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红燕:打造中国丝绸第一品牌

屠红燕将自己定义为新时代的创业者,而非单纯的家族继承人。她治下的万事利集团,在借力国际盛典与移动互联网潮流的品牌推广过程中,集团贴合时代需求,开拓出一条崭新形态的“中国丝绸之路”。

 |  华商韬略

作者:李京淑

二代接班

1971年出生在江干笕桥的屠红燕,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四岁时,她的母亲沈爱琴创办了笕桥绸厂(万事利前身),此后,伴随丝线在机器里织造的轰隆声,屠红燕一路见证了这家起步时只有6台旧铁木织机、20名工人的小厂,历时三十余载,成长为中国丝绸行业的领军者。

“母亲作为第一代创业者很不容易。记忆中,她每天早上七点钟就要到岗,晚上加班到很晚,我基本由负责养蚕的奶奶带大。早年间,厂子里没什么资源,人才、资金都得自己想辙,母亲靠的,就是夹缝里求生存、永不服输的精神。”屠红燕说。

从深圳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后,屠红燕赶上政府出台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被派送到日本服装企业见习一年。

冥冥中,这趟旅程牵引她站在了“梦开始的地方”。“日本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做过车工、缝纫工,也学习了生产技术和设计。虽然每天只有很少的时间休息,很苦很累,却感受到日本企业强烈的忠诚与敬业精神,也见识了精细化管理的威力。”而最令屠红燕铭感于心的,是日本人对于丝绸的钟爱与重视。

▲图注:万事利将中国元素与丝巾风情完美融合

“对日本女人来说,真丝和服几乎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奢侈品,并将伴随她们的一生。但反观中国,我们出品世界上90%的丝和80%的绸,也曾经拥有最强大的织造技艺,如今却没有多少人愿意穿戴丝绸,99%的企业都在为境外品牌代工。”如此鲜明的对比,深深刺痛了这个眼见家中两代人为丝绸奔忙的年轻姑娘的心。

中国人需要重新认识丝绸,它是蚕用生命吐出来的丝,我要为中国丝绸正名!无比强烈的使命感,把屠红燕的心胀得满满的。回国后,原本没有接班打算的她,毅然加入母亲创立的家族企业,从最辛苦的基层做起。

每天早上7点钟,屠红燕准时赶到公司,给师傅们倒茶、抹桌子,拖地板,7点20正式开工。她坐过跑腿的业务员,后来晋升为业务经理,再后来是副总经理、总经理,直到母亲与管理团队认可她的才能,她才进入公司“权力金字塔”的最高阶,成为副总裁及后来的董事局执行主席。

“每个人都知道我是老板的女儿,但正因如此,我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负责谈业务拉单时,我基本都亲自跟单,凌晨三点就起床跟着大货车押货。后来负责集团的管理业务,更不敢有丝毫懈怠。”屠红燕说,自己30岁出头时,母亲就托付了主要的决策权责,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单飞”,但一言一行,已关乎整个集团的命运。

▲图注:屠红燕带领万事利转型升级

“母亲开创的事业,好像一座高山,如果我们攀上了山顶,只意味着实现了守业。二代心中,要有更高的山峰。”屠红燕志在推动万事利转型升级,因此在主理集团事务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减法”——把无关紧要却牵扯资源与精力的旁支“砍掉”。

与许多经营传统产业的企业一样,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万事利也遭遇过行业危机,多元化是当时最直接有效的求生方式。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丝绸行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仅杭州就有300多家丝绸厂,印度、越南等邻国也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在“腹背受敌”的情形下,屠红燕的母亲沈爱琴,主导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多元化投资,比如生物工程、医药、房地产、驾校等,重新盘活资金链,确保丝绸业务得以留存。

“如今我主张减法,并不是因为母亲当年是错误的,相反,我认为她极具前瞻性。但市场环境在变,万事利的生存之道自然要与时俱进。”屠红燕提出,万事利当下必须做好丝绸这一个主业,打出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品牌,为此,集团先后以出售、转制等方式“砍掉”了8家下属企业,集中最大限度的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

打造中国爱马仕

自2000年逐步接手万事利以来,屠红燕意识到,靠大批量、低价格策略发展丝绸业,路会越走越窄。于是,她确立了“从产品制造转向文化创造”的战略方针,重点发展以高档礼品、高档服装为主的丝绸产品,并逐渐从初级的产品营销向品牌化经营转变,以期将万事利的产业模式带至全新高度。

