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 有哪些振兴制造业的重要举措?

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催生中国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传统制造业向先进的以高科技为特点的现代制造业转变,由大量的制造业从业者向以提供咨询、方案集成、设计、研发等为内容的服务领域转移。

 |  聂光辉

中国制造2025

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针对产业发展提到了一个新概念——“中国制造2025”。目前,“中国制造2025”没有明确的规划,但应当是对于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起到路线图的作用,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而言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世界工业发展进程去观察,工业4.0概念代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方向,工业4.0强调的是工业化和智能化融合的发展道路。

2011年,德国举办了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首次提出“工业4.0”概念,2013年4月德国发布《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2013年12月德国又发布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工业4.0”成为德国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相比前几次工业革命,工业4.0属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扩张和深化,就是在当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在信息和和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基础之上,将资源、物品和处于关键地位的人进行互联,从而创造出新的物联网服务模式,促进制造业的智能化、网络化。工业4.0包括两个主题,一个是智能工厂,一个是智能制造。智能工厂就是要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将工厂联系起来,实现数据的传播、交互、分享,而智能制造就是使用高度自动化的设备和基于先进的制造理念完成可控的生产的全过程。工业4.0将促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及转移,由低端的制造业向高端的智能制造、侧重服务的领域转移,促进制造业向产品可定制化、用户可参与化方向转变。

而中国所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工业4.0的翻版,中国在制造业产值上虽然领先,但是就技术含量、人才素质、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其主线一定是创新驱动制造业的经济增长,事实上,就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而言,“中国制造2025”实施起来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大而不强,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制造业仍然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模式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利润偏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优势减弱,能源和环保政策的觉醒,于吉未来二十年中国制造业原有的低成本优势不再。对比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智能化建设应当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中国制造业的部分企业在“两化融合”等政策的推动下,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化的基础。制造业的智能化应当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目标。

中国制造2025,将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机器人生产者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直接受益者。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能够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是降低人工成本的方式之一,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消耗、生产标准化等,都是有利的。工业机器人目前在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空调生产企业、家电生产企业等有所应用,部分企业也尝到了甜头,但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先进的制造水平相比,整体上智能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前期投入成本较大,中小型企业很难承受得起。

为生产企业提供智能化服务的行业很可能成为间接受益者。未来的制造业中企业比的谁的设备更有效率,更能精准的满足质量要求,更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如果把整个产业链都整合进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是需要一部分以服务于生产企业的以智能化建设为目标服务提供商。

同时,随着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对于人力的需要进一步减少,就必然催生中国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传统制造业向先进的以高科技为特点的现代制造业转变,由大量的制造业从业者向以提供咨询、方案集成、设计、研发等为内容的服务领域转移。

融合互联网思维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内涵上与较早的互联网企业提出的改造传统产业的构想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是知识的再创新,其提出的“互联网+”实际上是一种侧重于重资产与技术的融合,意在为中国制造业进一步信息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铺路,另外,也是为了促进就业岗位,维护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其中也需要参与其中的人具备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已经不再局限在互联网产品本身,而是指一种泛互联网,是一种跨越各个终端设备的互联互通网络体系,而互联网思维更注重于参与人的价值。在传统制造业当中,一切均围绕着工程和产品在运转,围绕产品进行采购、生产和营销活动。而在互联网思维情况下,互联网+制造业,将变成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内容,业务的核心内容也变成了及时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将会出现生产分散化、虚拟化等特点。通俗的讲,就是将中国的制造业升级为“全球制造,中国服务”。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期,对于企业领导和员工而言,观念的更新有困难,而国家政策上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完善的规划,对于制造业企业本身而言,又缺乏必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储备,尤其是具有制造业行业背景又具有互联网思维能力的人才更是稀缺。互联网+制造业,不仅改变的是制造业的原材料采购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更重要的在于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具备互联网思维,去思考、处理、实践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不是以传统的惯性思维把企业的制造资源集中于自身。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无异于给中国制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是这只猪能不能飞起来,目前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积极的战略联盟

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多数属于低端制造,大多表现为技术简单,资金流转少,对于科研的投入不足等特点,因而创新能力表现较弱,因而企业间可以能够结成战略联盟,利用资源的互补性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战略联盟最突出的作用就在于促使联盟的企业共同设计、研发产品,从而达到降低企业风险的同时又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有序的企业联盟也利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建立企业战略联盟的内涵有三点,对于中国制造业也不例外。其一,企业的战略联盟是为了获取互补性资源,即企业从市场中或企业内部难以获取的资源;其二,企业联盟的建立表面看是一种合作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竞争关系,是基于企业内部和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原有的竞争模式有所不同;其三,企业战略联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之一。

关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界对其中的核心问题一致性的认为:政府主导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加大和拓展融资渠道,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立足创新,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产业转移等。积极的战略联盟对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战略联盟的形式有多种:合资、合作、定牌生产、特许经营、相互持股等。关于形式的选择上,企业应当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产业集群和并购重组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普遍现象,事实上受到了政策导向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历史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地理集聚现象,中间由于政府计划经济干预一定程度了减轻了集聚程度。随着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增大,产业集聚又得到了新的加强。中国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目前要低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

在传统制造业里,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集聚企业是上下游企业为了减低生产成本而聚集在一起的,产业集聚由于空间距离的优势,一般对于企业降低搜索原材料的成本、提高企业内部协作效率、增加对外谈判能力等都有所帮助。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下,分散化的生产模式,逐渐得到了认可。这也给产业集聚思想带来了挑战。但产业集聚在目前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政策手段,关键就在于政府要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在制定产业集聚政策的时候兼顾本地资源禀赋。

并购重组。中国制造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时期,随着国际市场的经济低迷,中国制造业业也需要缓一缓,整饬一下制造业本身积累已久的问题,因此也就避免不了进行并购重组,淘汰部分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并购重组,对于中国制造业的由大变强是十分有益的,适度合理的并购重组不仅能够迅速淘汰掉落后的、高消耗低产能的制造企业,而且对于规范市场竞争从而形成走向国际的合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举措。中国政府在南北车、钢铁企业等方面的并购重组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目前颇为受到追捧的跨界并购重组等,都给了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转载或刊登需经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