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时,绰号“汉克大魔王”的亨利·福特二世试图买下法拉利,结果跟意大利造车大佬,坚韧又固执的恩佐·法拉利展开了一段多年的恩怨纠葛。
文|买车家
历史洪流中充满了对决,百年汽车行业同样如此。他们大部分是为了掌握权力,或是因自尊受辱而战,更有甚至是两者兼备。双方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能碰撞出经典对决。
像是1963 年时,绰号“汉克大魔王”的亨利·福特二世试图买下法拉利,结果跟意大利造车大佬,坚韧又固执的恩佐·法拉利展开了一段多年的恩怨纠葛。
而2020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极速车王》,便是根据这个真实故事改编,聚焦于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和他旗下的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为福特打造全新的赛车,最终在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中成功击败法拉利夺冠,而后又被福特“摆了一道”的故事。
这部电影分别由两度陪跑奥斯卡影帝的“苦命兄弟”——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的首次搭档出演。两人在电影中的造型,轮廓分明,粗粝写在脸上,体现出美国60年代男子气概的化身。电影的原型故事,也正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属于美国汽车制造业的黄金时期。
当时财大气粗的福特汽车,虽然在美国本土拥有很高的销量,但保守的设计和营销,一直无法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便趁机抢攻市占率,这令福特高层很是苦恼。而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的长孙亨利·福特二世急切的想力挽狂澜,福特汽车的高层们则告诉他,能让年轻人为之疯狂的性能跑车是拯救公司的唯一解药。
这个想法很好,只有一个问题,福特当时并没有生产跑车的部门,也不知道要怎么制作跑车。而当下如雷贯耳的的经典跑车福特野马还要等到数年后才会问世。那么,该怎么才能用最短时间推出超级跑车,以拯救业绩逐渐下滑的公司呢?
于是福特高层决定剑走偏锋,将目光瞄到了在欧洲赛场上连战连胜的法拉利。当时孤傲清高的法拉利,由于连年征战赛场,庞大的赤字已经让其濒临破产。福特方面立刻做出决策,派遣豪华的律师团队远赴意大利,决心用1800万美元收购法拉利。
福特的目的在于,通过吞并法拉利的赛车车队,在各大赛场一骑绝尘后,间接来提升福特品牌的知名度。这个做法放到今天,可以理解为各大车企乐此不疲刷新纽北圈速,领克03征战WTCR的原因所在。
福特的小算盘虽打得啪啪响,但法拉利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也不是什么善茬。身为前赛车手、热爱赛车事业的恩佐不愿放弃他的车队控制权,他跟福特公司的代表人说,他永远不能接受福特想要掌控车队的条款,也不会把他的事业心血卖给“一间在破旧工厂生产丑陋汽车的破烂公司”。
有传言指出,恩佐·法拉利甚至还侮辱亨利·福特二世,称他和他值得尊敬的父亲相比,简直差得太远。而恩佐·法拉利的强硬态度,导致福特为此耗时9个多月,各项支出花费近百万美元的,最后还以羞辱的结果告终。
不仅如此,精明的恩佐利用和福特的接触,提升了品牌价值,为后来与菲亚特的收购谈判,攒足了筹码。事已至此可以说是相当严重了,连商战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福特二世则是气疯了,火冒三丈命令下属不惜一切代价,造一台赛车!一台比法拉利还要快的车!一台能在法国勒芒夺冠的车!而这便是“福特VS法拉利”传奇故事的开始。
为了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干掉法拉利,福特不惜代价开发出了经典的GT40。4.2升V8发动机,低于1米的车身高度,子弹般流线的车身,可轻松突破320km/h的极速。
然而临阵磨枪的GT40,却在比赛上惨不忍睹。带到法国勒芒的3辆车,起火的起火抛锚的抛锚,没有一辆全尸带回来。对手法拉利,则轻轻松松包揽前三名,再次羞辱了福特一把。
接下来,就是电影预告片里“90天击败法拉利”的神开头。1964年,法国勒芒赛场上的福特GT40的一次失利,让美国传奇赛车手谢尔比拿到了谈判的筹码。不仅说服了福特二世继续砸钱,还拿到了车队掌控权,他的黄金搭档肯·迈尔斯也成为了福特车队的王牌赛车手。
“哥俩”迅速分析了上次失利的原因,对福特GT40做出了大量的改造,可以说最终的成品车,除了外形与之前差不多以外,“内脏”基本上都换了。而车队最核心的车手位置,当仁不让的也交给了当时参与车辆调校的迈尔斯。随后,福特车队一举拿下几大赛事的冠军,而在1966年的法国勒芒,“福特VS法拉利”的终极大战,也即将开始。
然而这场比赛真正的敌人,不是法拉利却是自己人。当赛程过半时,苦苦追赶法拉利的福特带去的8辆车已报废4辆。畏首畏尾的福特高层,为了防止出现上一届所有赛车因故障全部退赛的窘境,反复干涉车队的战术计划。只有迈尔斯无视禁令,将赛车的潜力发挥极致,大幅缩小了与法拉利的差距,最后在他的带领下,福特重新占据了领先的位置。
在此之后,当胜利迫在眉睫之时,福特高层却好大喜功的提出了让遥遥领先的迈尔斯减速,与之后的两辆福特并驾齐驱。齐头并进通过终点的景象,无疑会带来极高的知名度,而车队对高层的命令非常反感,特别是谢尔比和迈尔斯。但当宝贵的个人荣誉记录,与被绑架的所谓的团队荣誉相冲突的时候,迈尔斯只能被迫选择后者。
于是,赛车界最恶名昭著的丑闻发生了——1966年,三辆GT40同时冲线看似坚决的挂挡减速一同抵达终点。但迈尔斯却因为起跑线靠前,和高层的愚蠢决定错失冠军。迈尔斯没有因此愤怒,反而大方的恭喜夺冠者,这位被外界认为的大公无私者,为车队贡献了自己人生中最华彩的一刻。更加令人唏嘘的是,导演没有让故事在这里结束,而是选择继续讲述迈尔斯在两个月后的某次赛车试验中丧生。只想感叹一声,为何属于男人的浪漫故事,总是燃烧殆尽后陨灭的结局。
尽管《极速车王》并不是简单的励志片,重演历史燃到极点的飙车戏占据了电影的大部分时间,能够让观众情绪此起彼伏的抵达高潮,但从高潮的跌落却更让人心疼。而在商业利益与理想主义的冲撞后,后者看似输了,但这也是电影最巧妙的地方,它将一场失利演绎成了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
说到最后,也许你对赛车无感,但我们仍希望这部奥斯卡热门影片能让更多人知道肯·迈尔斯和谢尔比的贡献。他们深远的影响了赛车届乃至整个汽车行业,以至于法拉利在福特碾压式夺冠后被逼把更多精力投向F1,从而造就了法拉利在F1届传奇,可以说是蝴蝶效应。
而作为一个汽车爱好者,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这部电影名字显然更适合叫《谢尔比和迈尔斯传》。只不过这名字说出去没人认识,赛车界毕竟小众,为了电影卖钱,所以只能以福特VS法拉利为噱头。
但纵观整个电影剧情,大家也别小看或是唾弃好大喜功的亨利·福特二世,这其实也是电影效果,别过于主观。当年若不是他的决策,发明T型车流水线,也不会有如今的福特和如此完善的汽车工业,以及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家用车。
最后的最后,向肯·迈尔斯,卡罗尔·谢尔比,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等一众元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