“丝绸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丝绸也是万事利的根。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中国最好的丝绸品牌,让万事利成为中国的爱马仕。”明确大方向后,屠红燕带领团队不断削减单纯面料加工、贴牌产品的比重,大幅降低外销比例,着重转向对“个性定制”及“渠道建设”要求更高的内销业务,并强化创新性及文化内涵。

2000年,万事利出品了第一张丝绸报纸,之后又申请了“抗菌肽涂层仿真丝绸面料”、“绣花面料提花实现研究与产品开发”与“真丝热转移印花方法”等多项国家专利,并自主研发了最先进的电脑印花技术。同时,集团开始推出个性化丝绸礼品:从定制丝巾到织锦长卷《清明上河图》,以及丝绸版《孙子兵法》,不断提升丝绸的工艺及文化附加值。

▲图注:万事利出品的丝绸礼品

▲图注:北京奥运会“青花瓷”礼服

经过数年积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万事利迎来了最精彩绝伦的亮相。赛场上礼仪小姐身着的一袭“青花瓷”旗袍,不仅展示了中国丝绸行业的顶尖设计水准与织造技艺,也通过电视转播惊艳了全球。

为织造出“青花瓷”旗袍,万事利遍访身怀绝技的老绣娘,屠红燕派出一个庞大的搜寻小组,“潜入”苏州的刺绣名村蹲点。经过半个多月的打探,小组最先联络到一名84岁的老绣娘,是宫廷绣女后代,之后顺藤摸瓜,依次聚拢了73岁、68岁等80多位高龄资深绣娘。

“从设计,选料到刺绣、制作,一共要花费125道严格工序。大家日夜赶工,40多天,就赶制出400多件礼服。”尤令屠红燕感动的是,一位78岁的老绣娘,高烧时依然吊着盐水坚持刺绣。“她们拼尽全力,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同。这是一种民族情结,可贵可敬。因此万事利后来也资助她们完成一些个人绣品,并培养小绣娘,为的就是让这门高妙绝活,世代相传。”

▲图注:万事利助力2014北京APEC会议

2008年之役后,万事利在世人心中留下了柔美印记,也奠定了集团在高端丝绸行业的绝对领导地位,品牌扩张之路豁然开朗。此后,上海世博会195位国家元首的丝绸金石印谱、广州亚运会上的“志愿彩”,2014北京APEC领导人身上的丝绸唐装……国际盛典中,总能见到万事利的佳作,被业内誉为“世界级盛会上的万事利现象”。“杭州申办2022亚运会时,中国代表团带去的以艾哈迈德亲王肖像为题材的丝绸织锦画,也出自万事利。”屠红燕补充说。

如今,万事利已成功拓展出丝绸文化产品、高端丝绸装饰品及丝绸艺术品三大核心业务,并建有全国丝绸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制定行业标准时享有极高权重。

为充盈集团针对丝绸文化的传播业态,万事利还在杭州建成开幕了大型丝绸博物馆,展示中国各时期的上千件丝绸珍品。同时,集团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筹建该院在浙江省的首个“新丝路博士后工作站”。

▲图注:万事利丝绸博物馆

伴随有目共睹的蜕变,屠红燕在万事利的威信也与日俱增。2012年1月的年会上,母亲沈爱琴正式将董事局主席一职交接给屠红燕,母女俩深情相拥,这一刻起,屠红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人”。

当年年底,她就交上一份漂亮的业绩报告。受茧丝绸价格波动、国际外贸局势等因素影响,2012年的丝绸行业大环境并不景气,然而万事利凭借转型后极具竞争力的新业务,逆势实现了销售额及利润额高达30%的双增长,并在此后始终保持行业最高水平的利润率。

在深耕丝绸主业的同时,为强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辅助下游产业良性发展,屠红燕把握机遇,带领万事利进军金融市场。集团在金融领域的第一步,是建成并运营小额贷款公司,未来将在金融领域投入更多力量。这也意味着,在丝绸产业为主的基础上,万事利已经成长为生物科技、资产运营和金融管理并行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我们对待多元化非常审慎,绝不单纯追求规模效益,而是力求在每个产业板块都形成自己的优势竞争力。具体地说,未来,每个产业板块都至少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屠红燕表示。

