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着强社交属性的微信,也试图进一步打入信用支付领域时,微信庞大的社交用户量将可能成为其主力优势,未来也许会对「花呗」产生一定威胁。
文|复利频道
6月22日,蚂蚁金服的全称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登记变更,简称则由“蚂蚁集团”取代。
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超级巨无霸,蚂蚁集团所涉及的业务包括保险、基金、消费信贷、支付、银行等;其支付宝用户已超12亿,市场对蚂蚁集团最新估值超1500亿美元。
但就算是超级巨无霸,也有着不少烦恼,尤其是支付业务这一领域,更是被“后浪”们虎视眈眈。
01、信用支付的重要性
「花呗」自2015年4月上线,至今已有5年,用户数已达到3亿规模。
在这一路发展过程中,「花呗」也着实打了几场硬仗,其中在2019年1月的“瓜分15亿现金红包”活动中,就直接获取了一大批新用户。
在这次活动中,从未开通过「花呗」的用户,可以获得多则上百元少则几十元的红包。所以,为了拿到如此“巨额”红包,不少潜在用户疯狂开通花呗。
如此一来,「花呗」不仅提升了用户量,还提高了用户在后期对产品的使用粘性。
「花呗」给出如此高额的补贴,表面上看是为了让用户养成消费习惯,背后其实是让用户通过花呗来尝试更多的金融业务,比如旗下贷款业务「借呗」。
用户通过「花呗」可以进行先消费后付款,所以如果用户选择了分期消费,那么「花呗」可以从中赚取分期手续费;而对分期有需求的用户可能对借款同样有需求,那么「借呗」也同样可以通过手续费赚取利润。
「花呗」在成为了信用支付中准入门槛最低的产品后,并没有止步于通过赚取手续费是来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当产品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后,就可以利用其庞大的用户体系规模向其他金融类产品导流。例如推荐用户购买银行理财、信托;又或者是推荐用户办理信用卡、虚拟信用卡等方式持续进行变现,将用户对金融的需求尽量扩大。
不难看出,信用支付是企业进行金融变现的最强入口。
02、竞争对手跑步入场
今年5月底,美团上线月付功能。
根据其产品介绍,最长免息38天,可分12期付款。只要年满18岁且完成实名认证的活跃用户,在美团App首页搜索美团月付便可开通该业务。
显而易见,美团的产品直接对标的就是蚂蚁集团的「花呗」。
美团作为本地生活巨头,其业务包含团购、酒店、旅游、买菜、打车等各大消费场景。
不过,尽管美团用户量以及潜在发展巨大,但目前美团的支付功能也仅限于在美团体系产品内使用,并没有出圈。
而后在今年6月初,微信也乘上追击,上线了支付分。
显然,微信的支付分对标的是阿里的芝麻信用分。
当天马化腾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支付分,为自家新产品推广。
官方介绍,微信支付分在最新的个人微信支付页面,从身份特质、支付行为和信用历史三个维度综合评估个人信用。
其中,与微信支付相关的消费情况、与微信支付分相关的守约、负面情况都是重要组成参数。
每个微信用户都拥有自己的一个分数值,且每月根据综合数据更新一次。达到一定的分值门槛,用户即可享受超千项便捷服务。
而这一动作,似乎是在为微信即将上线的分期支付类产品「分付」提前做准备。
微信「分付」目前还在灰度测试阶段,暂时只有小部分受邀用户才能开通;部分能开通的用户,在微信钱包中会显示「分付」这一栏,如果没有显示,就是暂时无法开通。
03、「花呗」感到焦虑
作为领头羊的阿里,一直都有着“社交梦”,希望能将支付宝打造成一款社交App。
虽然在社交领域屡战屡败,但在支付领域却依然拥有着绝对地位。
不过,在进入2020年后,「花呗」的地位可能会有些岌岌可危。
在拥有着强社交属性的微信,也试图进一步打入信用支付领域时,微信庞大的社交用户量将可能成为其主力优势,未来也许会对「花呗」产生一定威胁。
目前从用户支付场景来看,微信的客单价虽然不及「花呗」,但其拥有的巨量用户以及后期必然不会放缓发展的速度,追上「花呗」不算难事。
而新入场的美团无论是其C端用户,还是B端商家,都有着绝对的活跃度,切入信用支付后,将会打通与金融相关的所有业态;若在后期同时不断开发更多的支付场景,触角延伸至美团体系外的其他产品中去,那么或许在支付领域也会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