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索因卡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非洲作家。他的获奖,改变了世界文学版图的格局。
撰文:远洋 | 东方历史评论
1986年,索因卡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非洲作家。他的获奖,改变了世界文学版图的格局,也让非洲文学第一次进入了世界文学研究者的视线。
乱蓬蓬的地狱烟囱口,黑色的剧痛之雷
粗糙乱云般羊毛的聚集——我的头,老兄!——
蘸着沥青的
刷子,越过光的手指的往昔化石——直到……!
——《给我最早的白发》
这就是沃莱·索因卡在《给我最早的白发》一诗中描绘的“怒发冲冠”的自画像。2012年,“那一头标志性的、永远冲冠而从不委顿、细密如雪又昂然怒放的棉花糖白发,第一次出现在了秋末的北京。”使中国文学界得以结识这位“愤怒的老人”。在与中国作家交流时他说“作家不能回归到逃避现实的空想,戴上逃避的面罩,艺术应该如实地反映现实问题,并努力将现实往前推动几步。”中国民间常说“相由心生”,这话用到索因卡身上也挺合适。为了使读者对他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根据维基百科并参照其它中英文资料,先梳理一下他的身世。
索因卡原名阿金万德·奥卢瓦·巴巴通德·索因卡(约鲁巴语Akinwándé Oluwo̩lé Babátúndé S̩óyinká ),以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而闻名于世。1934年,出生于约鲁巴族(Yoruba)埃格巴部落(Egba)的一个贫穷家庭。这个家庭一共有六个孩子,他是老二。他的出生地阿贝奥库塔位于尼日利亚西南部,是奥贡州首府,也是非洲最为著名的文化中心地——当然,这个人口只有30万的小城能有今天的地位,正是因为有了索因卡。当时尼日利亚属英国统治。父亲塞缪尔·阿约德尔·索因卡,是一名杰出的圣公会牧师和圣彼得斯小学校的督学;母亲格蕾丝·爱尼奥拉·索因卡出身于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兰塞姆库提家族,这个家族名人辈出,其中好几位是艺术家、人权活动家和政治家,她本人在附近市场开一家小店,也是当地的妇女运动活跃分子。他从小就有极强的求知欲,对阅读更是有浓厚兴趣。他周围的成年人则互相提醒说,“他会用他的问题杀死你。”他回忆道,“我是一个非常好奇的孩子。我在一个社区里长大,那里的民族主义情绪非常强烈。我的叔叔们,我的父母过去常常争论不休,讨论还在进行中,所以我被生活的许多方面所轰炸。”在他还不到3岁的时候,他就对家人说,“我要上学。”然后他就跟着姐姐去了学校。
1940年,索因卡进入了父亲所在的小学校,后来又转入了阿贝奥库塔文法学校,索因卡的叔叔是那里的负责人。1946年,他进入伊巴丹政府学院接受教育,这是尼日利亚的一所精英中学。因为在殖民地长大,索因卡接受的一直是英语教育。
1952年,结束了政府学院学习的索因卡开始接受大学预科教育,他进入隶属于伦敦大学的伊巴丹大学,学习英语文学、希腊语和西方历史。1953年他创作了一部简短的广播剧,翌年7月在尼日利亚广播电台播出;1954年,他进入英国利兹大学,学了四年英语文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时研究古希腊戏剧理论,并广泛涉猎莎士比亚、布莱希特和贝克特等戏剧大师的作品。在导师的帮助下,他结识了许多年轻的英国天才作家,为了取得学位,他开始编辑和出版自己的讽刺杂志《鹰》,这是一本学术杂志,主要内容是批判他的大学同学。毕业后他首先任职于伦敦皇家宫廷剧院,任剧本编审。该剧院是欧洲第一流戏剧活动的中心,索因卡在这里观摩了众多名剧的导演和舞台设计,同时编导、演出自己创作的戏剧。索因卡由此走上了文学和戏剧创作的道路,创作一些短剧、诗歌和歌曲用以上演或者发表。1958年,索因卡的第一个剧本《沼泽地居民》被搬上伦敦舞台,他在剧中扮演伊格韦祖。总的来说,在英国期间,索因卡受到了最好的戏剧方面的教育,但也让他深深感受到种族主义的压迫。因此这位小有成就的剧作家也积极投身政治领域,跟其他在英国的黑人学生一起为非洲的独立而奋斗。
