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冰雪奇缘2》与人贩“梅姨”画像风波。
《冰雪奇缘2》剧照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冰雪奇缘2》和人贩“梅姨”画像风波。
2013年《冰雪奇缘》上映,公主艾莎和安娜突破了原先迪士尼的公主形象,打破了“公主只能等待被王子拯救”的刻板印象和“王子和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老掉牙结局而备受赞誉。而艾莎和安娜相互扶持体现的“同性自救”以及艾莎的“女王成长过程”也让它显露出女性觉醒意识。《冰雪奇缘》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电影的主题曲“Let It Go”传遍了大街小巷,公主艾莎成为了广大女孩最喜欢的迪士尼公主,一系列相关主题的周边产品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在这个基础上,时隔六年,再次走向大荧幕的《冰雪奇缘2》自然承载了“冰粉”的诸多期待,影迷希望艾莎和安娜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但是影片上映后却似乎让观众感到了失望。虽然艾莎的裤装造型、安娜的斗篷造型以及迪士尼的动画制作技术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传出了关于电影趋向平庸的声音,批评者认为影片只是简单地延续了第一部的女权人设,故事核心却无关乎女性成长,变成了一个超级英雄的探险故事。那么《冰雪奇缘2》是顶着第一部“女性意识觉醒”光环的平庸之作吗?
作为续集,《冰雪奇缘2》自然而然地被拿来和第一部进行比较。澎湃有戏撰文指出,在整体氛围上,续集较第一部显得更为温暖,融入了象征着变化和活力的“秋”的元素。但是《冰雪奇缘2》和第一部一样也都紧扣片名“Frozen”,第一部是关于艾莎被冰封的秘密,第二部则是关于被冰封的真相。按照导演珍妮弗·李的说法,“如果说《冰雪奇缘》第一部的结局是大团圆的话,那么《冰雪奇缘2》就是‘大团圆’后的第二天。生活总爱和你开玩笑,给予你更多的挫折。所以续作将主要讲述这些人物如何坚持自我,做自己认为正确的成长必经之事。虽然电影中还是会充满趣味和幽默,但它更是一个关于寻找自我,温情与感性的故事。”
从表面上看,人物在延续第一部设定的同时在性格上也有所成熟。第二部仍旧体现了“同性自救”的内涵,两姐妹依然是彼此的依靠和支柱。安娜的深色斗篷也体现出女性的睿智和成熟,让她在真诚直率的同时多了一丝责任感,在关键时刻不顾危险化解了森林中的原住民与阿伦黛尔王国的矛盾。艾莎也不再迷惘,不需要控制自己的力量,开始进一步寻找自我,希望自己的力量可以足够强大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所在。艾莎的裤装造型也为其独立勇敢的形象增色,让“迪士尼终于出了一位穿裤子的公主”。
但是,让艾莎穿上裤子、赤脚搏斗,就能体现出女性的坚持自我和自我探索吗?公众号Roy大叔认为第一部的好评来自“出乎意料”,“同性相救”和“大女主”的设定给电影增添了女权意识,可以说是荡气回肠的女王成长史。但是第二部相比之下却“偷懒”不少,女性意识相对淡漠,更像是一个关于超级英雄守卫家园的冒险故事。
虽然我们的确可以在电影中看到诸多关于“女性独立”的元素,比如,艾莎仍旧没有谈恋爱,还是勇敢地追寻内心的声音,寻找自己力量的源头;安娜虽然有男朋友,但也并没有将全部的重心放在男朋友身上,而是时刻关心着自己的姐姐,甚至让男朋友的存在显得有点多余可笑。但影片的致命缺陷在于人物的内心是空白而贫瘠的。在第一部中,艾莎最初因为有超能力而失去了很多与家人共处的温暖时光,甚至难以接受自己。但是随着剧情发展,她发现妹妹一直支持着自己,这也触发了她的自我觉醒,意识到“爱是可以破冰的”。在第二部中,艾莎被脑海中的声音折磨,开始想要探寻自己的力量源头,但真正促使姐妹俩和朋友踏上旅途寻找力量源头和真相的原因却是混乱的。并且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发现,与其说是找到力量的源头,更像是在找寻祖辈恩怨的根源,她的力量也和自己的内心无关,而是为了保卫家园所必须拥有的力量。
不过,即使故事讲述的只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冒险故事”,它也面临着严重的叙事逻辑漏洞。在Roy大叔看来,影片中“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极度弱化,人物也没有成长性的时刻”。音乐作为《冰雪奇缘2》的主要元素承担了展现人物内心变化的功能,影片中“Into The Unknown”和“All Is Found”也紧扣了“终会找到未知真相”的主题。但是另一方面,音乐似乎完全承担起了展现剧情冲突的责任,它弥补了逻辑的断裂和叙事的空白,使得所有困难都被轻而易举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看不到人物如何面对未知的恐惧,如何在不断打破自我怀疑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认同并摆脱恐惧,即便最后艾莎和安娜克服困难,守卫了家园,但整个故事依然显得支离破碎。
