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这桩错综复杂的并购案险象环生,人才储备不够、竞争对手搅局、融资出现困难、知识产权问题遇到障碍等难题接连出现,在最困难的2010年二三月份,李书福甚至陷入绝望。
文| 润商财经 陈润
中国汽车行业有两大“福星”,都是21世纪初崛起的民企“造车狂人”。
王传福的近况最近有点尴尬难堪。2020年5月初,巴菲特戴比亚迪口罩“带货”的新闻在网络刷屏。余热未消,一盆冷水就当头淋到脚。
5月14日,美国否决比亚迪N95口罩的监管申请,导致损失10亿美金,相当于比亚迪大半个月的收入。王传福本以为能借助疫情另辟蹊径,逆势增长,结果却被人玩了一把“仙人跳”,深陷泥潭。
李书福无疑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中国商界领袖,甚至一度超越任正非成为国际化旗帜、民营企业标杆。
同样面对疫情危机,吉利并没有慌乱,反而专心致志攻主业,就在2020年2月中旬,沃尔沃宣布放弃独立IPO,计划与吉利合并重组之后在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
不知不觉间,吉利并购沃尔沃已过去整整十年。
那是一桩荡气回肠的世纪大并购。今天我不想再重复李书福如何英明神武拿下沃尔沃的故事,只想讲一讲舞台之外、镜头之后惊心动魄的传奇,还有那一群全世界最聪明的脑袋如何解决错综复杂的并购难题。
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王传福,也不是李书福,而是全球最神秘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
01
罗斯柴尔德家族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96年李鸿章访英和近代矿产开发。改革开放之后,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一时间与中国建立联系,1979年,英国国家煤炭公司和北方工程公司计划在北京和江苏投标建造两座发电厂,罗斯柴尔德成为这两项计划的财务顾问。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铁路系统的调查绘制工作也有罗斯柴尔德家族参与。
进入21世纪以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2009年4月,罗斯柴尔德家族第六代掌门大卫·罗斯柴尔德到访中国,媒体猜测此行与沃尔沃委托罗斯柴尔德在中国寻找买家有关,但大卫不置可否,他说此行只为了给中国区员工加油鼓劲。
后来的事实证明,媒体很靠谱,大卫很狡猾。
低调、稳健不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独有的文化,其实,欧美发达市场的“老钱”金融巨头都秉承这两个关键词。面对高速成长的中国市场,罗斯柴尔德必须更加激进,俞丽萍认为:“罗斯柴尔德在继承家族专一谨慎风格的同时,也不断适应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变化。”
罗斯柴尔德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2003年加入罗斯柴尔德银行,主要负责上市咨询业务,2005年成为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中国代表处负责人。
俞丽萍具有20多年金融行业经验,曾作为财务顾问参与中国工业行业最大收购案——中国化工对倍耐力轮胎73亿欧元(约合550亿元人民币)的全面要约收购。此外,华润啤酒、物美集团、中信环保、建银投资、清华紫光等海外并购项目都有她的鼎力相助。
按照俞丽萍的构想,中国企业刚开始重视投行作为财务顾问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顾问咨询的产品做起来,这需要几个具有创造性、有影响力的案例。
就在此时,俞丽萍遇到了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她回忆说:“中国资本的国际化不是单靠买点资源型产业就行了。我觉得工业的转移会马上开始,这点我和李书福想法一样,他也看到了汽车行业在西方是夕阳产业,拥有对中国非常有用的技术和品牌的企业,肯定会转移到中国这种新兴市场来。”
2007年,罗斯柴尔德作为多个国家政府咨询顾问重新整合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行业都积累了广泛资源,并形成影响力。
在这个大背景下,罗斯柴尔德大中华区团队初次接触到李书福,并向他推荐了包括沃尔沃、萨博在内的多个优质并购项目。没想到李书福斩钉截铁的回答:“我的想法很清楚,只买沃尔沃。”
俞丽萍对这一幕印象深刻,“我觉得李书福孩子气中带着执着和坚毅,看他说话声音很慢、很柔和,但其实是个性子很急的人,”她说,“海外并购过程复杂而艰巨,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统帅的决心当是首要条件”。
