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全科人才培养:院校教育的关键在哪?

在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下,如不在院校教育阶段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将不利于学生矢志从事全科医学专业。

 |  健康界

作者:蔚然

9月4日,2015全科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十三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强调,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关键要尽快建设好一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师队伍,为“强基层”提供人才支撑。

近来,我国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国“5+3”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体系中,全科医学已被列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二级学科,成为强化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但是,我国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仍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瓶颈。放眼全世界,成熟的全科医生都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在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下,如不在院校教育阶段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将不利于学生矢志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笔者认为,在院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志向,提高从事全科医学的能力尤为重要。

谈到举办全科医学专业,笔者不由回想起1999年,我校招收的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因为“全科”这个闪亮的名字,很多优秀考生不约而同选择了这个专业,当年全校最好的生源全部集中到这个专业。考生和家长认为学了全科,将来啥科室都能去,啥病都能给人治,多棒啊!可是来到学校后,学生和家长的热情逐渐褪去,因为大家意识到,这个专业将来的就业面向基层、下社区,而非想象中的大型医疗机构。

专业思想的不稳定给学校教学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催生学校教学改革的源动力。学校把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作为甲班,在临床专业选取60人做乙班。甲班在全科医学专业构建上采取以社区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定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见习,加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教育的有机融合;乙班则完全按照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来组织教学。

在首届学生实习结束后,我们组织了调查,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班级 60人全部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导向医学教育, 其他临床医学班级 59人中, 认为有必要者 39 人 (66.1%)、 没必要者 12 人(20.3%)、 说不清者 8人 (13.6%)。可见,不同的课程设置模式,给我们的医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教育效果,学生服务基层的医院也随之增强。当然,就该专业60人就业情况看,2人被推荐免试研究生,另有2人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37人直接就业,初次就业率为72%,绝大多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妇幼卫生保健所、临床医院和医学科研、教学单位工作,这批人目前已成为各自岗位上的工作骨干,后5届学生培养情况与首届类似。

全科医生承担着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角色,理想信念要求高、素质要求高、知识能力要求高,仅靠举办本科专业,开展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足以满足全科医学发展需要,也无力承担起全科医学事业发展的重任。

笔者建议,在继续加强全科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在高校设立全科医学系,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高全科医学师资教学能力,同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构建以社区医学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意识,在院校教育阶段解决医学生从事全科医学的意愿问题和基本能力问题。

一要把学科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学科带动专业。没有一流的学科,就难以造就出一流的师资,更谈不上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我国明确规定全科医学是临床二级学科,但这个学科发展绝对离不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的支持,必须建立以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支持系统来办学。

二要在学业管理上,应大胆地尝试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机制。从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应属于未分化的医学基础教育,合格的医师将来自毕业后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训练项目,即5+3模式。因此,五年制本科的教学重点,应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不宜将专业分得太细,可在高年级课程中安排相应的模块化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公共卫生实践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借此增强学生对全科医学学科的了解,提升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

三要进一步拓展医教协同的内涵,建设一批社区医疗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全科医学专业工作方向主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疗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疗科室等,但绝大多数学生将从事全科医疗临床工作,以人文本、以家庭为单位、以预防为导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服务是其特点。因此,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就不可脱离全科医疗环境。目前一个相当紧急任务是,拓展医教协同的内涵,鼓励高校与一批发展较为成熟的社区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全科医疗病房和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学生见习和实习。

(本文作者供职于某医科大学教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