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能融合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不仅能作为农业实现高质量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重要平台,也会是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2019年11月8日,南京郊外水稻田丰收航拍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乡村振兴战略刚刚起步,诸如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人才匮乏、绿色发展任务艰巨等等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近日,界面新闻在第三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举行之前,在举办地南京进行了实地调研。记者发现,能够融合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都市农业,可以作为农业实现高质量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重要平台,聚合都市的科研力量与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而反哺乡村。
所谓都市农业是指存在于城市内部或靠近城市地区,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农业种植。
目前,南京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5%,乡村人口196万人,一产从业人员21万人,耕地面积353万亩,自然村落7851个,主要分布在江北新区(国家级新区)以及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和高淳等六个行政区。
相较于偏远地区的乡村,都市农业更容易吸引市场资本,还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南京六合区的江苏艾津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艾津集团投资100%控股子公司,除了自产的欧标大米外,还拥有江苏最大的一线植保服务团队,能提供水稻全产业链技术服务。
“通过我们的统防统治,每年可以让一亩地节本增收在150块钱以上,”艾津农业副总经理王光告诉界面新闻,“从田间的病虫害诊断、配方的设计,以及药剂的提供、喷洒,还有后面的防效鉴定等等,都是由我们团队完成。在这个过程,我们不光给农民提供了一个产量上的保证(稳产),也能增加产量,另外,还节约了他们的成本,也响应了国家的‘减肥减药’”的双减目标。”
2018年,艾津已对外实现稻麦服务面积15万亩。
原本从事监控与网络行业的薛能刚投资创办的南京天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外提供的则是稻麦生产的全产业链融合服务。他们针对粮食生产的“不好种、不好管、不好卖”的问题,统一提供种、肥、药,统一运输、烘干、仓储,统一订单销售,进而自主研发了粮食生产智能管理系统+绿色生产模型,用物联网衔接生产、管理、服务。
薛能刚向记者演示了其公司研发的“全产业链融合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汇集了省级耕地面积的统计图,传感器实时数据、视频监测画面以及户外气象站数据。“目前,我们带动了周边100多个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承包了近2万户农民近10万亩土地订单生产。” 在未来的五年规划中,天纬公司已经将安徽、东北作为服务的目标区域。
在浦口区,南京雨发生态园建成了2公顷的智能玻璃温室。温室内采用悬挂式、栽培槽、岩棉基质的无土栽培,此项技术可以避免土壤中重金属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侵染。设备的启动及关闭、作物的水肥供给,全部都是自动化控制,封闭的小环境及精准的供给则避免了外界环境及土壤中其他不明因素的干扰。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果蔬增产了5-10倍,节水50%-70%。
与此同时,对农业的支撑平台也在不断强化。目前,南京市已建设了100多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由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牵头,会同南京市科技局、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共同组建的南京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现有成员92家,其中,高校科研院所10家。联盟每年定期向农业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征集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信息,截至目前,联盟网络平台共发布科技成果供需信息811项,有效对接200多项。
南京市还拥有多个高等级农业园区。其中最突出的是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这是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批复建设的四家农业产业科创中心之首家,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曾两次到园区考察,明确提出要建成世界知名的“农业硅谷”。截至2019年三季度,已成功签约项目108个,完成企业注册63家。此外,南京市还以南京国家农创园、白马现代农业高新园等4个国家级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全市41个市级以上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农业园区规划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50%。
界面新闻从南京市有关部门获知,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70.2%。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区别于过去那种因为出身而被天然标注的传统农民,他们往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是从业者主动的职业选择。
但是,受过良好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年轻人会更加青睐城市生活,都市农业则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契合点,不用远离城市生活的同时还能发挥所长。
据南京市有关部门透露,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已经超过59%。
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的雨发生态园技术员张孝文,朋友圈里的都市青年,管理两个面积合计近9000平方米智能玻璃大棚的灌溉、施肥、植保等技术工作,指导八位雇佣的传统农民绕蔓、打老叶、采收和维护卫生。
已有44名新农人的艾津农业,有18位一线研究生农技人员。他们已经对外培训了8000位农民。
对口帮扶了陕西商洛山阳县发南京东晨鸽业有限公司也有这样一支专业的新农人队伍。它的核心团队均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两位是博士。
在界面新闻的走访中,跨行业从事农业的新农民不在少数。在六合区经营驿马家庭农场的高澜瑄,2013年从南京的事业单位辞职;南京简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张思洋原来也在外工作,近年才返乡创业、经营水产养殖。目前,高澜瑄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等专业院校建立的农民培训学校已在筹建。
不再愿意从事传统农业的传统农民,已就近转移就业。南京的103.3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过96万人,转移率超过93%。其中,家庭服务业等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就业的重要渠道,南京市创新开展“宁姐月嫂”等培训行动,2019年培训妇女1000多人,签约上岗率达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