此外,两姐妹摧毁大坝的情节也让《冰雪奇缘2》落入了“修建大坝”与“环境保护”的争议话题。在电影中,艾莎的祖父、阿伦黛尔的老国王为了削弱北地的力量而修建了大坝,然后他试图袭击北地领袖,从而触动了自然之灵。两姐妹发现,想要破解冰封就要摧毁大坝,但阿伦黛尔王国也会遭遇被淹没的命运。虽然艾莎利用自己的魔法化解了危机,但现实生活中却难有两全其美的做法。
事实上,修建大坝的利弊一直备受争议。此前,界面文化采访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就探讨过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在唐纳德·沃斯特看来,表面上,修建大坝象征着人类的进步并解决了大量工人就业的问题,但人们往往会忽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建立的权利的秩序,以及政府、官僚机构、资本家、大商人之间的无法被挑战的权利网络,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劳工问题,它“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民主与自由的危机”。可惜的是,在《冰雪奇缘2》中,虽然零碎体现了大坝修建背后的权力网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艾莎本身就被验证为第五种自然之灵),但是直接摧毁大坝的情节设置过于简单粗暴,只会给现实中人们对大坝利弊的理解造成困难。
《冰雪奇缘2》中祖辈恩怨的根源也让影片遭到“政治正确”的诟病。微信公众号电影通缉令认为电影的主题“从女性觉醒跳跃到政治隐喻,策略过于安全且保守”。电影中,阿伦黛尔和北地人民的矛盾根源是老国王鲁纳德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成见甚至试图袭击北地首领,从而触犯了自然之灵。但是为了削弱强烈的政治隐喻色彩,影片在前半段插入了雪宝卖萌等欢乐场景,“用以削弱本片严肃的主题,向低龄观众展现出友好的姿态。”但是,“首尾难顾”的《冰雪奇缘2》,依然在市场野心的驱使下,“表现出一种别扭的窘态。”
文章指出,第一部《冰雪奇缘》中艾莎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打破男权社会对女性束缚的深层隐喻,“父母遭遇海难,影射着家长式的父权制度的消失。”但是在第二部的故事中,她们的母亲来自北地,父亲来自阿伦黛尔,母亲在年少时救了父亲,两姐妹甚至在最后为年少时的父母建了雕像,即使抛开“政治联姻”色彩,这样的结局也弱化了影片的可扩展空间。不管两姐妹不顾警告(but not too far or you'll be drown)在深入未知时获得了什么,都该不止于“爱战胜一切”这样简单吧。
11月17日,“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hina’s Child Safety Emergency Response,简称CCSER)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人贩子“梅姨”的彩色画像,称“梅姨至今仍未落网,可能还有更多的小孩子遇害”。该画像一经发出就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传播。网友在积极转发的同时,也纷纷表示要“记住她的脸”,希望将罪犯绳之以法并找寻被拐儿童的线索。但是在11月18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官方微博称,CCSER并非公安部官方权威平台,画像也并非官方公布信息,“梅姨是否存在、长相如何,暂无其他证据印证”,“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事件的反转,似乎让人们找到“梅姨”的愿望又落了空,不过“梅姨”与她所涉及的长达数十年的儿童拐卖事件,仍旧随着这次的画像风波再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梅姨”是广东增城被拐9名儿童案件的嫌疑人。这幅流传于网络的画像是由山东省公安厅首席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绘制的。2005年1月4日,在广东增城,申军良1岁的儿子申聪被两名陌生男子强行带走,至今仍未找到。2016年3月,嫌疑犯周容平、张维平、杨朝平、刘正洪、陈寿碧先后落网。根据张维平的供述,他通过中间人“梅姨”以1.3万元将申军良之子卖给了广东河源市紫金县一对夫妇。在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之间,他用这种办法先后拐卖过9名儿童,至今警方只找到其中两名。2017年6月,广州市公安局增城区分局公开了“梅姨”的“第一张画像”(但并非是由林宇辉绘制的),称其“绰号‘梅姨’,真实姓名不详,现年约65岁,身高1.5米,讲粤语,会讲客家话,曾长期在增城、韶关新丰地区活动(不排除其就是该地方人),该嫌疑人可能涉及多起儿童拐卖案件”。
