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了定价权,输了抱团合作精神,输了性价比。
从单身狗的光棍节,到全民购物节,双十一这个人造节日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新节日,让败家党们蠢蠢欲动,也令传统零售商寝食难安。看着阿里、京东们疯狂卖货,看着苏宁、国美的拼命追赶,传统零售商自然不能干瞪眼,摩拳擦掌试图分一杯羹。羹不一定能分到,但有必要反思反思了。
有人说,美国电商干不过实体店,日本电商也干不过实体店,而为嘛中国电商却逆转了?言归正传,咱今天从双十一开始,扒一扒实体店是怎么输掉的。
线上定价权,由双十一奠定
有关双十一为什么定到年末,有不少讨论文章已经讨论过,这里不再叙述。但是,通过从2009年开始的6年双十一的教育,绝大多数消费者已经形成线上比线下便宜的共识。虽有部分品牌先涨价然后再打折,进行“价格包装”,但双十一已经成为线上商家不容错过的促销契机,这点不用质疑。从2012年开始,苏宁为代表的企业提出线上线下同价的概念,但缺乏先发优势和其他企业的联动,从而导致线下大型商场丧失了商品的优先定价权。
刷单,真不是最好的广告
线上销售的无地域化,导致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加剧。有几个垂直领域的企业,喜欢在媒体上打口水战,接着在电商平台上打价格战,只为争夺江湖第一的名头。2014年,1919和酒仙网在双十一期间对垒的新闻,相信大多数读者耳熟能详。1919酒类直供董事长杨陵江发表声明称,1919在2015年不再参加双十一活动,同时将起诉酒仙网。也许赢了数字,赢了公关,不如赢得利润,赢得口碑。当然,有人乐见其成,再怎么刷单,交易佣金是少不了的。
多数成全少数的马太效应
如果您仔细看这几年的双十一榜单,不难发现20%的企业创造了80%的销售额,马太效应在互联网界同样适用,排在榜单的企业,基本都是老面孔。对于这个结果,大家不要意外。在零售领域里,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平均客单价,阿里巴巴的小二们和京东的运营经理,本着为KPI负责的份上,自然乐意把流量给转化率最高的类目和店铺(品牌)。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这几天,京东和阿里巴巴的二选一又频现于诸媒体,类似的新闻每年促销都有,只不过这次木林森成了牺牲品罢了。2015年4月,优衣库入驻京东,刘强东亲自出席发布会,7月,实际运营1个月的优衣库京东店选择退出京东。有媒体分析称,优衣库退出京东,离不开阿里巴巴的流量支持承诺和其它优惠条件的拉拢。购物中心招商,同样优先招募知名品牌,甚至给予免租和装修补贴,而中小品牌则要面对招商经理的“卡拿要”折磨才能入驻,线下线上一个理。做传统企业的,不要盲目做平台,做好品牌,不愁没平台拉拢你。
电商大促的启发
电商活动并不神秘,和传统品牌的活动非常相似。如国庆节“满100送50元”的活动,送的50元已经为双十一蓄势,双十一前,通过自有平台广告,和地铁、电视等媒体渠道做推广,给主平台引流,双十一期间,再通过一波波子活动(抽奖,晒单)和媒体造势把活动引入高潮。总的来说,电商大促活动策划的周期长,活动与活动的嵌套衔接紧密,有的企业甚至提前半年准备一场大促,显然实体店对促销的重视度还不够。
当下,线上的流量红利期已经结束,苏宁、银泰城,永辉们,每天数万甚至更多的固定客流,成为阿里巴巴和京东们眼中的肥肉,但实体店们却不珍惜,消费者已经在店铺里了,非逼着别人网上下单才享受优惠,把用户往自己不擅长的网上赶,然后自己付款给美团、携程引流。过去,实体店喜欢单打独斗,如果让任何一个传统零售商和阿里巴巴对抗显然不公平,但是多家实体零售商联合起来,或许有机会狙击线上活动,可惜的是“万达共和国”气候未成,苏宁、银泰、永辉已经被电商阵营合纵。
先蓄水再泄洪,慎学慎用
双十一,俨然一派“网购春运”的感觉。很多消费者,提前把想购买的商品放入购物车,只等双十一活动开始付款让订单生效。这得益于电商的特性,网络展示空间足够大,可以预售商品。实体店做特卖,一天销售额上百万的,超过几十万元的也不鲜见。但是,正常的消费者很难三番五次关注某款商品是否降价,所以实体零售销售的灵活度更高。此外,有几个老板能够容忍360天淡季,5天旺季的生意,卖年货的除外。正常的销售是稳定而平淡的,人力资源和商品资源都能够最大化的利用。
线上线下的竞争,让价格回归
卖大虾的汉子狠宰了操着外地口音的消费者一把,却断送了半个城市的口碑。电商爆发的前夜,堪称实体零售商的暴利黄金期,但正是暴利将大量消费推到电商平台。消费者,明明知道网上山寨货横行,明明知道网上水货行货难辩,却偏偏喜欢到网上购买,因为网上更便宜。电商让渠道更加扁平,消除中间环节,让流通更快效率更高,消灭暴利,同时也拉动了零售业的整体平价化。看看这几年服装业,大多数高加价率的商品销售势头都不理想,而定位平价的产品都有不错的增长速度,快鱼和海澜之家就是其中代表。相信,通过激烈的竞争,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可靠的品质,更周到的服务,更公道的价格。
输了定价权,输了抱团合作精神,输了性价比,让实体店输给了电商,却换来了高性价比产品的惠及大众,这或许是商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