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强迫女孩现场认亲,犯了几重错

爱、恨本就是我们情绪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你不可能只要其中一面,而排斥另外一面,只有当你真心看到恨,并接纳了恨背后的力量和期待,才有可能让爱更有力量,更真实。

 |  潘幸知

8月一期中国梦想秀的节目中,周立波“强迫”一个女孩与亲生父母相认。亲生父母在20多年前将其抛弃。女孩与养父母关系很好。当女孩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时,周以“心灵导师”之名,指责女孩狭隘、不宽容,强调女孩只有理解父母的难言之隐,接受父母才能得到最终的幸福。这件事引起了很大争议。于是我们邀请了幸知在线情感咨询师来做详细解读,希望对各位都有启发。

健康的自我边界,源自清晰的感受自我表达自我

幸知在线情感咨询师张立云:对于这个妹妹来讲,她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养父母家。她二十几年的生活,尤其是童年期,也就是0-6岁之间,主要都是在养父母家里生活,养父母对她来说是一个真正的原生家庭。从整个视频的状况来看,有一个关于之前的猜想:感觉妹妹在整个原生家庭里边,她的童年的成长环境可能还是不错的。我们说一个人童年的时候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父母送给她的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基本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她在成年之后跟周围世界和周围人际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妹妹在舞台上的表现,相比姐姐来说,她是相对淡定的,一个月之前才刚刚知道这样一个重大的消息,在整个舞台上,面对这样的一个环境,面对主持人的犀利,面对难过的姐姐和亲生父母一家人,她没有太多的失态,同时她也很有节制地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包括我们能够看到她有愤怒在里边:养大于生。也明确的说到:“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亲生父母二十几年,这么近居然都没有来看过我啊!”

她非常明确的看到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并且很清晰的表达出来,同时,她也能够很明确的表达出这个事情对自己来说需要一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个妹妹的自我的强度还是蛮高的,衡量自我强度高低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一个人能不能够清晰的感受自己、清晰的表达内在的情感,能够在有不同声音的状况下,也能够坚持自我的一个态度。

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妹妹会有一个很清晰的人际界限,在节目的过程中,很明确的表达出她跟姐姐的相处是非常好的,因为她知道当年送走她跟姐姐是没有关系的。对她跟姐姐之间的这份自然的关系,在她心里边是很宝贵的一份情谊。而她对于“亲生父母想跟她去相认”这样的一个想法,目前是不能够接受的。

在公众舞台,如何处理当事人的情绪关系

与亲生父母分开那么多年,突然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非常重大的一个事件,说它是一个应激事件都不为过,在这样的一个事件面前我们有更多的犹豫,有很强烈的情感反应,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这是我们人性中很正常的反应。相比而言,我们在这个节目中看到,主持人,看到姐姐和亲生父母显然操之过急了,在一个公开场合,背着当事人把这样的一个有很大冲击的突发的事件放在一个公众的视野底下,去谈论它而且不断有些引导性的评论的语言,我相信妹妹当时在台上承受了相当大的一个压力。

在心理治疗中,我们在准备去揭开一个伤疤之前,需要看当事人是不是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她本人是不是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来面对这个伤疤,如果我们去揭开这个伤疤,我们是不是做好相应的准备来面对当事人揭开之后的一些重大的情感反应,我们是不是做好了一个帮助的准备?从整个过程来看,显然这一部分的考虑是欠缺的,那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妹妹而言,会不会是构成一个新的创伤呢?一个匆匆忙忙的解释,在没有共情状态下的一个评价,甚至会感觉到有一些道德绑架的意味在里面,那这个妹妹她会怎么样应对呢?从妹妹在节目中那些表现,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到妹妹态度会有一些变化。在刚开始的时候,她是比较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随着节目的这样的一个越来越激烈的展开,到了节目的后半段,她几乎是被迫的接受了她的姐姐和亲生父母的这样一个要求去拍那张合照。然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在这个拍摄过程中,她的表情和肢体上的一个表现,都是那种僵硬的无奈的,就像是被绑架的一种感觉。

后来妹妹态度发生转变,说不就是拍张照吗?不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吗?言外之意说不过就是一个合照,那我们去理解这些话的时候,我个人会感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今天把它当成一个拍照,我隔绝了我对这件事情所有其他的一些情感的反应。那从心理咨询的一个角度去看的时候,我们很明显的看到这实际上是在自己很强烈的情感上又重新加了一层防御,以防止自己的情感上的失控,防止自己当众的失态。我们说本身这个事件出来之后,是需要当事人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去消化,然后也需要周围的环境给她一个空间,让她去慢慢尝试着去面对这样一个重大事件,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公众的舞台上,面对这么多的一个压力和逼迫,她不得不加重防御,根本顾不上去抚慰自己的一个伤口,只是忙着去应对。这些实际上会导致妹妹在事后引发更大的一个愤怒,反而会给她处理与亲生父母一家人的关系带来更多的困难。