1960年,他的祖国尼日利亚获得独立,索因卡立刻回国,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参与创建了国家剧院,组织著名的“1960年假面”剧团、奥里森剧团等。他遍游全境采风,着重考察和研究民间文艺,探索将西方戏剧艺术和非洲传统音乐、戏剧、舞蹈相结合,很快开创了用英语演出西非现代戏剧。他创作了尖锐批评尼日利亚政治精英的《森林之舞》、《杰罗兄弟的审判》等讽刺作品,给尼日利亚电视台制作了一部完整的戏剧《我父亲的负担》,不断发表文章批评时政。1964年他辞去教职,抗议伊巴丹大学当局的亲政府行为。
“1965年,一个腐败的政客‘偷’去了选举的胜利,索因卡认为应该让人民听到反对派的声音,因此他持枪跑到尼日利亚的一家电台,强行要求播放自己带去的指控选举舞弊的录音带。结果他被捕了。” 由于国际作家协会的抗议,在几个月的监禁后被释放。同年他写了《在灯火管制之前》等引人注目的作品,广播剧《未判决囚犯》在伦敦BBC电台播放。戏剧《道路》先后在“英联邦艺术节”和皇家剧院上演。这年年底,他晋升为拉各斯大学英语语言系的校长和高级讲师。
1966年4月,在塞内加尔达喀尔举行的世界黑人艺术节上,他的《道路》被授予大奖。6月,他为伦敦汉普斯特德戏剧俱乐部创作了他的戏剧《狮子和宝石》。
在担任伊巴丹大学戏剧大教堂的负责人之后,索林卡成了政治上的活跃分子。在1966年1月的军事政变之后,1967年8月,他秘密地和非正式地会见了东南部地区埃努古的军事统治者,试图避免内战。结果,他不得不躲藏起来。后来,在尼日利亚内战期间,他写了一篇呼吁停火的文章,被军政府指控与比夫拉叛军合谋,关进拉哥斯和卡多那监狱。因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施压,在一间小牢房里呆了22个月,直到1969年内战结束,国家宣布大赦,他和其他政治犯才被释放。在狱中,他创作了许多诗歌,后来全部收录在《狱中诗抄》中出版;他把狱中的经历写进了《此人已死:狱中笔记》,还翻译了他的同胞法格努瓦创作的约鲁巴语奇幻小说《千个恶魔的森林——猎人传奇》。出狱后他前往英国,成为剑桥大学的讲师,并开始专心文学创作。
1969年10月,他隐居住在法国南部的一座农场,创作了《欧里庇得斯的酒神之女伴》。年底,他回到伊巴丹戏剧大教堂的校长办公室。
1971年诗集《地穴梭巡》出版,创作了戏剧《疯子和专家》。索因卡前往巴黎,在他的作品《杀人天使》中扮演主角——刚果共和国被谋杀的首任总理帕特里斯·卢蒙巴。他强有力的自传作品《此人已死:狱中笔记》也出版了。4月,由于对政治局势的担忧,他辞去伊巴丹大学教职,流亡海外。7月,他的戏剧《森林之舞》(节选)在巴黎上演。
1972年索因卡被利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的小说和戏剧集在牛津大学出版。1973年,《欧里庇得斯的酒神之女伴》在伦敦的国家剧院首演。从1973年到1975年,他在科学研究上花了很多时间。其间在丘吉尔学院剑桥大学做了一年访问学者,创作了《死亡和国王的骑手》,并在丘吉尔学院首次阅读(达普·拉迪梅吉和斯特普·盖茨参加),还在一些欧洲大学做了一系列讲座。
1975年,索因卡就任总部位于加纳首都阿克拉的杂志《转型》的编辑,他搬到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利用自己的专栏来批评“关心黑人利益的人”(例如,他的文章《新塔兹主义:伪转型的诗学》)和军事政权。他抗议乌干达的伊迪·阿明军政府。
在尼日利亚政治翻转和高恩军事政权的颠覆之后,索因卡从长达六年的流亡中回到祖国,在伊费大学重新担任比较文学教授(1975—1999)。作为剑桥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的英语客座教授,他还定期前往欧洲。同时,他还是耶鲁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继续参加反对腐败和侵犯人权的民主运动。
