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甄  · 滴滴快的  · 无人驾驶  · Uber

柳甄:Uber对手根本不是滴滴,是无人驾驶

Uber又在中国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公关。

 |  亿邦动力网

【编者按】在这个脑洞大开的时代,Uber从来不缺少话题性。因此,它的中国区战略负责人柳甄刚刚结束了亿邦动力网承办的中国(四川)电子商务发展峰会,就被媒体疯狂包围。

这是可以被理解的,不同于滴滴出行,Uber在中国很少有官方表达的场合。这也让那些流传江湖的段子,以及见诸媒体的的政策博弈、法务纠纷构成了这家全球化互联网公司的不同侧面。

有人说,柳甄的出现,演讲质量的好与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柳甄有条不紊地回应媒体拷问的同时,Uber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公关。

但亿邦动力网并不关心这些。在我们独家抛给Uber中国的20个问题里面,只关乎市场运作和公平竞争。譬如,Uber和滴滴是否可以共存?为什么Uber在中国会变成赚钱工具?Uber给城市经理的授权到底有没有上限?以及Uber是否担心自己会被颠覆?

现在,柳甄,代表Uber中国,首度就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

Uber中国区CEO柳甄

亿邦动力网:在过去十几年的互联网竞争中,无论亚马逊、eBay、Google还是其他,在中国都遭遇本土互联网企业强有力的阻击。这些外来者想在中国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半壁江山,显然很难。不过,Uber中国是个例。单从目前商业的增长态势来看,Uber好像比他的前辈们表现得要优异。因此,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Uber和滴滴出行在中国市场上最终能不能并存?

柳甄:我觉得可以。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大家普遍认为纯线上的互联网格局就是一家独大或者赢家通吃。其实,我认为在今天O2O的环境下,特别是出行领域,谈市场份额的时候,大家谈的数据基本上是60:40,且看每个城市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类似的情况,比如视频网站、智能手机等等,当市场足够大之后,人们就有了很多的选择。所以,我真心觉得在这种有很强的依靠以城市地域性这样一种“互联网+”的产品上,大家都有同样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的空间。

其次,我确实觉得出行的市场非常庞大,Uber和滴滴打车在产品上,现在处于十字路口,慢慢地大家会发现无论是理念还是模式上我们都会不一样。

「背景补充」:根据此前各方披露的数据,Uber日均出行订单为一百万单,滴滴是它的三倍(出租车300万,专车400万)。不过,柳甄透露,在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Uber反而出现逆势增长,迎来最快的蹿升期。

亿邦动力网:滴滴更名“出行”,从最早的打车一点点扩展到N个跟出行相关的类目,甚至包括大巴、试驾,将来还要做汽车交易和保险。Uber有没有同样的设想,或者从战略上预判,整个出行市场是不是也要拿下?

柳甄:出行的市场很重要,但是怎么样通过提升效率,把出行市场变成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这更重要。大家最终不是讲一个很好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这种商业模式能不能在资本的寒冬下生存下去。Uber正在美国、欧洲、东南亚几个国家都完成了盈利,这就证明了它是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从商业机会来说,跟出行相关的各领域,比如汽车,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东西。

亿邦动力网:不谈对乘客和司机行为习惯的影响,单从商业的动机上来讲,你认为Uber从本质上改变了什么?

柳甄:第一它增强了人们对出行的确定性和可靠性,第二是降低成本。

亿邦动力网:成本的降低指仅仅是乘客使用这个软件后出行成本的降低?

柳甄:是整个出行的成本,从商业来说就是出行效率的提高。比如优步拼车,你可以想象一下,本来是10块钱,你们两个人分摊了,各出6块钱,司机增加了20%的收入,乘客减少了40%的负担。这个过程中,Uber并没有在路面上增加一辆车的司机,但是供给却大大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产品是有很强的市场穿透力和说服力的,这是最重要的。

亿邦动力网:在中国过去很多年经济发展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租车行业也一样。Uber的数据显示,一个司机一周使用Uber的时间大概是30小时左右,我们预判,可能这30个小时未见得是一个极致的数据,如果效率不断提升,司机的接单量还有多高的提升空间,这个效率值会不会无限扩大?

柳甄:对Uber来讲,效率是指司机每个小时的接单量能够接多少。因为司机使用Uber上线时间可以达到50个小时,但是在这期间只完成了30个订单,对司机而言是效率的损失,对Uber来说,有责任让司机的效率提高。所以,单位时间内,司机可以完成多少订单、挣到多少钱,这个是我们最关心的。

假如司机在我的平台上一个小时可以完成2单,在别的平台上只能完成1.5单,他就愿意在我的平台上。怎么样才能保证这样的效率?只有技术,没有别的办法。比如说我的订单匹配可以更精准、更快,我能让司机的空驶率不断降低,我能让他在一个小时内接两个乘客,就是拼车的类型,这其实是最关键的点。

亿邦动力网:中国人一直像“跑男”一样活着,中国的经济也是一样,大家不习惯慢下来。我相信在提升效率这件事上,中国的从业者是最爱钻营的。Uber提倡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很好,但是在中国大家却都把它变成了赚钱的生意。既然有利可图,大家就会拼命地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这是不是和原有的共享经济有所违背?当一个兼职司机慢慢地变成一个专职司机,这是好事吗?

柳甄: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一种经济的补贴。比如说在动物园摆水果摊,下午4点之后就收摊了,可以开车做兼职司机,这样就增加了额外的收入。Uber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给人们提供灵活就业的或者说灵活赚钱的可能性。

亿邦动力网:Uber不会变成一个租车机构,类似于出租车公司这样的机构?