这次会面之后,李书福飞往伦敦,考察筛选财务顾问人选。他在一家全球顶级银行的拜访过程中受到贵宾级礼遇,对方CEO亲自接待,并设晚宴款待。此后,李书福前往罗斯柴尔德伦敦总部,双方只做了简短沟通就结束会面。
没想到,李书福却因此选择与罗斯柴尔德合作,他认为,只有实力不凡才能表现出傲慢的态度。
02
李书福之所以非沃尔沃不买,这关乎他深藏了5年的雄心与野望。2002年,李书福在一次内部会上首次表达收购沃尔沃的想法,不过当时吉利初出茅庐,没有人把他的豪言壮语当真。
2007年初,穆拉利出任福特CEO,提出“One Ford”(一个“福特”)战略,决定出售旗下包括沃尔沃在内的多个品牌。当年9月,李书福通过公关公司向福特寄送一封挂号信,表达了收购沃尔沃的意愿,却石沉大海。
2008年1月,通过公关公司牵线搭桥,李书福终于在美国底特律车展期间见到时任福特汽车CFO道恩·雷克莱尔。
李书福花了30分钟向雷克莱尔阐释收购计划,对方一再强调“沃尔沃有15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言外之意是吉利根本不具备收购沃尔沃的实力,最后只是礼节性地答复“回去研究一下”。
从美国铩羽而归,李书福下定决心,正式邀请罗斯柴尔德集团参与沃尔沃收购事务,并主动约见俞丽萍。
当罗斯柴尔德集团伦敦总部听闻俞丽萍准备接手吉利项目时,全是反对质疑之声:“为什么要支持一只小老鼠去吞一头大象?要知道,沃尔沃的估值为40亿美元,而吉利上市公司的市值还不到5亿美元。”
俞丽萍说:“像我们这样200多年历史的欧洲公司,怎么会把良好声誉押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民营汽车公司上呢?其实我们最后决定的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要经过内部审批。当时金融危机还没有开始,西方还有其他汽车公司想买沃尔沃。”
在吉利提出邀请之后,一家欧洲汽车公司也希望罗斯柴尔德协助竞购沃尔沃。按照罗斯柴尔德集团规定,只能代表一家企业参与竞标,俞丽萍需要说服总部放弃这家销售规模是吉利10倍的欧洲车企。
俞丽萍为此多次向大卫建议:“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一旦成功,将起到巨大的样板效应,可巩固罗斯柴尔德集团在全球汽车业的地位。”
2008年6月,在一次罗斯柴尔德全球性合伙人会议上,俞丽萍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她将中国等新兴市场对于罗斯柴尔德的重要意义与吉利并购沃尔沃项目当成一件事来说,会场顿时情绪高涨,围绕这件事情的讨论非常热烈。最终,“吉利收购沃尔沃”提议在内部立项通过。
一个阵容豪华的并购团队随后组建:除俞丽萍之外,其他三人分别是曾在沃尔沃集团担任执行董事长的培尔·吉林哈默、沃尔沃前CEO汉斯–奥洛夫·奥尔森以及高盛集团前合伙人梅瑞克·考克斯。
2008年11月26日,罗斯柴尔德顾问团队开启以了解吉利集团为目的的中国行,并在此后的收购工作中负责疏通政府关系、进行知识产权谈判、与沃尔沃员工、工会和供应商沟通以及对沃尔沃资产进行精确评估等工作,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2009年1月,李书福再次参加底特律车展,不过身边多了一位女士——俞丽萍。李书福告诉福特CEO艾伦·穆拉利:“我准备得很充分,顾问团队都请好了。”
在欧美发达市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型并购项目只有引入知名投行才证明是“认真的”。穆拉利认为李书福在按照游戏规则行事,当场表示,一旦出售沃尔沃,将第一时间通知吉利。
03
回国之后,李书福积极与政府沟通。当时长安、北汽、奇瑞等多家国内车企都宣布收购沃尔沃计划,2009年3月,吉利获得发改委的支持函,这意味着国内同行将不再参与竞争。
4月,福特首次开放数据库,罗斯柴尔德并购团队开始阅读6473份文件,通过十多次专家会议,2次现场考察,3次管理层陈述,了解沃尔沃的真实状况。针对福特起草的2000多页合同,他们进行了1.5万处的修改标注。
谁曾料到,夏天即将到来时,情况急转直下。2009年5月,瑞典有些官员公开在报纸发表文章反对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理由是在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
到了7月,一家名为皇冠的美国公司和一家瑞典财团突然参与竞标,报价蹿升至28亿美元,这两家财团的负责人分别在福特和沃尔沃担任过高管。
吉利如临大敌,罗斯柴尔德并购团队冷静分析,虽然对方报价更高,但福特希望通过这次全球瞩目的并购交易塑造负责任的形象,价格并非决定性条件,他们更在乎沃尔沃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这两家财团无法确保让沃尔沃起死回生。另外,此时全球金融危机浓雾弥漫,短期内筹措28亿美元并非易事。
罗斯柴尔德并购团队和吉利一起向福特提出要求,绝不能因为出现新买家而拖延递交标书的最后期限,否则就退出竞标。
果然,福特如期开标,两家财团因未能按时完成融资退出。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递交具有法律效力的标书获得通过,李书福在内部会议上感慨:“我这次是把身家性命全押上了!”
