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戈恩大逃亡的时候,人们说他是“神奇”的,其实他曾经创造的神话很早之前就开始谱写了。
【“近观日本”是旅日作家陈药师在界面新闻开设的专栏,讲述日本的商业和文化】。
1
“客观地说,自从克莱斯勒总裁李·艾柯卡成为汽车业界传奇人物以来,没有一位汽车主管能像日产总裁戈恩这般吸引同行及其他行业的注意。”
有一本叫《起死回生》的书这样描述卡洛斯·戈恩。今天,可能除了007之外,也没有谁的大逃亡能与之媲美。
在过去的岁月里,他扛下有史以来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企业整顿大任,仅以两年时间便让岌岌可危的日产汽车脱离破产边缘,再度扭亏为盈。这是一项震撼全球的非凡成就,因为他是一位西方人,却成功改造了一家观念闭塞、作风保守的日本巨型企业。
卡洛斯·戈恩,是出生于巴西的黎巴嫩后裔。他一进入企业界,就展现出商业巨星的闪亮光辉,被誉为“神奇小子”。他先后在巴西、美国、法国及日本大刀阔斧拯救过四家公司。 这位被誉为国际汽车业的当代“艾柯卡”,日本漫画家笔下的“超能量明星”,全球十大管理奇才中的“鹰眼总裁”,名震天下的制造业“成本杀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他依然是个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他的报道的数量可能只有杰克·韦尔奇、稻盛和夫能与之相比。
当年,我刚刚成为一名财经记者的时候,曾经多次见到戈恩,也曾在多个场合聆听他的演说,那是他最为荣耀的时刻。他甚至让我觉得,探索一个杰出人物的成功秘密是一趟兴奋、疲倦也可能毫无结果的旅程,因为我们总是被表象所迷惑,用一厢情愿的理解左右着我们的思维。
在大逃亡之后,关于戈恩的描述再度喧嚣尘上,其实也只是陈词滥调。他是一个在巴西出生,拥有法国国籍的黎巴嫩后裔,熟练地掌握四门语言。从1978年至今,他领导过米其林公司与雷诺公司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的工作。1999年,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成为日产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在一家传统根深蒂固的日本公司,这个自称对日本毫不了解的外国人创造了奇迹。他不但使日产扭亏为盈,而且帮助已陷入谷底的日本商业世界重新恢复信心,他自己则成为一贯排斥外来文化的日本社会的偶像式人物。
日本媒体《读卖新闻》曾经这样赞誉戈恩:在过去150年的历史中,可能只有3个人对于日本社会产生过如此颠覆性的影响:1853年的美国海军准将佩里,1946年的麦克阿瑟将军,还有今天的卡洛斯·戈恩。
2
1996年,当戈恩刚刚加入雷诺的时候,没人会想到他能带来无比强大的巨浪。他先是关闭了在比利时的一家大型装配厂(这是一次痛苦的行动,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然后利用梅甘娜风景(Megane Scenic)等新车型为雷诺的销售注入了活力。在此过程中,他收获了支持、冲突、敌对,但更多的是媒体的褒奖,毕竟他让一家危险重重的公司焕发了生机。
正是由于他卓越的表现,雷诺在入资日产汽车之后,邀请他改造这家老牌的日本汽车公司。日产汽车是日本一家老牌财阀。鲇川义介是日产汽车的创始人,也是富士财团的掌门人,还是日本风险投资的第一人。鲇川义介生于1880年,山口县人,东京帝国大学工科专业毕业,迷恋工业技术,热爱造物。
起初,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间谍。在大学毕业之后,鲇川义介把学历证书藏到了箱子底,以民工身份进入美国芝浦制作所工作,领取着微薄的薪水,学习着精湛的技术。
1909年,鲇川义介回到日本,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户田铸物株式会社,这家株式会社以制造汽车零部件而赚取利润。1927年,日本著名的久原财阀加入鲇川义介的公司,合并为日本产业株式会社,核心业务是汽车零部件和矿业,而且日立制作所也是其中一员。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日本人已经意识到汽车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日产也不甘落后,开始大力发展汽车产业。1933年12月26日,由日本产业株式会社出资600万日元、户田铸物公司出资400万日元,成立了注册资本 1000万日元的“汽车制造股份公司”,鲇川义介任新公司首任社长。
在1934年5月30日举行的第一届定期股东大会上,汽车制造股份公司更名为“日产汽车公司”,同时,由日本产业公司接收了户田铸物持有的该公司全部股份,“日产”正式成立了。
在泡沫经济爆发之前,日产汽车一直顺风顺水,但时间进入90年代后, 日产只有一年盈利,业绩一片惨淡。这时候,雷诺同意以承担其54亿美元的债务为代价获得日产36.8%的股份。当时外界一片哗然,没人认为一个法国公司能拯救一家日本企业。
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了卡洛斯·戈恩。他带着一家人迁徙到日本—— 一个他只在报纸上读到的国家。当时,日产汽车混乱不堪:官僚作风严重,生产能力比它能够销售的汽车多出将近100万辆。采购的成本比雷诺要高出15%到25%。同时,由于它负债超过110亿美元,现金短缺......