柳甄:我们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公司,做的是平台经济,我们目前自己没有一辆车,没有一个自己的司机,这就像开淘宝店一样,我并不是说自己要开这么多店。

亿邦动力网:兼职司机会出现找不到路的情况,这相比专职司机而言是否影响了出行效率?

柳甄:是的,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渐渐的过程,需要人们更好地使用地图,地图技术也会更加精准。其实出租车司机也有很多不认识路的,所以大家对乘车方面的期待也要相应地有所调整,或者说给他一个适应过程。

起码在Uber的平台上,不认路你可以给他一个差评,也许他有三四个这样的差评就不会在我们平台上做司机了,又或者去改进自己的服务,这起码给了乘客一个投诉的渠道。

亿邦动力网:你认为O2O的拓展方式一定是要靠烧钱吗?

柳甄:我觉得在你开一个超市的时候,要让大家都知道你的产品,确实需要有一些免费券让大家都来,但你能一直给下去吗?不能,那就说明你店里的产品不够好,你没有在给券的期间打出你的品牌,增加你的客流量,没有让人们意识到你的产品很好。以成都为例,虽然停止了一段时间补贴,但不管是司机数还是完成订单数,Uber一直在上涨。

亿邦动力网:上涨的速度有没有减缓?

柳甄:上涨速度可能会有减缓,但是这也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健康发展的一步。

亿邦动力网:Uber关于城市拓展只需要三个人已经成为了一个传说。那么,在实际运营过程中,Uber会给城市经理如何去主宰它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一个临界点让他觉得可以停止补贴了?

柳甄:我们没有一个固定的节点。

亿邦动力网:Uber会下放给一个城市经理多大的权限?这个权限怎么评估?他毕竟不能凭直觉去做事。

柳甄:其实“互联网+”非中心化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更多的是给城市经理一些指导以及制定边界条件,在边界条件下他们就有很大的权限。

同时我们也会给他们很大的指导,但是这些建议的主旨是,城市经理是这个城市(Uber)的主人,是这个城市(Uber)的CEO,要自己来拍板,同时自己也要承担这个后果。

这样的好处是,每一个城市经理,不管是城市的总经理、运营经理、市场经理,都非常有主人翁的意识,非常有创造力和激情以及能动性。如果一个好的平台可以让这些城市的经理都像发动机一样,那么这就是我们认为最好的管理方式。

亿邦动力网:你刚刚提到会让他们承担结果,Uber会给他们设定目标吗?这个目标如何量化?

柳甄:他们会有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是综合指标。比如预期完成订单量多少?刷单量控制在多少?运营成本控制在什么地步?补贴一定要降到什么地步?这是综合的,所以很难说只有一个。

想像一下,你是这个城市的CEO,你是这个城市的主人,哪有人给CEO一个KPI?所以,我们更多的不是一个严格量化的KPI.

亿邦动力网:Uber在出行上所呈现的方式和目前最为流行的众包物流几乎是同样一个逻辑。你觉得本质上他们是相通的吗?

柳甄:打车软件在时效性上要比外卖更高。因为我们希望5分钟内,叫车一定要到面前。然后,我们认为5分钟之内除了车,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东西也可以速到,就像我们在美国推出的UberEast(Uber新推出的外卖快递服务),它不是传统模式下一个订单,20分钟餐厅做好后把饭送过来,而是我们通过算法,预算出某个区域某个时段需要200个汉堡包,然后就把这200个汉堡放在车上。你打开APP下单之后,5分钟就可以吃到你的汉堡包。这完全是一个颠倒的顺序。

所以,即便Uber做物流,也不是做传统的物流,我们没有兴趣做这个,我们希望是通过预先的算法,确保送到顾客的手上吃的是热的。目前,Uber在旧金山的10几个餐厅合作,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换做国内的热点区域,比如在北京的三里屯,如果5分钟之内想吃包子,能不能到达?这是我们比较喜欢的美食快送的方向。

亿邦动力网:饿了么这样的外卖O2O公司,应该也可以预测某个办公楼有多少人需要多少份午餐。但是饿了么的配送自己做可能需要1小时,跟你们合作可能需要5分钟。本质上的差别是因为车是流动的,传统的物流或是有固定站点的,这是时效上的差别?

柳甄:可以这么理解。

当然,Uber一般都是直接跟餐厅合作。这有可能是我们将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但是不是我们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亿邦动力网:Uber从一家创业公司,历经四五年时间模式愈发成熟。我们总是在强调互联网的更迭速度太快,以致于总有先进的创新者在颠覆原有的模式。整个出行行业,在可预见的范围内,Uber可能会存在哪些潜在的风险?

柳甄:我在加入Uber的时候,就问了Uber最重要的投资人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将来会不会有Uber的颠覆者,就是比Uber更颠覆的模式出现吗?”

他说,也许是无人驾驶汽车。但是Uber已经开始研发了,所以他不觉得会对Uber造成颠覆。

亿邦动力网:为什么是无人驾驶汽车呢?

柳甄:无人驾驶汽车确实会带来一个新的变革,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如果我们是一个高科技企业,我们只能拥抱这些未来。

亿邦动力网:这个未来感觉很遥远。

柳甄:是的。但是也不是那么远,所有的科技都感觉很遥远。

亿邦动力网:到时候司机怎么办呢?

柳甄:坐着就把钱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