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何连续两次玩残自己?

两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辉煌之后均以失败告终,而且都是一击致命,这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

 |  华商韬略

作者:华商名人堂主编 毕亚军

在我访问的所有经济与商业领袖中,拥有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麻省理工大学金融学博士双料博士学位的黄奇辅博士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黄博士是真正的世界级大师和领袖,他毕业后曾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34岁获得麻省终身教授职位,35岁成为斯隆学院正职教授,36岁获得讲座教授头衔,39岁离开MIT后,他还获得J.C.Penney的金融教授称号。

而由他35岁时主笔的《金融经济基础学》,到现在依然是全球金融经济学经典教材。曾经,他和他的同事到任何一个国家,该国央行行长都会接待他们,全世界无数金融界人士都会为与他们谈笑风生过为荣。虽然,黄博士自己低调到让人不好意思。

但相比10来年就在学界取得的辉煌成绩而言,黄博士,以及与他亦师亦友的两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这一群世人眼中的天才大师,在业界几十年的打拼可谓是命运多舛。虽然,他们同样曾经无比辉煌。

他们紧密团结,雄心勃勃,小心谨慎,但最终连续两次遭遇大失败的经历,是华尔街最经典的故事之一,也最是令人唏嘘!

故事从1995年讲起。当年,罗伯特·莫顿(RobertC.Merton)不断打电话给黄博士,邀请他加入到他们刚刚创建的伟大事业——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默顿是黄博士在斯坦福的导师,黄曾提议并协助莫顿写作《连续时间金融》一书。这本书后来广受赞誉,令他们师徒二人的关系更为紧密。

LTCM是当时华尔街最闪亮的明星。公司创办人麦利威瑟(John Meriwether)被誉为是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美联储前副主席等大人物也是公司合伙人。黄奇辅的另一位导师,被称为是金融宗师的斯科尔斯(Myron Samuel Scholes)也在这里。

▲图注:莫顿与斯科尔斯,1997年双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莫顿、斯科尔斯都是神一样的人物,他们合作提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并因此于1997年获得第二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具体是怎么回事,一般人说不清楚,也不用清楚。需要清楚的是,它是一种为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商品在内各种衍生金融产品进行合理定价的工具:用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这些金融衍生品未来的价格走向趋势。

LTCM的主要业务是债券套利交易。因为有价格计算模型与公式发明人主阵,又有一帮天才和大佬组成的,全球金融业有史以来最为耀眼的“梦幻团队”,所以,他们的发展非常迅猛。

黄博士接到邀请时,才一年的LTCM已获得高达16亿美元的利润和含手续费在内高达到59%的收益率,开创了世界基金业史上最迅速的成长奇迹。

债券的价格波动很小,风险和回报低。为了获得更高回报率,LTCM动用大量财务杠杆将规模做大,他们运用电脑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价格波动,并且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在波动中发现与把握套利机会。

这样的模式下,运用和建立先进的套利模型,对LTCM非常关键。身为斯坦福顶尖数学高手并且为默顿他们搞出诺贝尔奖成果贡献重大的黄奇辅,被他的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老师认为,是这方面的最佳的天才人选,因此极力邀请其加入团队。

莫顿和斯科尔斯邀请黄奇辅去担任LTCM亚洲业务主管及公司合伙人。这很诱人,但起初黄奇辅拒绝了。原因是,他太太不愿来亚洲,黄太太是加州理工的电脑博士,也是耶鲁知名的电脑教授,她觉得自己的事业在美国,不应该到亚洲来。

后来,麦利威瑟也向黄奇辅发起攻势。黄奇辅于是动摇了,太太也觉得可以尝试一下。1995年,他正式加入LTCM,从零开始拓展亚洲业务。最初两年,他在总部格林威治上班,跨洋开展以日本债券市场为主的交易。

在天才们的合力下,LTCM继续腾飞。1997年底,他们当年的金融衍生工具总规模已接近万亿美元之巨,超过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公司合伙人的财富也火箭般上升。到1997年年底,黄奇辅他们在基金中的总值已高达14亿美元,比投入的1.5亿美元增长了9倍。要知道,这不过才两三年的光景。