夯实“国内战线”的同时,万事利也渐趋将品牌触角延伸到国际市场,启动了全新探索。屠红燕的原则是,输出中国丝绸品牌,而不是廉价代工品。

2013年,万事利完成了对法国老牌丝绸企业马克-罗茜(MARC ROZIER)的收购,该企业为全球40多个一线奢侈品牌代工。万事利将其纳入“中国战队”,轰动全行。紧接着,万事利又聘请国际奢侈品大牌爱马仕丝绸CEO巴黎特加盟,全力进军国际高端市场。

在屠红燕心中,这是扬眉吐气的“翻身”,也是万事利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我们为国外知名品牌做了十几年的代工,如今,世界顶级的丝绸企业将为我们提供高品质的代工服务,‘中国丝绸法国制造’终成现实。”

▲图注:万事利新一季丝巾海报

她的下一步计划,是正式运营万事利高端丝绸品牌“劢帛”(MAXBOW)。“劢”寓意万事利常怀进取,“帛”意为最好的丝绸,该品牌将由万事利设计团队领衔,同时吸纳法国、香港等知名设计师,将中国传统的丝绸美学与国际化的时尚元素经典融合。

正如屠红燕所言,万事利正在开拓一条崭新的“中国丝绸之路”,这条路因文化与品牌传播而生,并时刻准备以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群的方式,衍生出更多元化的发展形态。

2013年,为进一步配合互联网发展需求,万事利在行业内独家首创“中国好丝绸”B2C微信营销平台,抢滩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目前,平台已拥有上万用户,通过扫码进行质量追溯,即可查看购买产品的入库时间及质量检验单。

最值得一提的,是平台的“分享返利”制度。用户只要积极分享平台发布的官方信息,赚取足够的分享积分,就可以直接兑换心仪的丝绸产品。“必须跟上潮流。丝绸是小众产业,要让年轻消费群体了解这个事物,就要从他们最熟悉的渠道和最关注的方式入手,万事利也积极开拓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我们要让消费者知道,传统企业不传统。”屠红燕说。

树百年基业

作为母亲之后的第二代集团掌门人,屠红燕在开启万事利腾飞新纪元的过程中,也奠定了集团不同以往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用她的话说,前行,需要更新的力量,更多的坚持。

“母亲有‘革命式的创业激情’,在团队内非常强势,她做的决定,基本无人能够改变。这是第一代成功浙商普遍的行事风格,在那个产业初兴的年代,他们靠勤奋与胆识开疆拓土,高度集权能帮助他们更快地从千头万绪的事情里找准方向。”但立足新时代接班的屠红燕,骨子里主张用新理念管理企业,博采众长,多听专业人才的建议。

▲图注:屠红燕母亲沈爱琴

为此,她一度与母亲有过不少争执。“当时我觉得自己就是对的,态度强硬,却忘记了眼前这个女人不但是我的母亲,更是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她有自己的经验和尊严。”意识到角色定位存在问题后,屠红燕开始注意在公共场合与母亲交谈的方式,避免直接冲突。

但这并不表示她放弃了自己的主张,秉持“迂回战术”,她先私下说服那些和母亲同龄的资深老员工,然后再通过他们,委婉地把想法转述给母亲。“不同的人说话,会产生不同的分量。老臣子的话,母亲往往会静下心来仔细听,觉得有道理的,也会慢慢接受。”

化解了亲情与职权关系的冲突后,屠红燕大刀阔斧为万事利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她拒绝单纯倚赖血缘的家族式更替,任人唯贤,鼓励创新,每年依据贡献度为优秀员工提供平均15%以上的薪水增幅。“万事利不只要做百亿企业,更要做百年企业,为达成这个目标,人才战略必须同步强化。”

事业之外,屠红燕的另两个人生角色,是妻子与母亲。她的丈夫李建华,被业界誉为中国丝绸文化研究第一人,目前任万事利集团总裁。两人因丝绸结缘,家里家外配合默契;十多岁的女儿,正是读书的年纪,她为妈妈感到骄傲。问及将来有否让女儿接班的打算,屠红燕说现在下结论为时太早,干事业,兴趣很重要。

与母亲沈爱琴“一生只穿丝绸”的鲜明“代言人”风格不同,生活中屠红燕的审美、着装理念更为时尚且国际化。丝绸在她身上,通常并不是全部主题,但搭配与细节的呼应总是恰到好处。

“我见过一些拿了一辈子针线的老绣娘,她们的技艺最精湛之处,都体现在细节上。我喜欢她们刺绣时,脸上那一抹让人动容的宁静。”生活如禅,丝绸在屠红燕心中,也如参禅一般,要用一生来修行。■

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