林宇辉绘制的“梅姨”的画像其实分为素描和彩色两个版本,林宇辉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称,彩色画像是他通过电脑处理而成的,曾给过被拐的儿童家属,CCSER平台在发布微博时采用的就是这张彩色画像。不过CCSER并非官方权威平台,虽然CCSER的微博简介上标注了“该平台为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儿童安全科技基金儿童失踪预警平台项目”,但是中社基金会在事件发生后声明称与CCSER已无任何关系。此外,扫描这次发布的“梅姨”消息附上的二维码进入的是CCSER平台的微信官方公众号,因此CCSER平台在此次“梅姨”画像风波中也面临借势营销的质疑。
CCSER平台负责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彩色图片由“好心人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发布”,只是该条微信记录较早,目前无法证实。针对营销的质疑,负责人表示发布照片的行为绝非为营销吸粉,是希望能广泛征集“梅姨”线索,早日找到被拐的孩子。“原本画像上也没有联系信息”,“加个二维码是为方便大家有线索能及时联系平台,通过平台也可以将信息反馈给被拐儿童家属以及警方。”同时负责人也承认CCSER为民间互助平台,并且在2017年就已经与中社基金会终止关系,只是认证工作的修改一直没有完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现在该平台的官方微博认证已经修改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的预防儿童失踪的社会应急响应平台”。
如果将画像乌龙事件放置一边,未落网的“梅姨”依旧是拐卖儿童问题的象征。自“梅姨”画像流传以来,在广东佛山、清远、兰溪都传出过找到“梅姨”的消息,可惜均被证伪。漫长而艰巨的寻找过程不仅让“梅姨”变得愈发神秘、邪恶,也加深了公众对儿童被拐的恐惧、担忧与辛酸。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儿童被拐”的消息总是很容易就被推到舆论中心。诸如被证伪的“中国一年失踪20万孩子,找回的概率只占0.1%”之类的论调仍会时不时卷土重来。新京报评论指出“不管是试图用数据背书、实则不堪一击的谣言,还是这样一位只活在嫌疑人口供和画像中、一直让民众‘牵肠挂肚’,多次登上微博热搜,甚至‘攻陷’朋友圈的‘梅姨’,折射出的还是民众对儿童被拐案件的敏感”。
显然“梅姨”已经变成了一个拐卖儿童的符号,不仅代表着被拐家庭的创痛,也牵动无数家长对孩子安全问题的担忧。极昼工作室在《画“梅姨”的人与他见证的70个破碎的家庭》中提到,除了“梅姨”画像以外,林宇辉画的主要还是被拐儿童。根据林宇辉的口述,自己在曾在2016年参加央视《挑战不可能》,他通过节目组提供的一张用马赛克模糊掉的五岁小孩照片画出了他长大后的模样。从那以后,就陆续有失去孩子的父母找到他画像,从2017年下半年至今,他已经画了接近70个孩子。这些丢了孩子的父母都处在无尽的自责之中,并把林宇辉当成救命稻草。大部分家长为了寻找孩子放弃了原先的工作,耗费了大量的资金陷入贫困,有的家人因为无法承担孩子被拐的悲痛而自杀。让林宇辉印象深刻的一个被拐儿童的母亲曾在他家住了七天,并把“家里的卫生间地板、垃圾筐,还有厨房全都刷得干干净净”。他说,“我看了很难受,如果她的孩子没有被拐,她需要到别人家里这样卑微吗?”
值得追问的是,这数十年里,我们在儿童打拐上取得进展了吗?此前,三联生活周刊就曾撰文指出,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进步,今年各个省份都传来了被拐和走失者寻亲成功的消息。例如“跨年龄识别人脸技术”就可以凭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匹配出失踪儿童成年后的样子,今年年初四川警方利用此技术相继对比出3名被拐儿童,“今年6月,深圳市警方也通过这个技术找到了被拐19年的孩子。”
个案的成功能够促使AI人脸识别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变以实地探寻及画像识别为主的传统打拐方法吗?现实往往没有设想的那样乐观,一方面,很多家长保存孩子的照片较少,他们害怕把原片交给警察后失去纪念孩子的凭证,因此选取翻拍照片,但事实上这也会损失信息量,干扰查证。另一方面,AI人脸识别也会遭遇伦理道德困境。腾讯安全管理部安全专家汤海鹏说:“复杂的不是技术,是难以落到实处,又更加触及根本的伦理道德难题,这也让看起来很实用的新技术推进起来有些艰难。”“用AI进行跨年龄的人脸识别会牵扯到其他社会领域的数据使用,比如寻找年龄在18岁以下的儿童需要用到教育部门的数据,而使用这些数据的可能是一家商业机构,这些协调与管理工作是整个监管层面的空白地带。”不过打通全国救助站或许能让AI识别人脸更加常规化,文章指出,2017年3月,百度与专业寻亲机构“宝贝回家”开展了合作,将此技术应用于寻找走失的儿童中。
随着AI技术的提高,寻亲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但即使找回了走失的儿童,也无法弥补失散过程给家庭造成的崩裂以及难以弥补的亲情断层。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在儿童走失之前,如何让他们度过危险的童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