▲图注:作者与黄奇辅

黄奇辅负责的亚洲业务也越做越大。他刚去的时候,公司晚上是没有人上班的。1997年5月,当亚洲业务成为重点市场,他们决定在东京建立亚洲业务大本营时,黄奇辅光是从美国就带过来15个人,并在东京安了家。

就在他们准备更上层楼之际,坏事情发生了。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将卢布贬值,宣布无法按时偿还国债。LTCM持有不少俄罗斯债券,马上亏损不少。后来发生的连锁反应,更是让他们滑向深渊,走向灭顶之灾。

1998年之前的差不多10多年里,每两、三年俄罗斯都有面临一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每次,其他七大工业国或者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出面帮忙。因为大家都认为,俄罗斯破产会殃及鱼池。

因此,当1998年真正的危机发生之前,俄罗斯警告说自己会有危险,债券价格下降时,很多大机构和投机者都觉得机会又来了,趁机大量收购俄罗斯债券。大家的想法是,真正出问题时,别的国家还是会按照惯例出面帮忙,然后危机就会过去,债卷价格就会上涨,这样就可以稳稳地赚上一大笔。

LTCM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真正出问题的可能性是“万一”,别国要帮忙俄罗斯的可能性是“一万”。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万一发生了。

这一次,没有人愿意再替俄罗斯买单。

危机迅速蔓延。

金融机构都必须保有足够的资本。一旦它亏损较多,就会通过出售资产来减低风险,增加资本。俄罗斯宣布破产,让很多国际大银行遭了损失,于是他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出售资产套现。

这些大银行手里持有很多,抛售方便的资产就是债券,主要是7大工业国的债券。LTCM的灾难因此而来,因为他们手里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多数也是7大工业国债券。

一场抛售7大工业国债券的踩踏惨剧由此发生。8月21号,国际大银行开始大幅抛售他们手中的7大工业国债券,令全球主要债券价格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波动。前呼后拥的卖空踩踏中, LTCM几乎一天就毁掉两年的心血。

让黄奇辅终生难忘的是,8月21那天,他正和麦利威瑟在北京旅行。当天晚上,他们还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共进晚餐。当他们回到下榻的酒店——北京国际俱乐部,分别给总部已经上班的同事打去电话时,总部传来的,全是坏消息。

震惊之下,二人当即取消中国剩下的行程。麦利威瑟回总部,黄奇辅回东京。临别时他们彼此安慰和鼓励,但内心都十分清楚,摊上大事了!

从8月22号开始,LTCM不断召开各种会议,试图解决问题。但听到的都是坏消息。越来越多的客户知道他们亏本的消息,担心他们没有偿还能力,并且在市场上做了很多动作,令他们雪上加霜。

亏损每天都还在扩大。

不到10天,LTCM走到破产边缘。7大工业国的债券,亏掉他们90%至95%的资本。虽然他们推出了大量自救活动,但终究未能再有奇迹。

在LTCM最难的时刻。黄奇辅在高盛时期的老板,其时已是高盛共同主席的科赞(Jon Corzine)给他打了电话,向他了解LTCM的情况。

▲图注:将高盛发扬光大的科赞极度欣赏黄奇辅,并拉他告别学界做了高盛套利部主管

当年,科赞盛情邀请,在学术道路上前景光明,被认为是有望拿到诺贝尔经济奖的黄奇辅告别学界加入了高盛时,给他的业务之一就是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债券套利,去与LTCM竞争。黄奇辅去了,但最终却为报师恩加入了LTCM,令科赞相当不快。

现在,LTCM出事了,科赞看到一个既可以“复仇”,还可以得利的机会。他跟黄奇辅沟通后,提出方案,高盛帮助LTCM解决资金的问题,但LTCM要将至少50%的股权交给高盛。

