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驾  · 裁员  · 滴滴代驾  · O2O

揭秘e代驾大规模减员背后的真实原因

在投资圈里,e代驾被普遍认为是O2O行业里少有的拥有健康商业模式的公司,靠不烧钱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本次大规模减员势必会对离开的员工造成伤害,但在互联网寒冬的今天,企业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  盛京大志

e代驾宣布减员20%,这个消息在互联网寒冬,BAT等大佬纷纷停止社招的今天,似乎变得没有那么劲爆。然而,作为O2O行业的明星企业,e代驾的减员瘦身动作还是引发了行业内人士的品头论足,不管是自发的,还是刻意安排的,一时间各种消息和评论满天飞。

大部分文章的观点认为e代驾管理层战略失误,导致人员臃肿,最后被迫减员;也有文章指出e代驾在与滴滴竞争中,处于弱势,不得已减员。总的来讲,要不分析的比较表面化,要不带有明显的恶意。为此,笔者特别致电与e代驾关系密切的某投资圈朋友,通过他对e代驾本次大规模减员的真实原因进行了还原。

大敌当前,恐慌导致预判失误

早在2014年年底,e代驾就已经获悉滴滴将进入代驾行业。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e代驾就开始筹备跟滴滴的战争。

作为现象级公司,滴滴在出租车、专车等领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所到之处,哀鸿遍野。也给从来没有真正打过仗的e代驾团队带来很大压力。当时,e代驾公司全部员工为450人,恐慌与压力,让e代驾管理层决定大量引进人才,快速补齐业务短板,备战滴滴。

据了解,从2015年年初至今,e代驾团队扩张了近700人,然而让e代驾管理层没有想到的是,人员的扩张,并没有带来公司内部效率的提升,反而公司效率越来越低,职位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也成为了本次减员的导火索。

滴滴没有预想的可怕

e代驾CEO杨家军在给内部员工信中也提到,“在代驾领域哪怕是面对O2O行业最为激烈的竞争,我们依然保持着绝对的领先优势。”而之前艾瑞发布的一份代驾行业报告也验证了杨家军这一说法,e代驾以76.5%的市场份额位居代驾行业老大。

自7月28日,滴滴正式宣布进入代驾行业以来,e代驾与滴滴竞争持续了近4个月时间,然而无论从订单数量还是覆盖城市、用户口碑方面,e代驾依旧保持先发优势。滴滴的闪电战并没有在代驾市场奏效。

经历了4个月的肉搏之后,e代驾的管理团队也在重新评估这场战争。战争并没有预想的可怕,代驾行业之战将回归商业本质,补贴与烧钱并不能速战速决,而必须持续为用户提供价值。与此同时,e代驾管理层发现反而公司内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来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业务模式,非常健康的公司,结果不是因为竞争出问题了,而是自己先出了问题。

于是,管理层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与反思,决定自我革命,必须对自己动手术,回归创业初心,轻装上阵。显然,e代驾ceo杨家军也为此喝下自己酿的苦酒。

在投资圈里,e代驾被普遍认为是O2O行业里少有的拥有健康商业模式的公司,靠不烧钱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本次大规模减员势必会对离开的员工造成伤害,但在互联网寒冬的今天,企业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e代驾能够有勇气自我重塑,还是值得肯定的。有多少O2O公司,一直到死亡都没有勇气进行自我革命,一味的活在自己给自己描绘的美好愿景之中。

同时,e代驾的减员,应该引起所有O2O公司的反思。一块业务,到底需要多少人员配备,是不是人多就能解决问题?人多就能提高效率?我们在追求疯狂扩张的同时,是不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商业的本质,竞争的本质,用户的需求等等。这样才不至于在竞争的道路上完全以竞争对手为导向,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