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edia】诺贝尔奖为中医药国际化烧起了一把火

中医药要得到国际主流社会的认可,果真会因为一个诺贝尔奖就变得容易吗?

 |  商业周刊中文版

撰文:舒典

编辑:杨贵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花落中国的消息提振了中医药业者国际化的信心

“青蒿素与中药的关系,就像苹果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关系”

“明年这时候你们就可以看到显著成效了!”同仁堂国际董事长姬广飞已经洋洋洒洒说了40多分钟,手边陶瓷杯里的水已经快要喝完,但他仍然不遗余力地进行了第五次表态——同仁堂作为中医药国际化的龙头企业,对人类健康的责任重大,国际化速度将加快推进。在接下来的半小时内,姬广飞又提了3次类似的言语。

姬广飞的信心来自于近期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提纯物获得,其研究来源于中药典籍中对“青蒿”的记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贺信中表示“这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屠呦呦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整个中医药界都为之振奋。

诺奖得主屠呦呦

然而,青蒿素中药或西药的归属性问题仍有争议。“即便是中医,也不敢说青蒿素就是中药。”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外科医生、科普作家李清晨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青蒿素是使用化学提取方法提纯而出的有化学分子式(C15H22O5)的现代医学的产物,这在业内广为人知。李清晨查阅过相传记载青蒿治疟的东晋古籍《肘后备急方》,其作者葛洪主职为道士,医学造诣“不入流”;除青蒿以外,书中还记载了几十种其他可以治疗疟疾的中药——均被证明治疟无效。

“青蒿素与中药的关系,就像苹果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关系。”李清晨表示,就如牛顿恰好是在苹果树下思考万有引力一般,青蒿只不过恰好被中医典籍记载过,但青蒿素却属于现代医学。

业内对青蒿素归属性问题的争议无果,但这似乎无碍于中医药界对诺奖的拥护。诺奖后4天,同仁堂国际上线了健康品跨境电商,将国外健康产品销往中国,试运营两周的日均订单量达数百份。数月后,同仁堂国际还将上线中医药跨境电商,通过电商让中医药产品走出国门——由于诺奖预热,同仁堂走出国门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中医药要得到国际主流社会的认可,果真会因为一个诺贝尔奖就变得容易吗?

诺奖背后,也有着中医药国际化长期的无奈。据《医药经济报》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共与173个国家和地区有中药贸易往来,对亚洲地区的中药出口额达22.73亿美元,占中国中药出口63.29%的份额,亚洲地区多年保持着中国中药出口地的榜首位置。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中药类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4.49%达35.92亿美元,虽原料、提取物等出口上升,但中成药却下滑6.25%,全年出口额仅2.50亿美元——中国中药产品出口地集中于周边国家,其中中成药更加不受青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诺奖虽然激励作用很大,但是政府的工作仍然只会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不会突然冒进。”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对此也不抱太大幻想。他表示,诺奖确实极大提振了业内信心,但“不会对企业有太多实际上的影响,毕竟企业的发展都是长期的过程”。

“中医药进入既有的西方医学体系中,面临着很严峻的政策、技术、法规壁垒……这需要一点一点破解。”王笑频说,传统医学的指导思想、用药方法、理论架构与西药区别大,中医药进入美国等国际市场常常被归类为保健食品、辅助药物等类别,新药和治疗药物类别几乎没有——这些问题都不单单是诺贝尔奖就可以解决的。

同仁堂集团副总经理丁永铃和专家李智在迪拜店为顾客介绍产品

多年来,中国中医药企业在新药国际注册问题上一路颠簸。大小中医药企业若要进一步中医药国际化,通过欧美国家的新药注册准入就是多年来一直努力的路径。但每每却是进行研发、申请、修改及临床一期、二期、三期等繁复程序,最后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与数千万元却一无所获。

同仁堂认为自己找到了更为便捷的方法。同仁堂国际副总裁闻集普表示,根据公司长期战略,已经上线健康品跨境电商,将国外健康产品销往中国, 完成了“引进来”这一步。数月以后,公司将启动跨境中医药电商,中药产品以保健和膳食补充剂形式直接发售海外,通过电商加速“走出去”,而诺奖的利好消息更能获得国际对中药的认可。

