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众筹:谁能吃下这个700亿的蛋糕?

国产片做众筹,还是停留在把众筹当做宣传的工具的境界,总是有一种“就当是做宣传了反正没什么损失”的心态。

 |  人间电影指南

作者:大宝剑

作为电影行业近年来的热词,“众筹”并没有像“IP”那样服众。“IP”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但“众筹”呢,谈到它的时候,人们总忍不住嘀咕:这到底是个什么鬼?

“电影众筹”从一出生就有点变味。“娱乐宝”应该是最早出现的电影众筹产品,然而,从本质上说,它并非众筹,其实是一款理财产品。后来的“百发有戏”也同样如此。

为什么呢?这还真得问政府。《证券法》规定,一旦发行对象超过200人,这就算是公开发行证券。而公开发行证券,是必须“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没有得到许可,那就是非法融资咯。

所以,《大圣归来》说自己众筹,但它其实并不是面对大众的,公开的众筹。是出品人路伟在自己的朋友圈上发起的众筹。众筹人数一共109位,并没有超过“200人”的红线。

“股权模式”和“债权模式”被“200人”的红线挡住了。那么,剩下的也就是“回报众筹”(又称奖励众筹)和公益众筹了。也就是说,不卖股权,卖产品。其实就是“预售”和“团购”的结合。

那么,对电影来说,产品是什么?首先,是电影本身,即电影票。其次,衍生产品。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衍生产品是什么?对于国产电影,似乎就是笔记本、移动电源和手机壳这老三样了。其实不然!导演亲笔签名的海报,片尾鸣谢的名字,群演的机会,首映的观影,和女一号共进晚餐的机会,实的虚的,都可以是衍生产品,都可以,既满足观众的各种需要,又让片方赚到钱。

其实,国内国外都已经在这样干了。比如美国的《美眉校探》:资助1000美元,影迷就有机会上《美眉校探》的电影拍摄片场,充当群众演员。资助6500美元:就能获得一次被主角大声喊出名字的机会,而且导演保证这个镜头不会被剪掉。如果再多花一些钱,还能在电影中获得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角色。

国内同样思路的有《我就是我》和《十万个冷笑话》,前者众筹到了500万,后者众筹到了137万。

遗憾的是,国产片做众筹,还是停留在把众筹当做宣传的工具的境界,总是有一种“就当是做宣传了反正没什么损失”的心态。这样怎么可能做好衍生产品呢?要看到衍生产品的蛋糕有多大,并且要有吞下这块蛋糕的雄心壮志才行啊!

要知道,美国电影产业里,衍生产品的收入高达电影总收入的70%,是大头。中国电影票房,2014年近300亿,按照美国的比例来看,电影衍生品,这个蛋糕应该有700亿那么大,更重要的是,随着每年票房增长,这个蛋糕还在一直变大。

怎样才能吃到这700亿的蛋糕呢?除了前面说的,在电影开拍之前就启动众筹以外,衍生产品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即联合网络售票、众筹、电商一起来玩耍。当观众看完一部电影后,网络售票方如微信电影票、格瓦拉等,就应该第一时间将这部电影的衍生产品的购买链接推送给观众。这完全是针对目标用户的精准营销。举个比较文艺的例子,看完《刺客聂隐娘》之后,观众就应该收到电影书《行云纪》的购买链接。

这种做法如果成为常态,网络售票将从单一的电影票销售转型为包括电影票、众筹、实物在内的电商网站。或许,网络售票网站将由此找到盈利模式也说不定。(或许,院线因此想自己做网络售票也说不定。)

在电影开拍之前启动众筹,将电影的剩余价值尽可能的压榨出来,并在电影放映之后,利用网络售票平台,将衍生品的广告精准的推送给尚处于冲动状态的观众,这样才是电影行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嘛。

电影众筹开发衍生品,牵涉到方方面面,极其复杂。让单一一个片方来协调产品、众筹网站、售票网站各方,工作量大,还会随着片方的不同而成效不同。在这样的形势下,就需要出现一批不错的,能有想法的,能协调各个合作方的,第三方公司来搞定这些。

实在很好奇,谁能吃下这个700亿的蛋糕。但是,请看在蛋糕这么大的份上,无论如何请你们认真地玩耍。

作者大宝剑,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