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形势推算,《聂隐娘》在中国大陆的票房预计很难突破7000万元。
9月8日,中国电影市场打上了一道新的分隔符,符号的一边是《碟中谍5》的强势上映,分走了近56%的影院排片,符号的另一边是正在黯然离场的艺术大片《刺客聂隐娘》。
《聂隐娘》是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筹备了二十五年的心血之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预想将这篇唐代传奇搬上荧幕,从筹拍到杀青,《聂隐娘》耗时10年,投资近亿元。
如今来看,《聂隐娘》的商业回报难称乐观,根据美团猫眼提供的信息,截止到9月7日晚,《聂隐娘》上映12天后的票房总计为5906万元,9月7日的当日票房仅88万元,排片占比不足2.45%。
而实际情况可能更糟。一家著名电影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数娱梦工厂》,按照另一套票房监测数据的结果,《聂隐娘》到9月8日中午的票房只有5500万左右,比猫眼的数据还要少400万左右。
数娱君打听获悉,一些地区的放映方,比如上海联合院线旗下的绝大多数影院,已经开始从初期的削减排片,到如今直接将《聂隐娘》下档,不再安排排片。
如果按照这种趋势,保守预计《聂隐娘》的票房可能最终只能定格在7000万元左右。文艺片“票房毒药”的魔咒依然难以打破。
1. “豪赌”文艺片,华策是赢是输?
目前我们还很难判断,《聂隐娘》背后主要出品方的华策影视,是赢是输?
《聂隐娘》一共有6家出品方,分别是:银都机构、光点影业、华策影业、中影国际、中国梦和寰亚电影。其中华策影视扮演的是“主投+中国大陆独家发行”的角色。
如果从商业回报来看,这似乎是一门亏本的买卖。8月27日《聂隐娘》上映首日,其票房收入1088万票房,排片15.28%。客观说,这一数据在近两年的文艺片中算是相当可以的。
仅有张艺谋的《归来》首日票房超过3000万,柏林金熊奖影片《白日焰火》首日票房过1000万,其他文艺片的首日数据普遍只在几百万左右。
然而首日数据只是昙花一样,《聂隐娘》在上映2日后的排片就下滑至10%以内,6天后排片下滑至3%以内。上座率更是非常低下,目前日均票房已不到100万。
上海一家影院的经理对《数娱梦工厂》说:“如果票房不好,我们就会降排片,如果降了排片上座率依然不好,我们就再降票价,如果降了票价依然不好,影院就会考虑下档。”显然,《聂隐娘》就是不幸进入“被下档”名单中的那一个。
按照目前形势推算,《聂隐娘》在中国大陆的票房预计很难突破7000万元。而华策影视的发行权利仅在中国大陆地区,因此在不考虑台湾地区及海外市场收益的情况下,这似乎很难以称之为一笔好生意。当然,外界并不清楚华策和《聂隐娘》的具体发行协议,亏不亏本还都不好说。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有的片是为赚钱而来,有的片是为挣名而来。前乐视影业的一位做发行的朋友对《数娱梦工厂》说,像《黄金时代》《聂隐娘》都是大导演强卡司,融资相对容易,有经验的投资人基本做了预亏的心理准备,图个名而已。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华策似乎又是成功的。因为此前《小时代》系列作品虽然为公司带来了不菲的票房回报,但是也被冠以“低俗”、“拜金”、“小镇青年最爱”的辞藻和印象。而侯孝贤的《聂隐娘》带来则是另一截然不同的口碑。
综合戛纳及海外媒体和影评人的评论来看,《聂隐娘》是一部颠覆性质的电影,全片不仅大胆采用了文言文对白,而且台词精简到了“不能再少”的地步,而作为女主角的舒淇也只有寥寥十几句对白,然而即便如此,电影中流淌出来的诗意又纯粹的美感,依然摄人心魄。
美国电影评论家詹姆斯·乌登评价:首先是一部侯孝贤的电影,其次才是一部武侠片。而它也将是一部不同于以往任何同类电影的武侠片。
华策影视总经理赵依芳曾对数娱君表示过:华策未来电影板块的比例是70%:15%:15%。70%说的是基于大众商业需求的电影,即粉丝电影(我们可以理解为郭敬明类,用来赚钱的电影。)
15%投资于具有艺术价值的,且能够与世界电影接轨的大片。(指的就是《聂隐娘》这类,数娱君的理解是,在不怎么赔钱的前提下,靠这类电影来平衡口碑,显示逼格。)
第三个15%,是基于华策自己热门电视剧、网络剧IP改编的电影。
数娱君不想武断和简单来评价华策在《聂隐娘》上的输赢,因为这一切要取决于华策自己的原始意愿。