1977年,他的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三便士歌剧》改编本在伊巴丹上演。1979年,他执导并出演了乔恩·布莱尔和诺曼·芬顿的戏剧《比科审讯》。这部作品基于史蒂夫·比科的生平,他是一名南非学生和人权活动人士,被种族隔离的警察部队打死。1981年,索因卡出版了他的自传体作品《在阿凯的童年时光》, 1983年该书获得安斯菲尔德沃尔夫图书奖。
1986年,索因卡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非洲作家。瑞典文学院称索因卡是“英语剧作家中最富有诗意的剧作家之一”,是一位“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意般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的作家。显然,因为他的获奖,改变了世界文学版图的格局,也让非洲文学第一次进入了世界文学研究者的视线。索因卡的作品反映着在西方文明扩张对非洲文明造成的冲击印记,折射出一种独特的哲思和诗意。
1988年到1991年,他在康奈儿大学任教,讲授非洲研究和戏剧艺术;然后在爱默里大学任教。
1994年,阿巴查将军派出暗杀小组追杀他,他骑着摩托车从尼日利亚逃到贝宁,然后逃到美国。“我被正式下狱有三次”,当然,除了索因卡所说的“正式下狱”之外,1997年他还被阿巴查将军缺席判处死刑。他再次因国内的独裁统治而被迫流亡海外,成为美国亚特兰大艾默里大学的教授,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任教,直到四年后阿巴查神秘猝死。1999年随着尼日利亚恢复文官统治,索因卡回国,接受了伊费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的头衔,但开出的条件是,这个大学必须禁止招收政府高级官员中的军官。他还经常去海外各个大学讲学。
2006年4月,索因卡和另外几名诺贝尔奖得主组成了一个观察团,去考察非洲的几个动乱地区。在他们准备视察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时,苏丹政府找出种种借口阻止观察团,这激起了索因卡更大的愤怒。同年5月,在哈佛大学历时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索因卡严厉抨击了达尔富尔地区侵犯人权的暴行。他取消了在曼谷举行的 “写作奖”颁奖典礼的主题演讲,以抗议泰国军方对政府的成功政变。
2007年4月,索因卡呼吁取消两周前举行的尼日利亚总统选举,因为这一选举陷入普遍的欺骗和暴力。
2010年9月,尼日利亚总统选举临近之际,他宣布组建人民联盟民主前线参与角逐,并自称是一个“零资源”的政党,这对于贪污成风的尼日利亚政府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抨击。
2010年,索因卡宣布退出公众视野,回归他和他的第三任妻子多尔蒂·弗拉克(1989年结婚)的私人生活。
2012年,英国《每日电讯报》列出了六位史上最佳诺奖得主,索因卡就是其中一位,其他几位分别是叶芝、海明威、萨特、贝克特和马尔克斯。同年,索因卡访华期间,透露自己仍在写诗,“我非常看重诗人的桂冠,至今仍在写诗。当一首诗写成初稿后,从修改到定稿时常还需花费几周,乃至几个月的时间。从语言修炼到诗,这是个艰苦的过程,世界也在诗里迅疾地移动,直到‘充满’为止。”
2013年11月被检查出患上前列腺癌以后,索因卡还写下了《我的前列腺癌——沃莱·索因卡的战斗》,用以披露自己与前列腺癌的战斗,“我不得不开始调整,我看到它将是我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年逾八旬的索因卡依然没有停下自己创作的步伐。
2016年12月,在英国牛津大学演讲时表示,如果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他就放弃美国绿卡。“他们宣布胜选的那一刻起,我就放弃绿卡,同时打包回非洲。”他同时指出,英国退出欧盟的决定是“可笑的”。他说到做到,特朗普当选后他离开美国回到了尼日利亚的老家阿贝欧库塔居住。他接受尼日利亚《访谈》杂志采访,谈及特朗普要建阻止墨西哥人进入美国的隔离墙时说道:“特朗普的墙已经在建了,(这堵)墙建在了人民的思维中。特朗普已经竖起了这堵墙,不只是在美国的精神世界,还席卷了全球。”
