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乐意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不只是出于二人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还因为李白和杜甫本就相知相识,有着一段为后人称道的深厚友谊。
李白(左)与杜甫(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李白和杜甫的名字几乎占据了半边天,前者以雄奇飘逸、富有浪漫主义的诗风被誉为“诗仙”,后者则凭借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怀成为“诗圣”。但人们乐意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不只是出于二人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还因为李白和杜甫本就相知相识,有着一段为后人称道的深厚友谊。
公元744年春末,时任五品官员的李白因触怒权贵高力士和杨贵妃被排挤出京。离开长安时,李白头戴道巾,身披道袍,做好了一心求道,远离朝堂的打算,也希望借此摆脱朝中敌人的威胁。在寻师问道的途中,李白率先经过洛阳,而此时的杜甫恰好居住在洛阳老家中。令人意外的是,两人虽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情和阅历,却一见如故,彼此欣赏。这次相遇成为了后世流传的佳话,几百年来被学者和作家们一再书写。譬如,闻一多就曾感叹两位诗人的相遇是“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畅谈诗歌理想和人生抱负,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四处漫游,寻找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李白和杜甫又相约见面两次,一次是在秋天同游开封,在那里,他们还遇到了住在附近的另一位大诗人高适;另一次是在次年入冬前,三人结伴在李白的家乡齐鲁大地观光游览,一路前往济南。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对于杜甫而言,这段经历是极为珍贵的。在后来的诗作中,杜甫屡屡表达他对李白的感怀,仅专门为李白所作的诗,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等,就有十余首之多。第三次见面分别后,李白和杜甫各自踏上了坎坷的人生征途。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李白参加了永王李麟起兵与唐肃宗李亨争夺皇位的行动,却以永王兵败,李白下狱而告终。另一边,杜甫也进入颠沛流离的中年岁月,两人一生再未相见。
杜甫为何如此敬重李白?李白又是如何看待杜甫的?在近日出版的《通天之路:李白传》中,作家哈金总览汉学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对李白及其他诗人作品的分析,试图为读者勾勒出李白的一生。在重构李白与杜甫初次相遇的场景时,哈金指出,杜甫的确对李白怀有强烈的情感,而李白对杜甫的情感则相对低调,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杜二人鲜明的个性差异——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一个谨慎自律、一丝不苟。经出版社授权,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从书中摘选相关章节,以飨读者。
文 | 哈金 译 | 汤秋妍
李白败走京城,觉得不太光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攀龙忽堕天”),于是他没直接回家,又开始了新的一番游荡。他打算寻大师皈依道门,但眼下决定先四处转转,看看朋友。第一站是洛阳,他和元演曾在那里相识,到处都有两人一起游玩的美好回忆。现在元演虽已不在那里了,但还有一些其他朋友。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国,听说他要来洛阳,当地文学圈掀起一阵轰动,朋友们打算为李白举办一次接风晚宴。
当时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正住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母家中。杜甫那年三十三,比李白小十一岁,在文学界几乎默默无闻。九年前,杜甫参加科考未中,便和李白一样到全国各地去干谒求职,也毫无收获,又无暇顾及其他营生,因此杜甫一直过得挺窘迫。近年他结婚了,与妻子很是恩爱。这对新夫妇起初住在洛阳东边三十公里处的偃师,但杜甫二姑母生病(杜甫年幼丧母,是二姑母从小抚养,爱他胜于己出),杜甫搬来洛阳照顾,开始和城里的文化圈有些来往。后来姑母过世,姑父仍坚持让杜甫两口子和他住在一起。杜甫出身并不卑微,祖上几代为官,都饱读诗书。杜氏家族深深扎根于中原的河南;杜甫祖父是著名诗人及书法家,曾为洛阳丞,父亲也是县令,但杜甫自己举业坎坷,到现在都没得到一官半职。他听说自己的偶像、大诗人李白来了洛阳,又激动又紧张。他想象李白气度威严,不仅诗歌出众,俨然是民间的桂冠诗人,而且敢于蔑视长安那些奸佞狡诈的大臣权相。杜甫不禁有些胆怯,他想:见面时,李白会把自己当成诗人同道来打招呼吗?李白连朝廷上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不放在眼里,对他这样一个无名后生,会不会更不屑一顾呢?若表现得过于热诚,李白会不会觉得自己在溜须拍马呢?
