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A股中那些想要打造中国版“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上市公司还有戏吗?

A股中最像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三个上市公司最近麻烦缠身,他们中还没有人真正成为中国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

 |  杨秋月,张云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巴菲特。图片来源:网络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巴菲特。图片来源:网络

提起巴菲特,关键词总是离不开价值投资,小镇上的股东大会,以及全球最贵股票和最知名的投资机构——伯克希尔·哈撒韦。

成为巴菲特是每个以投资为生的人终其一生不放弃的必修课。然而,能拿到这堂必修课学分的人少之又少。

11月的开端,投资圈热议的话题还停留在“霜降”迎“双降”到底是不是政策底?不过2日晚间,话题已经变成上海泽熙投资的掌门人徐翔被警方控制——他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自德隆系以后最传奇的资本大鳄。

但说徐是资本大鳄,俨然有些偏颇。徐翔擅长股票投资而非资本运作。身为早年涨停板敢死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徐翔对于二级市场层面的嗅觉极其敏锐,实际上,也只有对二级市场极为敏锐,才能在中国股市里赚到钱,而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模式在国内却很难做出理想的收益率,或许正因如此,在中国打造类似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的公司总是困难重重。

A股中不少想转型主业做投资的上市公司。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共有780多家公司涉足证券投资,但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不敢把投资作为主业。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至少有三家上市公司正在向中国版伯克希尔·哈撒韦进发。

一个是徐翔看中并已经实际控制的宁波中百(600857.SH),但随着徐翔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股票投资为主业的希望已经彻底破灭。

第二个是曾经被捧为传统行业转型典范的雅戈尔(600177.SH)。该公司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样,名义上的主业都是纺织业,但纺织业增长空间逐年萎缩,于是雅戈尔加大了对房地产与投资业务的倾斜。

去年雅戈尔投资业务的净利润是其服装业务净利润的3倍。今年中报显示,雅戈尔的投资业务实现投资收益18亿元,净利润19.5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3.19%、124.70%。今年其投资版图也越来越大,更多选择熟悉的公司做长线投资。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即便是投资圈,也对雅戈尔的投资业务与风格颇为首肯,今年4、5月份,雅戈尔出现了频繁的减仓行为,成功避免了三季度股市大幅震荡带来的巨额跌幅。

但雅戈尔走向中国版伯克希尔·哈撒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该公司纺织、投资、地产的“三驾马车”业务格局。今年9月下旬,雅戈尔旗下的雅戈尔针织厂出现了几百名工人维权,雅戈尔已全面介入该事件。据员工称,维权事件与针织厂未来命运攸关,承包期限到期后雅戈尔有可能将厂区用于开发地产项目,员工权益没有保障。

与雅戈尔正处于转型阵痛期相比,第三个怀抱中国版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梦想正在进发的上市公司新华百货(600785.SH)则显得更加纠结。新华百货控股权争夺战历时近半年,至今尚无准确定论。

今年10月22日,在新华百货控股权争夺中屡败屡战的私募大佬崔军又带着7个调整后的议案再次归来:崔军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与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名字相似的“伯克希尔控股有限公司”改由新华百货全资设立。

目前新华百货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业内人士猜测,新华百货大股东物美控股可从香港退市的物美商业的资产注入新华百货,以巩固其控股地位。于是想炼成中国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则必须先上演一番艰苦股权争夺战。

今年4月14日崔军的上海宝银及上海兆赢首次举牌新华百货,拉响了这场股权争夺战。4月底进一步增持至10%,成为新华百货第二大股东。此后动作频繁,截至9月14日持股新华百货30%,与大股东物美控股只差1%。

在成为第二大股东后,除了频繁增持巩固地位,崔军通过发表公开信、多次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等方式一步步提出自己的诉求,迫使新华百货不得不作出回应,与其面对面“对决”。

6月2日的公开信中,崔军首次提出要与新华百货方面合资成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将新华百货打造成中国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和沃尔玛的结合体。并要求高比例分红,以及2个董事席位。

这次高调行为引起多方关注,导致新华百货于6月2日紧急停牌。6月8日,上海宝银因涉嫌以新闻发布代替信息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基金业协会也公开批评上海宝银的公开信内容构成对其私募基金的宣传推介。

但这未能阻止崔军继续增持新华百货。8月10日和8月24日崔军两次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遭董事会拒绝后,9月14日崔军致函新华百货监事会,第三次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一个月,三次提请,新华百货终于同意与“野蛮人”正面对决。

10月8日新华百货股东大会开始表决崔军提出的13项议案,包括发起设立“伯克希尔控股有限公司”、解除新华百货6位董事、提请新增包括自己在内的宝银系6位人选为新华百货董事会董事。

结果是,这13项议案全部未通过。其中,设立“伯克希尔控股有限公司”的相关议案属于关联交易,新华百货要求崔军方回避表决。上海宝银及上海兆赢虽没放弃表决权,但自然被视为无效票。

崔军此次“逼宫”之紧有目共睹,这场股权争夺战并未结束。

崔军10月22日提出的7个议案包括:调整新华百货2015的定增方案、修改两条公司章程、增选崔军在内的4人为公司董事或独立董事,以及新华百货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伯克希尔控股有限公司”。