索因卡主要作品有《沼泽地的居民》《裘罗教士的考验》《狮子和宝石》《森林之舞》《强种》等,此外他还创作有两部长篇小说《诠释者》和《反常的季节》。《解释者》被评论界誉为可与乔伊斯和福克纳的作品相媲美。主要诗集有《伊丹雷及其他》(1967)和《地穴梭巡》(1972)等。迄今已出版戏剧21部,长篇小说2部,回忆录5部,诗集5部和散文集7部,另有3部电影剧本和2部翻译作品。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还荣获非洲艺术节大奖(1966)、安斯菲尔德˙沃尔夫图书奖(1983)、阿吉普文学奖(1986)、英国皇家学会乔治·本森文学奖章(1990)和美国学术成就学会金盘奖(2009)等。他结过三次婚,离过两次婚,有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从前面所述可以看出,他早年就嫉恶如仇,三次入狱,坐牢多年,长期流亡。他一贯以大胆直言著称,一直是尼日利亚历届政府、尤其是许多军事独裁者的强烈批评者,也谴责其他国家的独裁政权和暴政,包括津巴布韦的罗伯特·穆加贝政权等。他的许多著作都有明显的反对独裁专制的论调,这些激进言论经常使他身处险境,但同样令他声名远播。正如很多年以后的沃莱·索因卡,某次在印度斋普尔文学节上所说的那样:“在尼日利亚,文学就是政治。我也可以说,有时写作会强烈地受制于一种无法阻挡的、必须进行政治性写作的责任感。”他不仅由于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之为“黑非洲的眼睛”、“非洲的莎士比亚”,也因为敢于伸张正义被尊崇为“非洲的良心”、“老虎索因卡”。
诗如其人。在他的诗歌中,字字行行都蕴藏着闪电、潜行着地火,且时有雷霆震怒、火山爆发。正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读他的诗,一次次令人联想起古罗马诗人尤维利斯所说的“愤怒出诗人”的名言,也印证了清代诗人赵翼“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诗观。
大地破晓在
一只毛茸茸的春天手臂上,独自
一棵棕榈在穗头那边,枪尖般擎起
一片警戒的呆板棕榈叶,刺穿
发型高耸的风
——《黎明》
旅行者,你必须在黎明
出发。在狗鼻子般湿漉漉的大地上
擦拭你的双脚。
——《死于黎明》
诗选开篇,《黎明》、《死于黎明》、《在我们周围,黎明》、《罗奥平原》、《最后一盏灯》等多首诗歌,描写“大地破晓在/一只毛茸茸的春天手臂上,”,“流血的地平线”,“太阳的云烟道……/黎明时湖的灰色唇膏”,苦苦呼唤非洲大地的黎明,愿意成为“最后一盏灯”,成为在黑夜的皮肤上流血的“一道切口”;在飞向光明的航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我是驰向寂静之巅的渴望之光;/当太阳爆发时,在野兽突然的燥裂里,/我是一抔纯粹的灰烬。”
对底层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妇女的悲惨境遇,他以悲悯之心寄予深切的同情,“把无数灵魂汇合成一首歌倾诉”(《黑人歌手》)。非洲很多地方至今仍然实行一夫多妻制,男尊女卑,妇女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生产劳动(而收获却是“锈病即成熟”),而且受歧视受压迫受奴役(“黑暗是更深的伤口的标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43%的非洲妇女甚至连看病也需要事先得到丈夫的批准。从家庭开支到探访亲友几乎所有决策权都掌握在男人手里,妇女的恭顺和受到歧视不仅危害她们自身的健康,甚至影响到子女。性别鉴定技术导致一些重男轻女的人打掉女婴。早婚、早育、割礼、食物禁忌、频繁生育和分娩得不到护理,缺医少药,缺吃少穿,经常遭受战乱、饥荒,没有教育和就业上的平等,种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使她们饱受摧残。《第一个忌辰》、《阿比库》就是抒发早夭孩子的哀恸;《黑夜的哭泣》书写一个女人的悲伤:
