馆监测的数据,但此后随着全国 PM2.5 监测点越来越多,他们的数据也越来越全。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实时播报全国 400 多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主要包含 6 项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

  • 更新要快。目前空气类的 App 数据来源基本都是来自各个地方的环保厅公开数据,空气质量 App 在保证了全的基础上,数据更新速度远远快于同行。不少空气类 App 的数据解析是在 App 端完成,因此常常数据延迟。空气质量指数 App 的数据则是从服务端抓取,把数据打包,让服务器跟 App 接口保持不变,确保速度。

  • 技术 bug 最快速度解决。他们将精力全部集中在产品上,确保 bug 出现第一时间能够发现,并及时解决。王均表示,用户对功能稳定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出现一个长时间没有修复的 bug ,用户就会很快去寻找另一个替换性产品。

  • 只做自己擅长的。王均和张斌把他们不擅长的销售交给广告公司,宣传交给 App 自身的分享功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和产品的修复和更新上。空气质量 App 烧的不是他们的钱,而是他们的时间。

  • 用心赢得口碑。依靠以上三点,用心赢得口碑,即便没有任何宣传,空气质量指数的 App 做到了用户数量 790 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