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迷:铁路爱的“不死鸟”

火车迷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全国各类机车、客货车辆型号及运营非常熟悉,对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及动车组构造和原理,铁路建设、调度组织、装备制造等情况也非常了解,不是铁路职工,胜似铁路职工。

 |  中国民间评论员

作者:解筱文

【1】

先来说下“不死鸟”。

很多人以为该鸟是凤凰,或者是一种童话中永生的鸟类。其实不然,“不死鸟”是一种植物!学名唤作“棒叶落地生根”,归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科景天科,伽蓝菜属,广泛分布在全世界。

这种植物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命力超强,有一点点土粉就可以繁衍。即使在九十度垂直的墙上都可生长,是名符其实的不死鸟。更令人称奇的地方是,叶片上长出的不定芽,芽掉落土中,很快就成为新的“不死鸟”。

对于这样极度韧性的植物,非常耐干旱,一个月不浇水也不会死亡。总而言之,生命力为植物之王。

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来描述“不死鸟”,是因为我与各种火车迷多年接触和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他们具有类似“不死鸟”精神特质,对于火车的执着、铁路的爱,犹如“不死鸟”对生命的珍爱和坚韧一般,让人肃然起敬,散发着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朝气。

【2】

曾和一些铁路人说起火车迷,有相当一部分人居然以为火车迷无非就是些铁路的爱好者,拍拍火车,喜欢而已,对于铁路行业中的事,他们肯定掌握的不专业和全面。在这些人的理解中,火车迷的主要群体还是铁路职工,甚至以为最牛的火车迷一定是铁路职工。

可是,事实上他们大错特错。铁路职工中是有不少火车迷,但很大部分其实只能是铁路的从业者,熟悉铁路,但没有上升到痴迷铁路的那种地步。这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将职业和爱好完美结合在一起。工作就是工作,爱好就是爱好。

还有,我想这可能是铁路职工对铁路司空见惯,已经无所谓迷不迷的问题了。也就是铁路从业者整天面对的就是铁路,他们更想向外看,了解外部社会,而铁路迷恰恰相反,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从社会向铁路内部看。

从这一数量来比较,火车迷的群体,其实绝大部分是社会人士,他们来自各类在校学生、各行各行,各个地域。保守估算,也有几百万、甚至千万人之多。他们心中涌动同一个火车梦想,牵动着他们的情思。 在这样的海量群体中,不难有许多骨灰级的火车迷。

比如,平常看新闻报道,说某某铁路单位职工怎样准确无误默画全国铁路营业站示意图,感觉确实很牛。其实一些大师级的火车迷,在高铁还没有今天这样大量开行的时候,没有车次查询软件时,全国所有旅客列车在各站的到开时间,能倒背如流。

10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我坐在某次列车牵引机车的驾驶室,长时间静候车站的发车指令间,接到了一个网友的电话。他远在千里之外,是一位素未谋面的火车迷。

电话接听中知我在机车上,他便问我机型及编号。告诉后,他随即说出该机车出厂、曾经的配属局和机务段、担当过的主要线路等较为详细信息,而这些我却不很清楚。惊讶间,我又告诉他在这台机车后面的重联机车型号及编号,他也清楚告诉我这台机车的有关信息。

后来我和机车的司机长及检修部门的同事交流得知,他说的完全正确。要知道,全国铁路各类机车可有20000多台,而他却从业于某金融机构中层管理岗位。

事实上,火车迷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全国各类机车、客货车辆型号及运营非常熟悉,对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及动车组构造和原理,铁路建设、调度组织、装备制造等情况也非常了解,不是铁路职工,胜似铁路职工。

【3】

如果在很长时期把火车迷视为信息流之类低层面的群体,确也在情理之中。缘由中国铁路在本世纪之初以前确实落后于世界,中国的火车迷鲜有自己国家真正的现代化铁路目睹和实践。

从中国铁路几次大提速,尤其第六次大提速,初入高铁时代,以及后来高铁建设之争、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大规模铁路建设,中国高铁迅猛发展,后发先至,问鼎全球,短短几年就把中国火车迷推到了当代世界铁路文化轴心国的地位上。

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铁路等等发展成就,如硕大的磁石,巨量吸粉,火车迷群体数量急剧扩增。更为显著的变化是,火车迷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此得到了空前提升。中国火车迷从信息流人群向技术流、文化流群体发展。

后来,遭遇“高铁之殇”,在中国高铁处于低谷的日夜里,怀抱正见的火车迷,焚心如火,以无比的悲愤和团结,抗击谣言,普及常识,传播正道,守护着中国铁路事业前行。

火车迷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安排,从不同的地域,发出对行业自黑的官员和专家的嘲讽,对恶意的社会名流和不良媒体的抨击,对肆意黑高铁公知的绝地反击。这一切,几乎与铁路官方没有关联。

这里有战斗的艰苦,也有决胜的快意。比如,在媒体肆意传播中国高铁辐射危害谣言中,火车迷曾多次将“高铁辐射大半个中国”这条新闻用来“钓鱼”,居然也“钓”到不少,令人忍俊不住。