当她要撞碎土地的
时候,悲伤
于疯狂的捶打中,在她跪下的地方,
模具般压出她前额的形状”
在闪光的炮弹片里,你要问
今晚酒如何?黑暗,女士
黑暗是更深伤口的标志。
再次充满预示
这深切而沉默的创伤
这残酷时代的黑暗之酒
——《黑人歌手》
白天,俯身在公共排水沟
紧张地沐浴或冲洗棉花洞,
一只蚂蚁负重地喘息
在一个孩子纠结的潦草笔迹上
泰然自若的裸体主义者
路边的疯子。
但他瘦削的臀部钟楼一般
敲响道格比身上纯粹的音调
一条马的阴茎垂到曲弯的双膝
在他的大腿上旁敲侧击着
夜晚他晃荡,一只沉默的
木桶;在他孤独的浮雕上
灯光的鸽蛋从黑暗里跳进跳出,
他穿着小丑的装束漫步。
这首诗堪称黑色幽默的杰作。以喜剧手法描写一个流浪汉悲剧的人生,刻画了一个穷困潦倒、落拓不羁的丑角形象,表现了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正常人生活幻想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以及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这样的形象,令人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闰土、祥林嫂等等,沉重的苦难已经把人变得麻木不仁。读之令人哭笑不得、欲哭无泪,一股愤懑情绪堵塞了胸口。
在第二辑《穿梭在地下墓穴》中的《根》、《夜晚与一只蟑螂交谈》等一系列长诗里,他深入挖掘非洲文化的厚土,用锋利的手术刀解剖民族劣根,以期割去毒瘤,剜掉脓疮,收到“刮骨疗毒”之效,有的如杜鹃啼血,惕厉、殷切,试图去唤醒愚昧麻木的心灵。揭示那些“腐败的气泡”,“罪恶的泥淖”,“贪婪的攫取”,为的是“在岁月熔炉中我们寻求/驱除民族幸福的杂质”。
我们寻求
用相互信赖的语调说话
在洁净的微风中驱散古代迷雾
去清扫低地壁垒的路径
锻造新现实,解放古代和现代的巫师
投射扭曲的影子的
我们的土地。
——《夜晚与一只蟑螂交谈》
在《曼德拉的土地》专辑里,既有对专制独裁、强权暴政及恶势力的憎恨和愤怒,也有对从事黑人解放事业的“自己人”的善意嘲讽和劝勉。这些诗歌,意象密集,语言辛辣,寓意深刻,包含着巨大的社会生活内容,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索因卡在诗歌艺术上是一个“先锋派”,几乎吸纳了现代派诗歌的各种元素,而又能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虽然主要是由于戏剧创作而获得诺贝尔奖,但他的诗歌成就与其他获得诺奖的诗人相比,并不逊色,同样充满探索性。他说,“我非常看重诗人的桂冠,至今仍在写诗。当一首诗写成初稿后,从修改到定稿时常还需花费几周,乃至几个月的时间。从语言修炼到诗,这是个艰苦的过程,世界也在诗里迅疾地移动,直到‘充满’为止。诗一旦孕育,就能产生出一种奇怪的放射物,它能够在我生活中一段严酷时期里,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勇气和艺术力量。”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这样向他致敬:“沃莱·索因卡,在您的多才多艺的作品中,您得以将一种非常丰富的遗产综合起来,这遗产来自您的祖国,来自古老的神话和悠久的传统,以及欧洲文化的文学遗产和传统。在您这样获得的伟大成就中,还有一种第三个构成成分,一个最为重要的构成成分——您作为一位富有感人的创造力的真正的艺术家,一位语言大师,您作为一位戏剧家和诗歌、散文作家所承担的义务,那是对今人和古人的普遍而又意味深长的问题所承担的义务。”而且,对他的艺术成就做了总结概括:“在语言的应用上,沃莱·索因卡也以其非凡的才华而鹤立鸡群。他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表现手法,并把这些充分运用于机智的对话、讽刺和怪诞的描述、素雅的诗歌和闪现生命活力的散文之中。它的作品洋溢着勃勃生气,促人奋进。沃莱·索因卡的作品尽管纷繁复杂,然却条理清楚,强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