2009年9月29日,吉利注册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这标志着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启动融资计划。按照设想,吉利凯盛注册资本41亿元,由吉利全额出资,另外还将通过政府融资40亿元。
罗斯柴尔德并购团队设计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巧妙方案:既让吉利在未来的股权结构中占据有利地位,又不动用香港上市公司的钱(实现“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还得保持项目对投资人的吸引力。
罗斯柴尔德并购团队分作两个小组,一组找政府,一组找基金。然而,两个小组的融资进展都不顺利。
2009年12月底是吉利对外宣称的与福特签订正式协议的日子,俞丽萍回忆:“我们当时找各种基金,包括有钱的个人投资者,但由于双方经济立场不同,都未谈拢。”由于吉利拿不出融资结构,福特此后每两周开一次电话会督促。
政府融资方面,2009年12月22日,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亦庄注册,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作为股东之一出资30亿元,虽然缓解燃眉之急,但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罗斯柴尔德并购团队转向上海市嘉定区,2010年2月3日,上海嘉尔沃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嘉定开发区持股60%,嘉定国资持股40%,这是吉利并购沃尔沃的第二个融资平台。2月9日,吉利与嘉尔沃签约,按照协议,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将中国总部放在嘉定,并设立沃尔沃国产工厂。上海市仅用两周就履行完所有审批事项。
此时离吉利与福特签订最终协议的日期已非常接近,俞丽萍说:“福特也许会等我们到3月31日,但之后肯定不会再等,那是我们约定的最后期限,整个并购都是严格按照时间表走的。”
04
2010年春节,俞丽萍过得并不安稳,李书福几乎每天都和她电话沟通项目。2月13日(除夕),李书福下午6点半打来电话,俞丽萍正准备吃年夜饭,结果一直讨论到晚上8点半。
2月14日(大年初一),李书福早上8点打来电话,俞丽萍说:“我想这个人是不是疯了,过年也要操心工作的事。”李书福想给福特CFO路易斯·布斯写封信,表达收购遇到严重的融资问题,沟通如何解决难题。
2月24日,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吉利万源占股87.65%,嘉尔沃占12.35%。至此,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结构终于确定下来。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分别出资41亿元、30亿元、10亿元,股权比例分别为51%、37%和12%。此时离最后期限还有26天。
3月27日,临近签约前一天,吉利正式向中国商务部递交《融资结构说明》,履行正式审批手续。
7月28日,商务部完成审批。6天之前,国家发改委已完成审批。在正式交割之前,这项并购通过了40多个国家的反垄断调查,其中7月6日和7月15日分别通过欧盟和美国的反垄断调查。此后,吉利一路坦途,再未遇到阻力。
2010年8月2日,吉利在伦敦举行沃尔沃轿车并购项目的交割仪式,这项旷日持久的收购终于取得阶段性胜利。沃尔沃报价40亿美元的交易,最终被罗斯柴尔德并购团队疯狂砍价到18亿美元成交。
罗斯柴尔德并购团队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一路走来,这桩错综复杂的并购案险象环生,人才储备不够、竞争对手搅局、融资出现困难、知识产权问题遇到障碍等难题接连出现,在最困难的2010年二三月份,李书福甚至陷入绝望。
他当时说:“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愿意选更自由的职业:记者、律师、诗人、作家、画家、歌唱家。”但是,罗斯柴尔德并购团队最终都协助吉利化险为夷,圆满成功,俞丽萍说:“好像一个溜溜球,每次都已经到最底部,快碰到地了,却又起来了”。
通过这次并购,李书福让全世界认识了吉利,也认识了中国汽车行业和制造业。罗斯柴尔德也因此一战成名,他们的中国并购顾问排名从2009年第19位上升到第8位,汽车行业顾问的龙头地位得以稳固。
时至今日,吉利并购沃尔沃已过去十年。以今天的成果来看,这场交易对各方来说依然是多赢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