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与“08版”相比有何不同?从中你又能窥见非遗发展的哪些动向?非遗的传承发展除了非遗传承人还需要做什么?
文|文化产业新闻
江山如画的中华民族走过了一千五百多年的辉煌岁月,勤劳勇敢的中华人民也孕育了无数灿烂的中华文化,留下了不可计数的文化遗产。
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
2008年,国务院又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
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包括191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16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而在非遗的保护中,非遗传承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此办法将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原文化部2008年5月14日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新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与“08版”相比有何不同?从中你又能窥见非遗发展的哪些动向?非遗的传承发展除了非遗传承人还需要做什么?
别急,我们一起慢慢看。
这次的《办法》有何不同?
更完善
《办法》从技艺精湛程度、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传承活动开展、品质修养等方面,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条件作出了细化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条件和程序更加完善。
图:申请或者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件变化
同时,《办法》明确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增加材料复核、根据需要安排现场答辩、公众异议等评审程序和环节;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的公示时间修改为20日。
更规范
规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办法》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锤炼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增强使命和担当意识,提高传承实践能力,在传承、传播等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根据传习计划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义务履行和传习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更严格
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办法》规定完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明确取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具体情形。
同时,在非遗传承人申请方面,需要递交的材料要求从以前的五条增加至七条,增加了申请人授徒传艺、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等情况说明,并需要申请人递交志愿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履行代表性传承人相关义务的声明的相关材料。
更支持
在支持力度加大的同时,规范对去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允许省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采取适当方式表示哀悼,组织开展传承人传承事迹等宣传报道等,着力体现人文关怀。
有了传承人,然后呢?
据文化产业新闻了解,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认定了五批共306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央财政给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的传习补助,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仅仅依靠传承人还是远远不够的。年轻人也都愿意去“外边的世界看看”,而不愿潜心学习传承非遗项目,传承活力不足;有些非遗手工艺的制作流程复杂,纯手工制作耗费大量人力却只有微薄利润;大众了解度低;非遗的原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强烈冲击……
这都是赤裸裸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伽倻琴艺术、跳花棚、阿诗玛、漳州木版年画、芜湖铁画锻制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提到这些非遗项目,大部分人甚至都不知名为何物。不愿意花时间真正走进它们,又何谈喜爱?何谈心甘情愿的去守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号,其蕴含的先人智慧、中国精神,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磨练、文化的沉淀,只有静得下心来的体会才能真正的感受并且领悟。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设计创新的源泉。用设计建构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桥梁,故宫文创就是很成功的一个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也应该向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迈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非遗IP,并且可以和服饰、箱包、话剧、影视、酒店、餐厅、游乐场等各个领域跨界合作。
近几年,新媒体直播平台、电视综艺节目、纪录片也都纷纷关注传统非遗文化,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帮扶,而且扩大了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参与。
结语
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所传达出的美感,将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相结合的个性化产品愈加受到众多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青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提升和个性化产品及服务的发展,我们相信,非遗产品会越做越有“文化味儿”,非遗传人们也会越来越有“非遗自信”!
部分资料参考:人民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