“日产的问题在于缺乏明确的利润取向以及对客户的关注,它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追逐竞争对手上,没有跨越职能、界限和等级通力合作的文化,缺少紧迫感和对未来的共识。”这是刚刚上任的戈恩对日产的判断。其实这个判断平淡无奇,大部分深陷危机的公司都有这些顽疾,问题在于,如何改变这一切?
3
他先是组建了9个跨职能小组,探寻重要职能的内部结构,如制造、采购和工程,以帮助他设计复兴计划。为了提高整个公司的合作能力,他在这些小组中吸纳了各个部门的员工,而不只是高级管理人员。他还邀请与他一起来到日本的雷诺公司高级经理们加入这些小组。为确保每个人都能相互交流,他将英语定为公司的通用语言。
但整个复兴计划依然充满着阻碍,大部分人善意地提醒戈恩:要慢一些,要熟悉日本人的工作方式。但戈恩对此不屑一顾,在这个混杂着不同血液的外国人眼中,没有什么禁忌不能打破,也必须要打破这一切。日产的美国销售主管耶德·康奈利评价他说:“他不接受那些关于日本式的古老禁忌,他使人们相信他就是解决方案。”
他先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改变了日产汽车论资排辈的恶习,引入绩效考核制度。当然,这个制度并不是按照员工的销售业绩分配奖金,而是按照员工的成绩来分配一些股票期权。这就避免了员工追逐短期利益,而是能从公司整体发展出发来提供自己的智慧。
另外,他废除了日产内部一直存在的顾问制度。这是很多日本公司的陋习,那些已经退休的元老们依然掌握着公司的一定权力,凭借着自己的经验指手画脚。这是戈恩所不能允许的,他“杯酒释兵权”,让元老们颐养天年,同时赋予管理者应有的权威。
清除掉元老们的同时,戈恩开始大规模裁员。他通过退休、裁减冗员、减少供应商等方式削减了一万多名员工。最要命的是戈恩对供应商无情的打击,他让供应商数量减少了一半,剩下的供应商也必须降价来提供服务,以此收缩成本。这在日本公司是难以想象的,日本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一般是交叉持股的模式,一旦建立合作关系,多年都不会破坏。但这种方式对戈恩来说完全失效,他要寻找那些物美价廉的合作伙伴帮他完成复兴大业。
在2000年6月日产的年度会议上,一位反对者批评戈恩未在讲话前鞠躬,并补充说:“我不想购买一个不会正确鞠躬的人生产的汽车。你应该学习一些礼节。”戈恩回答说:“你是对的。有许多日本的习惯我还不知道,因为我一直在非常努力地工作。我准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变得更加日本化。”
但显然,正是戈恩的非日本化让日产焕发了生机,他给这家公司注入了一种新的灵魂——没有什么是不能被颠覆的。
他赋予汽车设计师强大的精神动力,允许他们在不考虑制造能力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让他们的灵感无限扩张。他指导从五十铃(Isuzu)跳槽来的设计师中村史郎将个性注入日产平淡无奇的轿车和卡车设计中去;并且承诺作为日产复苏的标志(将作为2003年的新款车型面世),他将重新上马非常受欢迎的Z型跑车;他还宣布了一项和雷诺合作推广小型汽车的项目,并表示他将更换日产的欧洲汽车生产线。
日产汽车的官方数据显示,2000年日产在日本的销售份额已经跌至27年来最低点17.4%, 第二年又重新攀升至18%。这使得它得以领先于市场份额为13.8%的本田,却仍远远落后于份额占42.2%的丰田。但显然戈恩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他认为,那是别人的战场,并非自己的利润来源地。他力图改善经营情况,塑造属于日产自己的产品,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后获得了成功,也因此,戈恩成为一位神一样的人物,而人们忽略的问题是,日产虽然问题重重,困难不断,但其本质上依然汇集着优秀的汽车人才、广阔的市场占有率和潜在的技术优势。只不过,戈恩打破了束缚这些优势的樊篱,让日产更加自由地发展。
1999年,刚刚上任的卡洛斯·戈恩来到了美国。他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为何日产在北美市场销售不佳。
在他担任总裁的前一年,日产亏损高达6000亿日元,而戈恩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产在北美市场表现太差。
此时,距离日产进军美国正好十年。戈恩到达美国之后,指出,日产全球复兴的核心就是北美市场的V字型恢复,北美市场若是无法摆脱困境,则日产全球也将失败殆尽。
戈恩惊喜地发现,日产美国其实开发能力绝不逊于其他公司。在这里每一个员工都对汽车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他们深入供应商生产线,与之一起开发零部件,耐心打磨以求达到日产的生产要求。此时,戈恩意识到,日本人的工匠之心能爆发巨大的力量。于是,他投入了大笔资金,扩充人员,扩建厂房,扩宽思路。
日产进入美国之后,一直在生产卡车,戈恩就任之后,和开发人员共同商议,开发了敞篷卡车,投入市场后广受好评。接着,又不断推出SUV车型等一系列适合美国人习惯的产品,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到了2000年年底,日产北美市场已经实现了盈利,完成了V字型恢复。卡洛斯·戈恩在之后的20年里按部就班的推动公司的发展,而日产也如他想像的一样向前发展,发展得如此平缓以至于容易被人遗忘.
直到今天,卡洛斯·戈恩大逃亡的时候,他才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有人说他是“神奇”的,其实他曾经创造的神话很早之前就开始谱写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zhoujing@jiem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