他表示,通过电商渠道推广中医药产品与服务,可最大限度地规避各国各地区对于中医药产品的政策壁垒;也可以在以药品形式获得注册以前,率先获得国际消费者的信任,加速中医药进入海外市场。电商市场第一阶段将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以后再向欧美国家推广。

刘张林表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对中医药的接受度高,中医药企业将产品定位于东南亚地区将更容易得到官方认可和民间普及。近年来,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开始向中医药打开,在中国国内批准的条件下中医药可以进入以上市场。而在欧美市场,中医药仍然较边缘,以保健和膳食补充剂形式获得市场,不失为一种方法。

同仁堂国际还预测,诺奖或刺激资本市场对中医药产业的投入。“更多资本的青睐,那是一定的!”同仁堂国际负责品牌营销的副总裁曲媛媛对资本市场有着很高的期待,公司在今年已经完成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仍在计划Pre-A和A轮融资事宜。

然而资本市场却是更为实际的。常春藤资本董事总经理祝军表示,资本市场很明白中药在国际主流市场认可度低,医药项目的投资者倾向于“大健康产业”多于传统中医药。常春藤资本在A轮投资了医药电商企业“壹药网”,该企业在两年内已完成3轮融资,C轮融资达人民币4.5亿元。

祝军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诺贝尔医学奖花落中国的确让人惊喜,但这只是一个“事件”,并不能代表中国中医药在国际领域被广泛接受,因此资本市场也不会因此而忽然集体青睐中医药项目,“中医药虽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市场,但在国外仍然需要与国际体系结合,但这样的结合是很难的。”倘若一定要从中医药中挑选资本市场相对偏好的领域,动植物提纯类的中药药剂成分明确可以量化,比复方中成药更容易出口,也相对被看好。

天使轮投资基金集结号资本合伙人王夫也曾跟随市场热点投资过游戏、无人机等潮流项目,但这次他不打算跟随诺奖的潮流投资中医药产业。他表示,医疗领域常常研发成本高、市场成本高,且要求长期大量的资金,几百万数额的投资对其意义不大。“我们也不会当‘刮刮乐’去投几个试试,这没有意义。”王夫也坦然道,他们希望能够投资更加直接接近交易的项目,而很多中医药创业很“虚”,暂无投资计划。

虽与预期有出入,但政策的支持让姬广飞仍然颇具信心,他曾作为企业代表陪同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他将这些经历当作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的表现之一。事实确实如此,习近平在多次领导人会晤以及多边会议中倡议中医药国际化,今年4月,国务院还颁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特别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要求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而近年来,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均已经允许绝大部分中国批准的中医药在本地市场流通。

王笑频透露,近期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还在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通过政府政策、信息以及资金引导,建立一些示范性的合作项目,包括海外共同合作的中医药中心、国内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以及国家形象的宣传等。据悉,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中药类产品出口19.39亿美元,同比增长22.79%。

刘张林认为,政府的主流引导是改变中医药境外边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除此以外,还建议国家在重点地区、重点疾病中进行突破。“比如中医药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疫病等方面都有优势,却不能得到国际认可的治疗性,我们需要拿数据让别人认可。”刘张林说,当国际突发疫病时,倘若已经有了注册的中医药,就可以在疫病中显示医治成效。

他认为业态再造也很重要。目前境外中医药经营规模小、经营队伍老化,不少采取前店售药,后设小仓库或者小加工厂,难获得主流认可。他建议通过跨境投资、跨境电商、医疗体系和境外合作建厂等方式,建设大规模、现代化的中医药业态。

“1990年代初,美国人将中药称为假药(fake medicine),而后中药的名称更多为替代药品(alternative medicine),再发展到现在很新潮的综合药品(integrative medicine),美国人甚至将定期做针灸治疗视为新潮的保健养生之道。”闻集普在美国生活了数十年,他认为中医药在国际化进程中一直在走上坡路,而在诺奖以后,上升速度将更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