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依傍资源禀赋创造出惊人经济“成绩单”的一些地区,如今正不同程度上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困局,深陷“资源诅咒“的怪圈。
鄂尔多斯某露天煤矿。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华夏能源网记者 张洁
资源,本是大自然赋予人类进步的一大“祝福”。但“祝福”往往也会转为“诅咒”。这就是所谓的“成也资源,败也资源”。
曾几何时,依傍资源禀赋创造出惊人经济“成绩单”的一些地区,如今正不同程度上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困局。诸如榆林、大同、鄂尔多斯、神木县等不少城市,正深陷“资源诅咒“的怪圈,一个资源企业、一个城市的衰落,甚至会间接“引爆”成为一个区域乃至一个省的经济发展难题。如,龙煤集团的境遇及政府的帮扶就是代表。
事实上,城市发展与个人成长如出一脉,今日之困顿早在过往埋下伏笔。不用说什么大道理,只要看看那些因资源而兴的城市里,一些财富的急速获得者,他们曾经是如何生活和消费的,你便可知过度依赖资源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扩日持久的兴旺发达下去。矛盾与风险,终会在某一天,某一年引爆的。
有那么些段子在坊间流传:因为无聊,有暴发户哥们买辆路虎去放羊;在榆林的夜总会,一个西瓜要价达到1000元,但有钱的煤老板买单时眼睛都不眨一下。更有鄂尔多斯的一位阿姨,因为在家里“闷得慌”,便开着50万的越野车去做钟点工。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你作何感想?
过去如何?今日又如何?未来又将如何?现在再看一些资源枯竭城市的“困顿”,疮痍满目:煤企工人面临下岗;资源“亏损性售卖”;不少曾经的繁都成为“鬼城”;曾经飙高的GDP难以为继;产业单一,转型之路“道阻且长”。
由是推之,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及经济路脉的选择,该是“风物长宜放眼量”,戒贪婪、戒骄躁、戒“一时的快感”。简言之:科学、长远、可持续。
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
华夏能源网带着大家看看五大资源枯竭城市里那些荡气回肠的新旧“段子”:
1、鄂尔多斯:买辆路虎去放羊
鄂尔多斯曾是个富裕煤都,在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里,风头一时无两。曾有当地政府领导豪言: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香港。而其房价曾在一年内直逼“北上广”。
可惜,煤炭带来的财富神话,并未在这座城市得以持续。
在鄂尔多斯流传着这样几个故事:
有位钟点工阿姨每天开着价值50万元越野车上班,原因竟是成天待在家里实在“憋得慌”。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鄂尔多斯当地人,拿着上千万的征地款,苦于不知道该怎么花。有一天,他看到邻居买了一辆路虎,于是也跟着买了一辆,然后每天开着路虎去放羊。
还有当地一位的哥讲了这么个故事:“有一回来了一个人,说哥们儿你到前面厕所停一下。下去的时候给了20块钱,就再也没上来。那段路我瞅着也就200米。平时把100块钱一放,说不用找了的人也很多。有一次我提醒了一下,我说这是100,不是10块。那哥们儿歪着脑袋不讲理,说怎么着,我说的这是10块就是10块。”
2、陕西榆林:1.3亿在北京买109套房
榆林是煤炭资源富集区,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煤炭价格下滑的大背景下,“煤炭挂帅”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资源诅咒”开始显现。
煤炭兴盛时,在榆林市高新区,一道道沙梁被推平,建起了高楼大厦,这里房价曾经达到1万元每平米,一度超过省会城市西安。这里的北环路往南一公里的距离内,集中了四、五家高档小区,当地人管小区外的这条街道叫“名车一条街”,随处可见宝马、奔驰、路虎等车。
还有这么个段子:8年前,一名陕西年轻人以自己的两个身份证,在北京东城区和平里花近1.3亿元买下锦鸿阁小区B座的109套房子。109套房子的出资人是他父亲老杨——曾是陕西某地的煤矿主。开发商称,他出资以儿子名义买房是不想太显眼。
3、大同:典当行贷1000万,写个条子就成
素有“中国煤都”之称的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在这里,煤炭让他们发家致富,煤炭也让他们倾家荡产。
邢利斌“砸7000万嫁女”的故事远播万里,曾轰动整个能源界。还有个家住水磨河的李新开,以前搞能源工程发家,日子过得安逸富足。其子三番五次表示要在县里开宾馆、搞KTV,老李被说动,去典当行贷了1000万元,“好贷得很,写个条子就成。”
还有个轰动一时的新闻——山西的煤老板们一次集体买进了20辆悍马,孝义的煤老板一下子就接了15辆,其余被古交的煤老板接走。而在太原,一位老板,一人拥有3辆不同颜色的劳斯莱斯。
4、神木煤市:民间借贷盛行地下钱庄火爆
“因煤而兴,因煤而富”,神木构建了一个让人艳羡的优质煤炭王国,同样患有煤炭资源“依赖症”的神木,在煤炭市场低迷,资金链短缺背景下,出现大额非法集资案件,尤其,地下钱庄的火爆。
当地一哥们爆料:银行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已成为公开的秘密,银行利率低,只要把银行的钱贷出来再借给典当行,就能赚不少。
“家里无论有多少钱,都会借出去吃点利息,一般老百姓也就放个十多万二十万的,有钱人、煤老板上千万上亿地放贷。”一位地下钱庄的老板说。
5、玉门“空城计”:13万人中9万人弃城外迁
玉门老君庙矿区诞生了中国第一口油井,曾经是中国石油人的朝圣地,经过数十年的开采,老君庙矿区早已辉煌不再。
这里曾经灯火辉煌、整夜不息。在鼎盛之时,曾有13万人在玉门居住,而石油资源的枯竭,为一切悄然画上句点。
因油而兴,因油而衰,玉门亦未能幸免“资源梦魇”。“我们缺乏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贪婪掠夺,最后必然导致无法再生的自然荒芜。”一位当地老人说。2003年,玉门市政府驻地开始向西80公里迁至玉门镇,9万人随之弃城外迁。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夏能源网的原创文章,网络转载使用,需获得本网授权,并务必请注明作者、出处,否则将视为侵权行为,华夏能源网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