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这个辍学的90后在中国做起了嬉皮文化生意

有趣的人总要做点恶心的事儿,这是公路商店微博上的自我介绍。

 |  周卓然,郜艺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在康阳乱七八糟的办公室,可以看到“奥巴马同款”的星战玩具、各种看上去像致幻剂的瓶瓶罐罐 ,还有加藤鹰的“自慰手”随意摆在书架上。进门右手边的墙上,用签字笔写着密密麻麻的段子,读起来有点意识流。

一个没刮胡子,一缕头发垂下来挡住了半只眼睛,看上去像几天没洗头发的“大叔”就坐在桌子前,嘴上叼着烟,让人很难看出他今年只有23岁。

和伙伴谈事情中 左二为康阳 图片来源:公路商店 
康阳办公室的墙 图片来源:周卓然
放在书架上的加藤鹰的“手” 图片来源:周卓然

他是公路商店的创始人。

公路商店是一个火热的微信公众号,成立仅仅1年就有几十万粉丝。同时它也是一个电商,贩卖各种像康阳办公室里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玩意。

今年上半年,在获得上海拙朴投资公司的天使轮融资后,康阳和他的团队搬进了位于北京大望路的正儿八经的高档写字楼里。

现在这个时代,获得天使投资是再普遍不过的一件事,一个每篇文章阅读量都过十万的微信公众号也不足为奇,尤其是像公路商店这样,满脑子“脏东西”,写出来的不是屎尿、性爱,就是酗酒和毒品。不过想要把这些看上去“低俗”的东西做得“有品位”,甚至是一个不依靠小广告生存的生意,那又是另一回事。

在康阳看来,他的公路商店其实是在致敬美国1950年代出现的嬉皮文化,它极端叛逆却又包容一切生活方式。致幻剂、酒精、摇滚、性常常被看作是“垮掉的一代”的标签,而那个时代也常常被称为是美国文化的鼎盛时期。

如果你是个文艺青年,经常逛单向街、先锋、旧天堂之类的书店,很可能知道一本叫《在路上》的杂志,它其实就是公路商店的前身,是康阳在读大一的时候创办的。而杂志名字正是来自“垮掉的一代”的经典文学著作——《在路上》。

《在路上》图片来源:公路商店

从半途而废的学生到杂志主编

康阳自认从小就是个有“嬉皮”精神的人,在他还不知道这个词之前,他称之为叛逆。

出生在山西临汾的康阳小时候随做生意的父母到北京来生活了十年。由于没有户口,无法参加中考,在初中时只好又回到家乡,在那里又度过了十年。重新从大城市回到老家的落差并未让他感到不满,反而让他觉得生活更有趣,也更自由。

在高中的时候,他就做了个报纸,写的都是“老师的内裤是什么颜色”之类的校园八卦。那时候,他的梦想是考去北京电影学院,然后做一个特效杂志。

跟很多有北影梦的人一样,康阳失败了,他在2011年成了山西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不过入学后,他很快办起了《在路上》杂志。而一年后,他直接退学了,重新回到北京生活、做杂志。

《在路上》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归于穷游这种生活方式在中国的出现。在一些旅行论坛上,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达人,比如署名不死渔夫的人做了个视频集叫做《行者》,号称3700元83天从北京搭车去巴厘岛,穿着拖鞋睡着大街唱着歌。

2011年,穷游网结束了7年的BBS业态,决定把论坛上的用户和信息整合起来,推出了免费旅行指南——《穷游锦囊》,转型大众的社交网络以进军出境旅游市场。这几乎可以被解读为“嬉皮士”的生活方式正在获得了更多人共鸣。

这些人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圈子。当时康阳也着了魔一样,决定去看唐朝的僧侣诗人寒山子在浙江居住过6年的山洞,他相信,在中国,“垮掉的一代的鼻祖就是寒山子,很多老外都去,没有一个中国人。当时很多墙上的诗歌都模糊了,但我知道他说的就是人性,就是自由。”为了体验更多的嬉皮文化,他也去荷兰嫖过、赌过。

嬉皮文化有时是十分颓废的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一期的《在路上》是康阳一个人做出来的,从文字到排版,但是最终并不理想。于是他把国内外做得好的杂志都给买了回来,包括他最爱的英国杂志——《年少轻狂》,他说它们转变了他的价值观。

康阳开始决定好好做。他在互联网上发帖众筹,渐渐积累了100多个合作者,不断介绍嬉皮文化相关的地方、物品和生活方式。

然而《在路上》的发刊日期却遵循着随性的原则,找到合适的选题并不容易,慢时有时候半年才出一期。每期只印几千本,但康阳说销量在独立杂志里算不错的。

“在国内,我们是第一个写火人节的,也是第一次报道Tomorrowland音乐节的。”康阳特意加重了语气,“我要我做的每件事都牛逼。”

左为康阳办公桌上国外杂志 右为星球大战玩具 图片来源:周卓然

从杂志到电商

然而《在路上》压根没有广告费,根本生存不了,渐渐处于停滞状态。

康阳的转变大概是一个穷则思变的过程,他不想看着《在路上》死掉,慢慢地开始混着杂志卖周边,直到去年年初他决定成立一个全新的模式——公路商店,用做文化的方式去卖周边。

“每一件商品后面都有文化,在卖东西之前我都要科普文化。对真正的嬉皮文化受众来说,拿着LV不是个性,拿着这个从欧洲摊上淘回来的300块打火机,才能体现我与别人不同的价值。”康阳说。

