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计划的出发,《我们15个》真的能撑满一年吗?

《15个》似乎是一群文人写手们在做一个影像节目,感觉其中包裹了无数的情怀,但就是好多话说不出来,观众也记不住。

 |  首席娱乐官

 

本人阿拉怪,到今年入电视这行正好十年,做过歌唱选秀、明星访谈、益智答题类的节目,也经历过了最旺盛的相亲大潮,再到最近的明星综艺真人秀也正好赶上了。在中国综艺最黄金的十年里,奋斗在一线,每天都像打仗一样,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真是一件挺过瘾的事儿。想做的节目很多,时间太少,看到兄弟团队做的节目好,我钦佩学习,但是看到粗制滥造的垃圾节目,我也同样忍不住万峰附体,骂上几句 。当然,我是最不忍心吐槽制作人员,因为只有真正在电视产业食物链上生存过的人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生物叫行政领导,有一个机构叫广电总局,还有一种无奈叫电视导演。

身处综艺节目最好的的时候,几年时间海外节目模式几乎被中国电视人挖掘一空。一个个天价的版权交易之后,外国模式公司只要听到中国人要买版权,就狮子大开口。如此高价的版权买的究竟是什么?一般来说版权方应该提供技术团队,制作宝典,有经验的导演、编剧、摄像参与样片制作,有条件的也会请中方人员去原团队中近距离的参与学习,主要还是看双方之间的要求了。

理论上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中国的电视屏幕上理应是百花齐放,好节目辈出,节目制作水平突飞猛进的时候。但现实好像并非如此,花巨资买进的版权,极少能像《跑男》一样取得理想的效果,更多的却是水土不服。有时候买了版权的甚至还不如没买版权的兄弟节目效应更好,比如有拥顶级阵容也依旧烂尾的《花样姐姐》与从来不缺少话题的《花儿与少年》。因为大部分机构购买版权更多的是求一个名正言顺,心里踏实。

今天特别想跟大家一起聊的则是目前正在播出的一档社会实验类素人真人秀《我们15个》。这档自年初开始轰轰烈烈搞宣传营销的台网联动的综艺节目,吊足了胃口铆足了劲头,可是三个月过去,只见疲软之态未见丝毫起色。据了解最初进入平顶的15人只留下不足一半,后期人物招聘遭遇各类瓶颈,这个脱胎自著名的腰斩真人秀《乌托邦》的孩子,来到中国几个月了,过得到底怎么样?这档365天全直播类的节目真的能顺利撑满一年吗?

  • 你真的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大家都知道《我们十五个》是荷兰节目《乌托邦》的中国版本,原版节目出自著名制作人“好声音”之父约翰•德•莫尔之手,可谓系出名门。在原版节目的阐述中,我留意到这样一段话:“在欧洲长期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欧洲人曾长期被强烈的不安定感笼罩心间,他们担心自己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前景,但同时又不满于政府为振兴经济所施行的管制,于是在经历过了长期的调查研究,《乌托邦》这档抓住了社会精神内核的节目制作而成了,他们找来各具特色的素人给他们重新来过的机会,鼓励创造新秩序,共建一种属于他们的文明。”所以在《乌托邦》中,节目组没有对参与者进行过多干预,强化他们如何构建全新的社会秩序。没有像 《老大哥》那样设置诸多的游戏任务,因为生存已是对乌托邦居民最大的挑战。

而到了中国版本中,其他设置、规定基本一致,只是原版中的“共建一种文明”被改成了“实现他们的理想生活方式。”为了崇高的文明、为了实验,我可以清贫、可以吃不饱穿不暖,因为我在控制欲望的生发、我在分辨善恶、寻找自我。

如果谈到理想生活的话,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也许跟我一样是幸福,生活富足,妻贤子孝。但反观15个中提供的环境,还不如大家自己目前的生活呢?又何来向往呢。如果牵强的说《15个》居民的境界比我们高,他们的“理想生活方式”就是清贫艰苦崇尚大自然。好吧,可是看看结果呢,最后节目呈现出来的内容是什么呢?耕地、吵架、开会、做手工、办音乐会,然后继续吵架、开会,期盼淘汰、主动退出,如果这就是节目想说的“理想生活方式”,我想也许没有几个居民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做节目最讲究动机和逻辑,从节目的制作人员、网络运营到节目参与者本身如果都无法认同自己的情感逻辑,那么也就难怪在节目里,他们的表现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处不在的拧巴。

失去了来自内心的力量和契合社会的情感共鸣,也许结果就是像美国版《乌托邦》一样,大张旗鼓的开始,最后光荣的成为了最著名的腰斩类真人秀。当然我也好奇,制作者在没有解决原版核心问题的前提下,是为何如此有信心的斥下巨资的,也许正应证了我之前的澳龙理论,亲爹有钱就是不一样。

  • 真人秀的故事与新闻有何不同?

