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想要说服获奖人相信自己真的得奖了不是件容易的事。
如果某天晚上半夜三更有一个未知号码的电话打来,用沙县口音通知你中了500万的大奖,你会开心得跳起来吗?然而,万众瞩目的诺贝尔奖委员会一直就是用这种传统而容易让人误会的方式通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获奖者的。
这样做所带来的最大的难题不是国际长途话费,而是如何让获奖者们相信自己真的是获诺贝尔奖了,而不是接到了恶搞电话。
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是保密的,候选人名单从不对外公开,打电话通知获奖者之前也没有任何的提醒预告。而为了让获奖者相信自己接到的不是恶搞电话,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内的诺奖委员会成员们都有一系列的非官方流程。
首先是由一位带瑞典口音的委员会成员给获奖者打招呼,通知他/她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获奖人可能会以为这是在骗人,于是,这位委员会成员会强调,这通电话不是恶搞电话。但是一般恶搞电话都会这么说,这时候,面对一些还心存疑虑的获奖人,委员会就会把电话交给获奖人认识的委员会成员,让他们来再次确认。
但就算这样,有时候想要说服获奖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采访中说,她获奖时家里没人,没有接到委员会的电话,后来是同事告诉她获奖的消息,最后在电视新闻里确认的。
但是委员会在面对同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时就没有这么轻松了。
坎贝尔说他接到电话通知时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在开玩笑吧”。就算电话那头的人强调了不是开玩笑,作为科学家的坎贝尔还是以严谨的态度坚持要对方拿出证据,证明“所说的是真的”。
200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回忆称,当年自己接到电话时根本不相信是真的,认准了是恶作剧。因为他完全不记得诺贝尔奖的结果是在当天公布,更重要的是,当时他的自行车爆胎了,他正在担心该怎么去上班。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则直接拒绝接电话。他说当时电话响是在晚上,家里人都睡觉了,他让妻子看了看电话区号,显示的是来自德克萨斯州。觉得是打错电话了或者是恶搞,就根本没接。
面对这种情况,2012年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上网查,通过网上的消息来确定是不是真的得奖了。
罗斯当年接到电话时也是完全不信,直到后来委员会把电话交给了罗斯认识的两位委员会成员,得到了他们的确认,才勉强相信。
作为地球上最受关注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往往是颁给各个领域的标杆人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获奖者都是名副其实。
就在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前,诺奖委员会前秘书伦德斯塔德(Geir Lundestad)就出版了新书,书中指出很多人认为将2009年的和平奖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一个错误。
在书里,伦德斯塔德写道:“甚至很多奥巴马的支持者都认为把和平奖给他是一个错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委员会并没有完成它们的使命”。
而在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学者中也出现过一些“人品堪忧”的例子。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就列出了8位“人品最有问题”和 “最乌龙”的诺奖获得者。其中,晶体管的发明者之一、引导“硅谷”走向电子产业、获得1956年物理学奖的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就是一名极端种族主义分子。
肖克利认为黑人比白人繁衍后代的速度更快,这种趋势会造成人种“退化”,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用财政刺激政策取代福利制度,以鼓励那些“基因上落后”的人接受绝育手术。
1993年化学奖得主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则利用了他的诺奖光环支持细胞生物学家迪斯贝格(Peter Duesberg)关于艾滋病的观点。迪斯贝格一直坚称HIV病毒无害,而艾滋病则是由毒品和抗HIV药品造成的。
而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则专注于研制毒气并将氯气、芥子气等用于战争中。
1915年,依照哈伯的建议,德军把装盛氯气的钢瓶放在阵地前沿施放,在10分钟内就造成了1000多名法国和阿尔及利亚士兵死亡。但他却在191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获得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细菌遗传学之父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则绝口不提其前妻、同为微生物学家的埃丝特(Esther Lederberg)在研究中的贡献。
埃丝特发现了能感染细菌的病毒,并和丈夫一起发明了“影印培养法”,研究细菌对抗生素和病毒的抗性突变。但是埃丝特却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最乌龙的要属1912年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达伦(Nils Gustaf Dalén),他因为发明用于灯塔的自动控制气体照明器而得奖,引起了争议。后来委员会才透露,当时的奖是想颁给著名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和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
但是特斯拉却拒绝和爱迪生一起得奖。有推测认为特斯拉当时和爱迪生有经济纠纷,还有人猜测特斯拉不愿意和仅仅是发明家的爱迪生一同领奖。因此,最终物理学奖就由改良了灯塔设计的达伦搬回家了。
虽然有着一些“黑”历史,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还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除了数学之外,今年还有很多学者在讨论是否应该把心理学也纳入诺贝尔评奖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 (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