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女博士看美国:残疾人其实也挺幸福的

一个民族的良心,要看他们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

 |  海峡网事

我的助教

刚到美国的第一年,我上过一门教育系的统计课。第一节助教课的时候,门轻轻地支开了一条缝,一台轮椅慢慢悠悠地驶了过来,上面坐着个一米不到、面带微笑的小个子男生。

“大家好,我叫Kim,是华大统计系的三年级博士生,担任你们这节课的助教。我身高不高,坐在后面的人可能看不到我;不过我的声音够大,你们应该可以听得很清楚。有任何问题欢迎问我。”Kim毫不介意地拿自己开起来玩笑,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比起身边美国同学的见怪不怪,我看到Kim时心里百感交集:他应该是一个残疾人,可是那么自信,还拿自己开玩笑,这是一种百炼成钢吗?他刚刚说自己在读博士三年级吧!作为一个正常人读博士已经特别难了,带着身体缺陷,会不会更辛苦呢?……

我的思想已经跑到了十万八千里。原谅我的孤陋寡闻,除了一个小学课本上学到的海伦凯勒,和成长过程中一直陪伴着的榜样张海迪姐姐,我对于残疾人群体的了解非常有限,既有了解的欲望,又有怕挨到人家痛楚的顾忌。

可是Kim打破了我的所有顾虑——他备课特别仔细,上课很认真,回答问题一丝不苟,和人交往时脸上经常带着微笑——几个星期下来,我已经习惯这个小个子而有大知识的Kim了,也快屏蔽他是残疾人的信息了。

有一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不远处Kim正按着他的轮椅慢慢前行。阳光打在他的身上,给他拉长了影子。他就那样慢悠悠地走着,怡然自得,周围没有任何人的指指点点。我想如果我是他,能够在世界上最美的大学(之一)里学着自己很喜欢的专业,帮助其他学生解决难题,在科技的帮助下可以行动自由……

“在美国,做残疾人其实挺幸福的。”——这个念头冒出,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美国残疾人的出行

我于是开始留心在美国残疾人是怎样被人对待的,这些和国内会不会有所不同。

我经常坐公交上学。这儿的公交车会让残疾人士前行上下,并且前门备有升降器,可以把人从地面稳稳当当地接到车里,再送回地面——老人、病人也都能接受这种服务。哪怕再是上班高峰,车上的人再多,给他们让位似乎已成为大家约定俗成的规范,没有人插队、抢位,或者表示明显的不满。残疾人士在公交车前端有固定位置,轮椅标志,平时乘客可以坐,但遇到残障人士,大家是都主动站起来让回座位。这些便利和尊重——遗憾地说,国内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停车也是另一个侧面反映人文的关怀。不管在大商场还是小饭店,我注意到但凡有停车位的地方,一定会留上几个标注蓝色轮椅图案的预留位给持有残疾人士。不论何时何地,非证持有者不可在此停车,违者一律罚款250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1500元)。有时候车位很紧,而残疾人预留位空着,我问开车的美国朋友,“你们会在那里停一会吗?反正等会我们就出来。”“不,这不是属于我们的车位。”没有丝毫犹豫,哪怕花上二三十分钟绕圈圈找场地,我身边的美国朋友没有一个想要去占领属于残疾车位。这份果断决然,让我有些惭愧。

而建筑的入口通常也是设置了残疾人通道,虽然绕点儿,但是残疾人可以自己按着电动轮椅的键到达门口。博物馆门口有这种通道,音乐厅,市政府,商场,餐厅,机场,大学……我发现没有残疾人通道的地方屈指可数。而通道的尽头、大门的入口墙上很多时候也有一个按键,残障人士可凭此使大门自动打开,方便进入。

美国残疾同学的教育

在教育方面,除了我前面举出的助教Kim的例子,我们大学的残疾同学并不少。课程表里面经常在最后一页有如下的内容:

Access and Accommodations: If you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accommodations with Disability Resources for Students (DRS), please communicate your approved accommodations to me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so we can discuss your needs in this course. It is 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o create inclusive and accessible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nsistent with federal and state law.

大体意思是说如果学生身有残疾,请一定到学校的残疾学生资源中心去报到获得帮助,也请和教师讲明情况以获得最有可能的照顾。这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规定,华大也遵循这一规定为学生创造无障碍的学习环境。

我担任西雅图太平洋大学的中文教师时,一位学生拿着医生的证明找到了我——她有阅读障碍,需要花比普通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我后来也收到了学校相关部门的邮件,为学生说明情况。系主任建议我把她考试时间延长成为两倍,而且单独考试以免受到他人的影响。整个过程中,学生大大方方,职员直入主题,系主任快速回应,我也积极配合——她很顺利地得到了照顾。

据我所知,这样的例子在美国非常普遍,残疾同学也能接受好的高等教育。

无障碍(Accessible)

根据百度显示,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

据新华社“美国残疾人:生活方便工作难找”(作者:张代蕾)一文称,美国残疾人比例占全国人口12%到20%,全美大约有3700万到5700万患有生理、心理和认知障碍的残疾人。

我曾经觉得奇怪,为什么在美国看到的残疾人好像比中国多得多?随处都可见,他们和正常人一样去超市购物、去音乐厅听表演、去餐馆吃饭、去大学上课,他们已经是我们身边的正常人。

后来我慢慢发现美国社会在为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准入机制,从坐车、停车、进门等生活细节,到教育、就业、政府补贴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我不知道中国很多的残疾人朋友会不会因为出行设备、经济条件、他人眼光、自卑内向等主客观因素没能走上大街,而在自己的房间里、在狭小的人际交往圈里度日——如果那样的话真的很遗憾痛心(欢迎读者您的意见和补充)。

我是中国人,不是一个崇洋媚外、喝了几年洋墨水就觉得美国什么都好的人。可是我真心觉得,美国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包容和残疾人自身的坦然也值得我们国人学习。很少有人对着残疾人士指指点点、人身歧视,他们不会被亲人朋友和社会看不起——美国的教育赋予了对于每个人,哪怕不完美和弱势群体者,基本尊重。很多残疾人也是信心满满、坦然开心地面对生活,该做什么做什么的。

我们的良心

曾听到一位学者说,一个民族的良心,要看他们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

曾听到一位学者说,一个民族的良心,就要看他们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我不禁想,在美国残疾人被努力当做正常人,而国内有些利欲熏心的人贩子把四肢健全的儿童折磨成残疾、沦为赚钱工具,这是多么丧心病狂、让人痛心棘手的事情?国内“流浪汉被当街扒衣”、“智障女被当性奴贩卖”等新闻偶尔穿过大洋,刺痛着我们的灵魂,拷打着我们的良心。我知道因为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国和美国残疾人的生活没有很多可比性,借鉴成功的经验也非一朝一夕。但是人都是人,为什么身处两地会有那样大的差别?我们又能够做什么呢?

如果以后我们的政府、学校、施工单位、用人单位等各方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能多想想那8296万残疾人士,为他们做点儿实际的事情;如果我们普通人在大街上见到残障人士时,给他们多一点儿时间,少一点儿指指点点,多一点儿尊重关心,少一点儿优越感……在中国的残疾人也会更加幸福的。

作者左微授权刊发,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