但他还是决定去参加聚会。杜甫最近其实也获得了一些文学上的认可,几首诗得到了其他诗人学士的好评。前年,散文家李邕(就是二十年前在四川拒绝过李白的那位渝州刺史,不过这事很少有人知道)和诗人王翰都曾写信给杜甫,表达对他诗歌的赞许和喜爱。所以杜甫又想也许自己不必在李白面前表现得太过谦卑。
晚宴在洛阳市中心的一家饭庄举行,前门挂着几只大灯笼。来了几十位客人。杜甫惊讶地发现李白一身道士装扮,身穿黑色麻布道袍、头束同样布料的白色道巾——朴实无华却也卓尔不凡。宴会上大家七嘴八舌,杜甫和李白只交谈了几句。李白对杜甫态度和蔼有礼,说很欣赏杜甫的《望岳》。杜甫十分高兴,那的确是他引以为豪的杰作。
第二天,杜甫去李白的客栈再次登门拜访。李白酒后清醒了一点儿,甚至还背诵了杜甫的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受宠若惊。两人开始侃侃而谈,每人都谈到了自己多年来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杜甫经历了与李白早年相似的道路,也对李林甫和高力士等人表示厌恶。杜甫虽从没见过他们,但知道这些人是如何阻碍和封锁那些不愿投靠他们的文人学士的。有一年甚至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没通过考试,就让参加考试的士子们全部落榜,欺骗皇帝说那届考生“野无遗贤”,其实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留住职位。两人谈得越来越投机,杜甫觉得与李白的距离拉近了。他们也讨论了诗歌艺术。杜甫盛赞李白诗歌中汪洋恣肆、绵绵不绝的想象力和活力。李白表示也很欣赏杜甫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得知杜甫祖父就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后,李白更加高看这位小兄弟了。
李白和杜甫虽互相欣赏,但他们的诗歌风格极为不同。李白的诗新鲜灵动、刚柔并济,杜甫的诗则严肃精练、朴实沉郁。李白信仰道教,杜甫则更尊崇儒家,杜甫的想象力和道德视野局限于社会和朝廷秩序,满脑子家国历史。两人交谈时,杜甫感觉到李白似乎对自身的安全还不甚放心,多次提到他如今已是道士,京城的贼子应该不会找他的麻烦了。他和杜甫都觉得昨天那个聚会太喧闹了,希望以后可以仅仅与几位知己度过一些更安静的时光。两人现在均有其他计划。李白要去河北找一位道教大师给他制作道箓,推荐他正式成为道士,而杜甫秋天要去开封,给外婆上坟立碑,并起草碑文。李白很喜欢开封的梁园,于是两人约好几个月后在开封再次相聚。
这两位大诗人当时都不可能知道,他们的这次会面将成为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几百年来,学者和作家们一直在想象那时的场景——李白和杜甫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中,他们的道路将如何再次交叉又分离。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诗人闻一多(一八九九年——一九四六年),将这一事件描述为“晴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黄天的祥瑞。”语句虽然夸张,但闻一多的话说明了对于追随他们的中国诗人来说,这次相遇是多么神奇辉煌。
李白比杜甫大了十多岁,但两人志趣相投,成就了终生的友谊。杜甫深深地依恋、崇拜、敬重李白,也许因为他从小缺失父爱,也许是因为李白身上拥有一种浪漫诗人常有的自由年轻精神。杜甫坚信,李白将拥有“千秋万岁名”。虽然他们总共只见过三次,都在一年之内,但杜甫为李白写了十五首诗,其中有两首诗甚至关于梦见了李白。他赞美李白的诗歌艺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又哀叹他的命运“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相比之下,李白——可能部分归因于他的道家心态——在对杜甫的感情中更为低调。他确实为他的年轻朋友写过几首诗,但这些诗没有杜甫对他那样的热烈感受。在《戏赠杜甫》中,李白写道:
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戏赠杜甫》
杜甫确实与李白不同,李白作诗轻松自如,而杜甫对自己的诗歌总是不断苦吟推敲。他为自己作诗定下一个原则:“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的艺术反映了他们的个性——一个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一个是谨慎自律、一丝不苟。
李白和杜甫秋天如约到了开封,在那里又碰到了一位住在附近的诗人高适(七〇六年——七六五年)。高适的边塞诗很有名,大多描述战地将士的艰辛和百姓的苦难,以豪迈悲壮、雄健深刻的诗歌风格在同代诗人中脱颖而出。李白似乎对高适诗歌的一本正经不太热衷,但他喜欢高适作品中的阳刚与自信,也尊重他的剑法与武功。高适为人勇敢、持重、冷静。他的诗歌《别董大·其一》(董大是当时一位著名音乐家及诗人)非常流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似乎跟杜甫一样敬重李白,都欣赏李白新鲜独特的诗歌风格,以及他在京城的光辉事迹。他写道:“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方寸且无间,衣冠当在斯。”有趣的是,高适认为李白的道士装扮非常时髦。李白也很能理解高适的理想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两人都出身卑微——李白的父亲是商人,高适的父亲是农民。童年时代,高适甚至在乡间乞讨过。两人都没能参加科考,都得磕磕绊绊四处寻找机会,尽管现在高适和李白一样似乎都已失去了求官的兴趣。但颇为讽刺的是,最后高适将在朝廷上飞黄腾达,成为整个唐朝诗人中权势最大的一位,代表了诗人学者在政治上获取成功的巅峰。
三人骑马前往梁园。在那里,他们或应景作诗,或吟诵自己最近的诗句。梁园曾经辉煌过,但在唐朝已经破败,里面只剩下历史遗迹和许多野生动植物。在梁园游荡一番后,他们去了东北方的孟渚大泽狩猎。李白每射中一只大雁,都会雀跃庆祝一番。相比之下,高适更为老练,对自己射下猎物表现得非常淡定。李白没想到杜甫的箭术也相当不俗,能一边骑马一边瞄射。后来李白射中了一只大雁,他追着那只受伤的鸟儿跑了好几公里,最后闯进附近的一个城镇。杜甫和高适怕李白迷路,一路跟随,两人最后找到李白时,发现他已经在一家酒肆喝醉了。
李白表面上看起来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但杜甫还是细心体察到了李白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晚上,他听到李白叹息,甚至在梦中惊叫。长安的往事似乎还在纠缠李白,他总担心他的敌人不会放过他。杜甫在一首《赠李白》中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心疼李白,担心李白的精神状态。尽管如此,三位诗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杜甫的《遣怀》中深情地描述了这段经历: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遣怀》
三人漫游梁宋(今河南省)后,李白就告辞离开了。他们约好在天气转寒前,三个好兄弟在李白的家乡兖州再次相聚,李白会陪大家一起逛逛齐鲁大地。现在,李白将独自去北方寻找大师,正式皈依道教。
本文书摘部分选自《通天之路:李白传》一书第十六章,经出版社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