2. 最惨文艺片票房只有《聂隐娘》的六十分之一
其实《聂隐娘》并不是最惨的,《数娱梦工厂》整理了一下近些年的文艺片作品,让大家宏观的感受一下文艺片的集体遭遇。
首先是2014年的两部海外获奖作品:
《警察日记》是一部与警察、破案有关的影片,由宁瀛执导、芦苇任文学统筹、宁岱编剧、王景春主演。影片上映首日,排片率仅有3.8%,还不及《聂隐娘》的一个零头。最终票房仅锁定在206万元。
《白日焰火》的开盘格局似乎有些不一样。顶着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的双项国际赞誉,加上犯罪悬疑的故事外壳,以及桂纶镁的人气上映首日全国排片比例超过17%,首日票房突破千万,但最终票房也仅为1.03亿元。
如果我们再往前看会发现,不单单是收获戛纳的《聂隐娘》,这几年欧洲三大影展获奖作品,在国内电影市场都不怎么吃香,比如《图雅的婚事》、《三峡好人》曾分别获得金熊、金狮奖后,进入市场后均不约而同地遭遇票房惨败。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曾夺得威尼斯金狮奖,但国内票房不到100万元,不到《聂隐娘》的六十分之一。
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曾夺得柏林金熊奖,但国内票房仅有200万元。
此外的获奖文艺片遭遇还有:
但即便是《归来》、《白日焰火》这类票房过亿的文艺片,抛除税费和专项基金,片方最终能获得的收益也十分有限,大致也就在3000万~1亿元之间,如果再扣去各类早期成本,盈利空间可想而知。
3.“票房毒药”魔咒该怎么破?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而这个话题的答案应该从2个层面来看:
比如李安的《少年派》全球总票房为14.7亿人民币、比如昆丁的《被解救的姜戈》全球票房高达26亿元人民币。
你无法否认这些不是艺术电影,而与国内不同的是,好莱坞的艺术电影更接地气,也更愿意融入一些商业片元素,《少年派》的特技水平堪称顶级,《被解救的姜戈》融入昆丁风格的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的镜头感。
商业电影的艺术化,和艺术电影的商业化已经成为当今电影的一种潮流趋势。有很多商业电影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纯粹的文艺片,而很多艺术电影的商业价值也似乎不亚于纯粹的商业片,遗憾的是,在中国的两岸三地,这似乎还很难做到,文艺片和商业片非常泾渭分明。
国内的许多文艺片更类似强烈个人风格的作者电影,“看不懂”、“不接地气”往往是对这类电影最多的评价,比如此次的《聂隐娘》,豆瓣评分7.5,在国产片中也并称不上很高,评价也是两极分化“一半掌声,一半鼾声”,评价好的说“它简直就是一幅惊世绝伦的山水画”;评价差的说“就是一组催眠版古典写意风景幻灯片”。
文艺片的制作者们嚷嚷了好多年,要扶持、要培育文艺片市场,要教育观众。其实,这是一个极端狭隘的理念。观众是你能教育的吗?市场的培育周期要多长?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抽象而不确定的。能够看懂抽象艺术片的观众永远只是一小部分窄众群体,片方不能与时俱进,只有等着被观众用脚投票,被市场化的力量所淘汰。
前乐视影业负责发行的一位朋友对《数娱梦工厂》表示,做文艺片的发行的确比起商业片要难很多,因为中国没有专门的艺术院线。
在美国,很早就已形成固定的艺术片观影市场,全美共拥有约300家艺术影院,共约1000块银幕在放映艺术电影。但是在中国目前仅有少数院线和影院会开发专门的艺术电影区域。更多的是需要文艺片与商业片直接捉对厮杀,排片结果和上座率可想而知。
在电影诞生地法国,共有1100家艺术影院,且官方会对其进行财政补贴并给予税收优惠;美国通过半个世纪多的市场培育,达到稳定的院线结构,法国则是通过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形成造血循环;这基本上可以看作艺术院线的两条路径。
除此以外,国内的文艺片收入主要来自单一票房,而海外的文艺片收入除了艺术院线以外,还包括影像店DVD、在线视频网站、电视台电影频道等多个渠道。相比欧美,国内文艺片的变现渠道相对过窄,这导致了一旦票房失利,文艺片就必然难逃亏损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