与父母完成和解,分四步走

幸知在线高级情感咨询师钟洁:关于她之后怎么应对自己的这个创伤?这里想跟大家谈下,要分这么几步:宣泄期—成长期—理解期—处理期,首先她可以尽情地宣泄和表达对亲生父母的一种怨恨和愤怒,还有委屈感,能够宣泄和表达以后,她才有可能还要去获得一些心理上的成长,也就是接受某时某刻人生的无奈和安排,因为这是每个人的人生里都会有的功课。那么当自己的情绪处理差不多的时候,她才有可能会去想亲生父母的不易,也就是周立波一直在告诉她的每个家庭都会有难言之隐。那么当她随着是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人生的沉淀以及自己内心的修炼和自我成长,随着这样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呢,她能够去真正放下自己的情绪,去换位思考,知道亲生父母的不易,也知道亲生父母对她仍然还是有爱的,那么到了那一步呢?她可能能做周立波要求的那种所谓的宽容、大爱和感恩。但是她什么时候能够并且甘愿走到这一步由她自己来决定,别人的不能强求。当然如果她做到了那个境界,她一定会快乐很多,她也是一个成长的获益者。但如果其他人拔苗助长,得到的只能是伤疤加深一层,防御更厚一层。这既是今天的妹妹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和解的必须走过的路,也是我们其他人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可能会面临、需要处理的阶段。

有多少“周立波”,抡起道德大棒要求你放下自我,你坚持住了吗?

幸知在线高级情感咨询师钟洁:在现场周立波跨越了这么多的心理过程要求她甚至是指责她。当场就要达到这种宽恕父母、原谅父母,甚至用所谓的“孝”来给她施加压力,甚至是道德绑架。这样做是非常不尊重她的内心感受的,非常不尊重她真实的一种情绪,也是不太尊重人性的。妹妹的更可贵之处是她的独立,她不随波逐流,不会因为受到压力就放弃自我!面对舞台上周立波权威的角色,她呈现一个真实的状态是比较难得的。希望她之后能够慢慢的应对和处理自己内心的这个情结,能够让自己放下一些情绪能够获得一些成长,同时也就更能够快乐。

对于周立波,网上的负面评论较多。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看到,他根本没有关注到当事人妹妹内心的感受。当妹妹不停的真实表达自己情绪和看法的时候,他非常不认同,仍然要用自己的观点强行来说服妹妹现场就要怎么怎么做,但是恰恰情绪是最真实的,这是别人都强求不来的,尊重人性其实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在这一点周立波老师需要补一补课。

因为在这种强调人性的节目中,如果主持人根本不关心对方的心理状态,甚至是一些重大创伤都完全忽视的话,那么我们何谈尊重人性?但从节目播出后许多用户激烈的反应来看,我们也能看到公众的愤怒在这件事情上被激发了出来。因为我们社会上经常会出现类似于道德绑架或者用孝道来绑架人的例子。

试问我们身边有多少“周立波”打着“你要孝顺”的旗帜,来试图说服你放下自我,放下自己的感受,来顺从父母的意愿,听从父母的安排?他们的出发点未必是不好的,但是正像今天的周立波,缺乏了对当事人的尊重和关注,也忘了每个人的路只能自己来走,别人是无法替代甚至强迫的。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什么样的榜样

节目现场周立波对妹妹提到,你想让你自己的儿子看见妈妈是多么的冷漠和坚定,你看说不认就不认对吧?你想让儿子看到妈妈的大爱,妈妈的宽容,还是妈妈的纠结和狭隘?

我们延伸下来看,你作为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什么样的形象?人性是多面的,你是只愿意把自己好的一面呈献给孩子,还是愿意把自己真实的多面性展现给孩子?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我们对真实的自我有多大程度是接纳的?当我们能够坦然接纳真实的自己的时候,还会不敢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孩子吗?假如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展示的只是好的一面,那么坏的一面势必要被压抑起来,那么孩子自己坏的一面自己还能坦然展示在你面前吗?孩子还会敢于去看到、去接纳、去爱自己坏的一面吗?

看到恨,也就看到了爱,压抑了恨,也就难以看到真实的爱

周立波在节目现场抛出一句话非常有代表性:潇洒一点,不要太过纠结,因为当你纠结的时候,没人会理会,就你一个人痛,所以只有爱能够感染别人,恨于世无关的,所以把你的爱给你陌生的生父生母。

这是我们经常在各种心灵鸡汤,段子里看到类似的话,许多人一生都在努力想要把自己的爱给予别人,将恨压制到心底,不让别人看到,这个恨有对父母的,有对兄弟姐妹的,或者爱人朋友的等等,但是恨就像弹簧,当你越压制,反弹的力度就会越强,甚至强到把自己吓一跳,每当恨意出来,我们便会恐惧的闭上眼,我怎么可以恨自己的父母,孩子……,且不知爱、恨本就是我们情绪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你不可能只要其中一面,而排斥另外一面,只有当你真心看到恨,并接纳了恨背后的力量和期待,才有可能让爱更有力量,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