黄奇辅他们接受了这个安排。

但最终科赞却出尔反厼,没能解决资金的问题。而且,他还将LTCM的“丑事”告诉了他的前任,原高盛主席,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

鲁宾被称为是“典型的刻板守旧的华尔街人士”,他以交易员身份加入高盛,对LTCM干的事情非常熟悉,也清楚如果LTCM出事可能带来的后果。

接到科赞的小报告之后,鲁宾非常震惊。因为LTCM的规模实在太大,超万亿的各类金融衍生品任由亏损,最终将带给整个华尔街带来深重灾难。于是,他急忙启动了紧急程序,要求美国政府介入LTCM,并将其形容为挽救华尔街之战。

▲图注:美国前财长,高盛前董事长鲁宾

在鲁宾的重视下,不能让LTCM倒下成为大家的共识。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以高盛、美林、J.P摩根为首的15家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LTCM90%的股权,共同接管了LTCM。

LTCM因此被称为是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人。但对黄奇辅他们这些合伙人而言,LTCM事实上已经倒闭了。

因为,LTCM从经营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规定,合伙人应将赚到的钱大部分继续投入到基金中。但事实上,他们都将赚到的钱全部都投入到了公司中。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做到万无一失。而现在,公司被接管,他们的巨大财富,化为乌有。

一个被认为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巨人,就这样在一个看起来风险很低的市场轰然倒下。有些讽刺的是,默顿、斯科尔斯就是在那前一年,获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接受了万众瞩目的敬仰。之前的天才,现在坠落进深渊。

但黄奇辅他们对自己和LTCM的模式依然足够自信,相信LTCM的遭遇只是个极其意外的事件。于是,1999年8月初,他与斯科尔斯重新成立了一家名为Platinum Grove Asset Management的新公司,继续LTCM的业务,默顿也加入到他们,出任顾问。已经习惯了开口就是百亿千亿的他们,从4500万美元的规模,东山再起。

LTCM给他们留下的一个核心教训是:不要用高杆杠进行金融操作,即使是在风险很低的领域。当时,LTCM每年的报酬率都是40%到50%,在一个收益很低的领域,要有那么大的报酬,就要做到很大的资产规模,进而用很大的杠杠去撬动。

黄奇辅与斯科尔斯认为,高杆杠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因此,在这家新公司,他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把杠杆率降低到以前的十分之一,只赚过去10分之一的利润,希望换来持续的生意。在他们的努力下,新的基金很快重新站稳脚跟,并在2007年达到50亿美元左右的资产规模。

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们奔向100亿规模时,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爆发了,让他们几乎是重蹈了LTCM的覆辙。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的前10个月,其基金就损失了38%的净值,其中,单是10月份的上半月,损失就达29%。

几乎致命的损失,来源于他们对美国政府的错误判断。令人痛心的是,他们几乎重复当年俄罗斯的遭遇。只不过,他们当年相信有人会救俄罗斯,而这次是相信美国会救雷曼兄弟。

他们的相信不是没有道理,因为雷曼一旦倒闭,会是巨大的灾难,而且美国政府已经花大代价挽救了比雷曼小的贝尔斯登。于是,他们押重注于政府会挽救雷曼兄弟,甚至期待一战成名。

但结果,和没有人帮助当年的俄罗斯一样,美国政府居然任由了雷曼兄弟戏剧性的倒闭。他们预期的巨额利润变成了惨重损失。

于是,玩蛇的再次被蛇咬。2008年11月,为了抵御撤资浪潮,保护公司稳定,黄奇辅与斯科尔斯他们宣布暂时不允许投资者抽回他们的资金。但最终,他们再次败走麦城,选择清仓,退还投资者的资金,缩小投资范围,合伙人也各奔东西。

两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辉煌之后均以失败告终,而且都是一击致命,这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

他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他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世界顶尖领袖并肩同行,他们也拥有一流的情报和资讯;甚至,他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他们本身就是顶尖的领袖,他们讲一句话,就会在市场上产生反应。

他们也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最终,他们还是失败了,一而再地失败了。

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