公路商店卖货区 图片来源:公路商店

去年8月,在公路商店的网站之外,康阳和搭档贝塔为还开了微信公共号,两个人日日从早上8点写到晚上10点,从性到大麻、再到挖掘世界各地的奇特现象,几个月粉丝就突破了10万。

如今公路商店的内容大致分为几大类:亚文化、旅行指南、情色专题、热点和总结类,编辑们聚在一起一周开一个选题会。

公路商店的文章 图片来源:公路商店

无论是在网站还是在微信公众号,你都很难一眼识别出它是卖东西的,甚至很多还是“二手”的。

“我们就是这样,我先玩,玩完了再去卖。我有很多限量的东西,经常屯着一个月不发货,因为除了我,你在哪里都买不到。”康阳说。

最近,公路商店就在和办公室邻居——一家香水公司合作,将要推出化学合成的大麻味芳香剂。

“你使劲闻。”康阳从办公桌上拿起一小瓶样品,教界面记者如何堵住一边鼻孔,用另一边用力吸。1分钟后,竟然有晕眩的感觉。

转战线上之后,康阳和读者的互动更多也更直接了。由于公路商店的广告非常少,电商目前也不赚钱,康阳经常公开向读者们哭穷。比如在公路商店的捐助活动:只要读者捐一块钱,网页上就会建一尊金灿灿的佛像,下面打上那位读者的名字。

“没吃的了,读者就给我们寄了几十瓶老干妈。”康阳说。

 

从嬉皮士到商人

缺钱的困境一直延续到一家名叫上海拙朴投资的公司找到了康阳。

“我不觉得它小众,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疯狂和阴暗面,康阳只是把它们表达了出来,和同性恋市场一样,亚文化市场会越来越大。” 拙朴投资的合伙人邵楠对界面记者说。

在邵楠口中,公路商店摇身变成了一个充满互联网术语的创业公司,比如它优良的用户粘度和圈子认同度,尤其对于追求个性的年轻受众,嬉皮文化具有精准的号召力。

邵楠为康阳提供了很多建议,其中一个就是构建社群。于是公路商店有了一个子品牌——黑市。在黑市里,读者可以直接交流、分享自己的信息、售卖自己的商品,形成一个社群,彼此之间能直接产生价值和交易。黑市的入口也可以通过公路商店的文章导入。

“有一个专业名词——文化社群电商,类似的有美丽说、小红书,是一种达人经济的模式。”邵楠对界面记者解释道。

和嬉皮文化相比,这些名词在当下也算是俗不可耐到了极点。不过这些正是康阳当下必须要思考的。

在与康阳的聊天中,总是能够感到这种分裂。每当谈起和赚钱相关的事,他也爱用嬉皮式的“玩世不恭”糊弄过去。

“我就是表达我的不满情绪。管他妈的,能骗钱就骗。挣的钱都服务我的读者,重要的是大家能把亚文化的东西玩起来。我并不管点击数,那是编辑部的压力,我不太有压力。”

“你不给他们压力的话,那编辑部的压力来自于哪里呢?”

“超越自己。”说完这句,康阳侧身把烟灰缸放在了右手边的一本书上,书名是《互联网加》。

大麻味芳香剂 图片来源:周卓然
公路商店的办公室门口,有一个闪闪亮的关公 图片来源:周卓然

在员工招聘上,康阳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论。“除了阅读量高、眼界要宽,我最喜欢一无所有的人。”康阳说。“一无所有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大家一起从白纸去成长,他们之前有的是保安,有的是卖票的,无家可归的时候,我就让他们住我家,他们给我干点活儿。我可不想培养起来明天就走了,在困难时候跟着我的人脑子才会清楚。”

而当最初跟着他的小伙伴后来无法胜任的时候,康阳还是会跟所有CEO一样把他辞退。“我不能影响团队,不过我会把他们的后路解决好。工作和生活分的挺开的”康阳说。

目前公路商店已经是个有十几个人的团队,包括编辑部、视觉部、电商部和技术部。康阳的目标是明年把团队扩张到40人。

就像最初美国的嬉皮士后来成为了婴儿潮一代的社会中坚力量,他们穿的Levi’s牛仔裤后来变成了烂大街的基本款,许多亚文化都难以避免被主流收编的命运,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正是商业。

“我觉得没有被商品定义的,就是亚文化,但它的宿命就是被商品定义。”康阳说,这也正是他在做的事情。

不过康阳同时也不满足于做一个把亚文化贩卖给主流人群的商人。现在,他依然拒绝说《在路上》这本杂志已经停刊了,他说只是放慢了脚步,可能一年只发行一期。最近,公路商店还打算开始每两周出一份海报尺寸的报纸,赠送给圈内的朋友。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亚文化,我装作很懂这个词语的样子,后来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才知道我真正想做的所谓亚文化只是我自己喜欢的那些故事和人。”康阳在一天凌晨2点突然发来了这样一段文字。

康阳似乎还有着更有情怀的宏大理想:“卖东西只是我用来维持生存的。我真正想把它做成一个偏全球目录的社区。”康阳说,这些东西可以记录一个时代,人们是如何去生活的。

公路商店报纸第一期(正面)
公路商店报纸第一期(反面)
公路商店举办的线下活动——复古轮滑趴 图片来源:公路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