在这里我不禁要拿另一档新晋真人秀做一下比较了,芒果TV融资5亿之后的第一枪《完美假期》,同样是24小时全景直播、一群陌生人居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同样靠内部投票和观众用户的喜好决定去留。同样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亲爹挚爱,这样两档Twins节目。

他们看似相似的表象之下,却是完全不同的基因。《15个》来自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文学化媒体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的宣传稿中出现无数次复杂的选手全名,也不管观众知不知道他是谁,或者想不想知道他在干嘛,总之就是一种人名众多的“史诗感”,我们是光荣的文化人,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

《完美假期》则简单的多,每个选手都有自己的花名和标签,欧巴、巨乳萝莉、蛇精脸……连翁炜炜这样简单的ABB名字也要取个标签叫3W。研究发现一个人短期记忆的内容只有7-9个数字,换成名字的话,最多能记3个左右。所以在碎片化的媒体环境下,让人记得住,想要看,也许比自我YY的史诗要重要一下。

电视给观众的无非两点:

1、好美、好帅、好有钱,好想活成你那样,高富帅、白富美满足观众的YY。

2、狗血悲惨离奇,世界之大那么惨,还是现在比较好,满足观众的阿Q精神。

有些人会不耻,觉得《完美假期》里都是蛇精脸,整容男,一水的网红相,性格火爆,动不动就要撕,什么话都说得出来。但人家的全景直播借鉴的是YY语音的电视化转化,当然是要迎合原来的网络受众啦……借用千颂伊的一句名言:老娘能红这么多年,只有一点,只要漂亮就行。

在男神女神们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转头看一下《我们15个》的百度百科,选手样貌普通得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从谈吐到外形包装,都是真心普通。但每个人的简介中都有一长串的前情故事,有16岁去济南上学,19岁回家成家立业。2004年女儿刘洪媛出生,后来工伤和婚姻失败,给他带来了伤害和反思的刘富华。有在青岛一家家具厂打过工,熟练操作切割、冲压、气焊、电焊等工种的郭道辉。有50岁时走遍中国、2009年独闯欧洲、2013年独闯美国,擅长管理财务的谭利敏……

从字面上看你会觉得他们都是一群经历沧海桑田充满了故事的人,而且在第一集节目组还深入他们生活的地方拍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告诉观众朋友们,他们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没个十年八年的我还真了解不清楚。

但是真人秀不是专题片,不是纪录片,更不是新闻,他的故事不是他的前情,真人秀的故事是在节目开始的那一刻才开始的。如果这些背景资料让他们闷闷沉沉,让节目了无生趣,别说思考了,看都没人看。

《15个》似乎是一群文人写手们在做一个影像节目,感觉其中包裹了无数的情怀,但就是好多话说不出来,我也记不住。

  • 谈宣传时,我们在宣传什么?

《15个》所有的宣传稿根本连最简单的贴标签都不会,每次出各色各样的人名,根本是把观众推到塞外。一股文人意淫的快感。节目做了三个月,竟然连一个像样的病毒视频都没有,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啊。你说自己是史诗,就真翘起二郎腿觉得自己了不起啦。所有通告都索然无味,你们自己真的喜欢看吗?

反观《完美假期》即便可能是艺名,但人物名字标签化明显,性格鲜明过耳不忘,而且不会加进新人,故事线简单,即便几个礼拜不看,至少我知道主线是谁被淘汰了,至于怎么淘汰,我去看看就好。

反观《15个》复杂繁琐的淘汰机制,成员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努力留下来。而且他们的努力真的使观众爱看的吗,也不一定。所有通告都是谁谁谁被淘汰走了……谁又走了。我连他究竟是谁都记不住,都不知道,谁关心他走不走啊。一个群不懂故事不懂节目的文青们,YY的快乐也许已经够让你们高潮了,别人说什么也许对你们来说都不重要。

  • 预测未来

也许领导们心里会纳闷我花了这么多钱买版权,我铺设了这么多机位,我玩儿的都是最流行的网台联动、互联网思维,可为什么节目就是不火呢?这就像是我买了最贵的傲龙和拉菲,租了最贵的五星级酒店,可是不教师傅怎么做,做出来的菜能好吗?但是绝大多数老板想的永远是我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了,为什么节目会不火呢?很少有人关心如何真正提高制作团队的软实力。

我们15个之于企鹅视频也许他会是是里芬斯塔尔的《党同伐异》,也许是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也许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千金散尽,只因为这个时代没有懂我的人,时间会给我们答案。但从现在看来他也许他就只是复制了一次失败的注定失败。如果再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被腰斩的时间越晚,只能证明亲爹不差钱的实力越牛而已。

作为一个电视人,对于勇于创新的实验和改变,一向是钦佩和赞赏的。但如果没有想好自己为什么出发,就大步前行,说走就走,即便家财万贯,也许更是危险和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