【4】

真正的火车迷,对于铁路,对于国家和民族,骨子里浸透着满满的爱。飞驰穿梭的火车,承载了他们梦想

铁路是日本国民的骄傲,铁路文化是日本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技术控、装备控、影视控等等中国火车迷群体,他们内心更期望中国铁路文化能成为大众文化。他们在中国铁路工业文明的历程中,实际上是最忠实和最坚定的文化传播者。

记得10多年前,在某铁路分局组织的培训班上,党委宣传部专司摄影的干部义正辞严的口气警告说:“未经允许,严禁拍摄我铁路机车、车辆、线路……发生问题,后果自负。”

今天,实际上,火车迷的境遇并为大大改观。在火车迷拍到的很多绝美中国铁路照片的背后,有着不为之知的尴尬和不解。

在无关安全的环境下,繁荣铁路文化,普及铁路常识,分享铁路喜悦,火车迷这样无功利的付出,非常需要获得铁路更多的理解。因为,中国铁路,属于中国,铁路企业永远只是铁路的建设者和运营者而已。

即便环境如此,火车迷们正如“不死鸟”一般,依然坚持自己对火车,对于铁路的痴爱,在互联网时代,自下而上释放出铁路文化的异彩。

在民间层面,火车迷群体组织的活动兴起,火车题材的摄影、影视、绘画、雕刻等作品不断出现,铁路文化、科普书籍出版发行,铁路概念的商业产品更大程度运用,等等,以火车迷为核心群体的铁路文化,正以鲜活的形式,悄然成长起来。

【5】

互联网时代的历史该由谁写就,这是一道时代课题。火车迷作为中国铁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不自觉的在历史的各个拐点上,收集资料,梳理片段,编织了当代中国铁路发展活的史诗。

比如,中国高铁为什么全面降速降标?为什么出现甬温事故?对于这些真正的原因,一些火车迷有着他们可信的研究和灼见。一些被人健忘的历史片段,甚至去除的史料,悉心的火车迷,将此收存了下来。

还有一些更为牛叉的火车迷,跨行业获取信息,整合资源,取得有关铁路第一手资料,作为珍贵的文献留存。我认识的一位骨灰级火车迷大神,居然想方设法结识铁路业内人士,拿到了一条在建中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图纸,以及被降标到时速250公里后设计图纸。对比前后调整,整条铁路仅仅节约总预算3%。其中最令人费解的是,设计者人为有意将一些直线改弯,线下曲线半径调小,而实际上这条线路走向已经确定。真要降标,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调整。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怕未来历史纠错,让某些人成为历史罪人,而改弯线路,给社会以地质环境复杂,不能实现350公里设计标准,以掩耳目。

对于这些,能逃过业内,避开社会,但难逃火车迷金睛,因为这群人中的一些,对铁路爱的专业和执著,超出常人想象。

我认识了一个搞化工的退休老干部,他非常关注铁路,对铁路一往情深,了解掌握之专业令我叹服,是一位老而弥坚的火车迷。对于高铁降速降标,心很痛,为国家战略发展捉急。每每辗转反侧,撰写呼吁文章,到处奔走。

去年底的一天晚上,已过11点,我准备休息,突然接到他的信息,急切征询我,即将开工的济南至青岛高铁是否按照350公里时速标准设计,我说不清楚。他请求我核实。我说太晚了,第二天再问。他对我说,事不宜迟,关系重大。我只好给一位我敬重的铁路官员发了短信,很快得到他的短信回复,按照350公里时速标准设计。得知情况,他欣慰极了。

【6】

我一直以来想知道,中国最早的火车迷都是哪些人。查询史料,感觉林则徐、魏源、徐继畲,这三个人应该是。而后,李鸿章、詹天佑、张之洞等也应该是。孙中山则应该是级别最高的火车迷,他一手绘就十万公里铁路图,今天的中国方才完成此夙愿。

除此之外,毛泽东、万里等这些人领导人也具有火车迷的品质。不过,还要提到一个人,刘志军。他虽为阶下囚,但是,是他确实在短短十年,实现了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公论。

纵观他在铁路的几十年的历程,以及临规前的一万多公里的高铁添乘,看得出,是一个具有铁路情怀,将工作与铁路的痴爱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他应该是一位超级火车迷。

这几年,在与一些火车迷交往的同时,我也认识了一些业内青年人。我的感受,铁路行业要发展,确实需要新鲜的血液和新生的力量,真正懂得铁路的人,推动铁路事业持续向前,加速铁路文化不断走向社会。

一些铁路青年人,具有未来改变铁路的可贵品质和创造力。但也有一些,对基本的铁道概论都不知道,比普通的旅客和社会大众还外行,有些已经进入行业运行的核心部门。这对于过往的一代铁路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也有个别的学生群体火车迷,甚至是铁杆火车迷,带着对铁路的痴迷和兴国的远志,选择了铁路院校,最终进入了这个行业。这里,就是那些将爱好与职业融为一体的人。他们,将是未来这个行业由内至外的真正改变者。

在铁路外部,铁路文化沿着飞驰的列车和延伸的轨道,掠过长空,行走在生活的细碎中,助长火车迷渐次壮大,一如 “不死鸟”,不断繁茂枝叶,片片不定芽散落土壤,落地生根……

解筱文:评论人、作家、战略管理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