这次新华百货回复的态度明显好转,除调整定增方案的提案有较大法律隐患,不予审议,其它议案让上海宝银和上海兆赢尽快修改、调整和完善。

可见,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即将召开,崔军此次调整后的方案也许不会全军覆没。

另一方面,界面新闻记者致电物美商业发言人乔红兵,他表示物美商业此次退市与新华百货没有任何关系。新华百货控股股东物美集团对外表示,物美商业的私有化后,将集中对零售领域、区域内零售规模前三名的企业进行并购。因此新华百货股权结构短期被外来因素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小,争夺战的胶着程度没有明显改善。

与雅戈尔一样,新华百货传统业务遇到了增长瓶颈。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飞速,“万达”新型百货业态成功扩散,传统百货零售行业不景气,新华百货已连续三年净利润下滑。

根据新华百货三季报,当期实现营业收入54.76亿元,同比增长8.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5亿元,同比下降41.71%。新华百货对利润下滑没有做出解释。

财报显示,新华百货长期股权投资收入4008万,投资性房地产收入2.16亿,总计2.56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00.00%和621.21%。这两项收入是所创净利润的近两倍。可见,主营零售业务盈利不佳,反而是营业外收入带来主要利润。

崔军不断强调未来伯克希尔公司主攻“股权投资管理、投资管理、实业投资等”,主要投资一些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上市企业,通过提升被投资企业的估值使控股公司的资产达到增值的目的。同时,为了减少老股东的反感,他强调控股新华百货的目标是使该公司资产每年能实现较高的复利增长。

实际上“伯克希尔”模式是巴菲特在多年的股票投资与资本运作方面的创立的模式,核心架构是“产业+保险+投资”——利用保险公司现金流投资的成功典范。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由巴菲特创建于1956年,之前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在巴菲特的精心运作下成为一家世界著名的保险和多元化投资集团。

在巴菲特接手之后,经过多次收购和投资,在1970年股价从最初的8美元左右达到130美元。从1977年到2007年30年间,伯克希尔股价年平均升幅30.4%,至2011年12月19日,伯克希尔纽交所A股以112325美元股价傲视全球,成为名副其实全球第一“贵”股。

但是崔军打造中国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却存在很多现实因素。至今,A股市场上还没有出现主营业务是股票投资的上市公司,即便是雅戈尔也只能乖乖守着纺织的主业。

与伯克希尔哈撒韦业务更加门当户对、名正言顺的机构是基金公司。但国内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都未实现上市“零的突破”。只有少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登陆新三板,如九鼎投资、中科招商等,以股票投资为主的私募股票基金,至今距离“上市”最近的就是宁波中百与新华百货。

“上市有一系列条件,(公募、私募基金的)条件不符合。”济安金信副总经理、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这样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具体还是要看上市的规则,要先把公司改成股份制公司,要有一定的运作时间,有业绩记录,这些条件都符合才可以。”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于公募基金存在一定的股权监管要求,这是导致公募基金一直未能实现上市的重要原因,行业性风险因素倒并非最主要的考量,这一点在基金的兄弟姐妹银证保身上已经体现,目前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上市都不存在政策障碍。

所幸的是,基金公司股权监管要求已经在2012年修订《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时有所放松,修订后的基金公司管理办法中允许基金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取消了对持股5%以下股东的行政审批。2013年,汇添富基金成为第一个改制成为股份公司的基金公司。

但根据《公司法》与《证券法》的相关规定,申请IPO的主体必须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在三年以上,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当然,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

因此公募基金公司在股改后还需要一段过渡时期才符合上市条件。“如果政策放开,肯定会有上市的基金公司(或投资管理公司)。同时上市也要看股东的意愿,上市肯定有好处,据我了解公募基金的股东还是愿意上市,起码资本和市值会提高。”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这样认为。

他同时也表示,“有些私募基金可能不愿意上市,可能是因为有些私募基金不愿意披露信息,比如很多的对冲基金。比如美国对冲基金很多都是不希望上市的,因为上市意味着信息要透明。”

“所谓的产业资本整合这样的理念,在资本市场从来不缺,但问题是,两个市场的环境不完全一样,最多只能是参考一下巴菲特的做法。当年德隆系也做过产业和资产整合,但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经济和法律架构下,做起来(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简单照搬巴菲特的模式很难,只能借助他的理念。”江赛春对界面新闻记者这样说,在他看来,巴菲特用保险来控股这一招目前国内可能无法实现上市。

当然,在三季度股市震荡中,还是有不少国内机构涌现出中国版“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影子,包括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同样属于保险的前海人寿、国华人寿纷纷举牌上市公司。

A股大跌中首先响应号召启动抄底行动的复星集团,正是业内公认最像“伯克希尔·哈撒韦”的集团。英国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也以“中国的伯克希尔”为名报道过复星的投资业务。

复星的起家产业是医药和地产,复星医药(600196.SH)和复星地产已经上市,但整体投资业务还没有单独上市,“产业属性较强的品牌对做投资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打造全新的复星投资品牌。”复星集团品牌发展部总经理陈波曾表示。

而私募基金方面,立足广州的新价值投资资本运作目的也十分明显。11月7日,新价值通过“阳光举牌”系列产品举牌科恒股份(300340.SZ)、大东海A(000613.SZ),将产品命名为举牌基金,也体现了新价值并不满足于短线炒作。

江赛春分析认为,中国市场的大部分资本运作,上市公司得到的好处并不是非常真实,“并不见得是真的通过企业发展壮大取得到利润,因此完全按照巴菲特的理念做产业投资是有难度的。”

尽管投资圈的弄潮儿们兴致勃勃、前仆后继,但打造中国版“伯克希尔·哈撒韦”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