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中国经济走向创新驱动,金融模式没有跟上转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要通过改革让传统金融体系转型,让银行适应新的经济活动需求。

 |  李章洪LZH
2019年11月1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搜狐财经峰会发表演讲。图片来源:主办方

2019年11月1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搜狐财经峰会发表演讲。图片来源:主办方

记者 | 李章洪

“经济要转型,金融模式还没有完全转过来,这是今天我们必须面临的金融创新的挑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说。

11月13日,搜狐在北京举办2019年搜狐财经峰会,聚焦“商业向上的力量”。黄益平作为嘉宾在会上发表了“金融创新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演讲,从金融创新角度,阐述金融创新与可持续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黄益平指出,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相对较多,二是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非常高。

“客观来说,这样一个体系在过去三四十年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应该说是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黄益平说。但他同时指出,当前“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黄益平表示,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未来将由过去的要素投入型,走向创新驱动型,创新驱动的主力是民营企业。创新的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概率高,与传统金融融资周期短、低风险高回报的要求不相匹配。

黄益平提到,影子银行的壮大有实际经济需求的逻辑,满足了很多正规部门不能满足的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我们在监管的时候需要把这两个方面同时考虑,就是既有创造风险的问题,也有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综合起来怎样让它平稳过渡,但能够保持对经济的支持。”他说。

黄益平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间接融资尤其银行和保险仍会是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创新的重要的主力军,因此要通过改革让传统金融体系转型,让银行适应新的经济活动需求。

黄益平说,中国在互联网金融和数字金融领域有很多创新,可以有效推广到传统金融领域,改变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下附黄益平演讲实录:

首先还是要代表国发院感谢搜狐财经给了我们这次机会,共同合作举办今年的财经峰会。刚才朱部长讲了国际经济形势,海闻老师讲了中国国内的经济机会,我和大家讲一个相对小一点的题目,但是和刚才二位讲的有关系,就是金融创新怎么支持经济持续增长。今天我分享的一部分内容来自中国金融40人论坛最近发布的报告,我是负责协调,但并不是我一个人做的,北大的林毅夫教授、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人民银行郭凯副司长、东方银行前行长杨凯生都一起参与了这个题目,下面就简单分享一下。

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改革刚刚开始是在1978年,当时中国的金融体系只有一家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后来的四十年当中我们已经发展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金融体系,但如果把这个金融体系放在国际版图上,可以看到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就是纵向的金融抑制指数,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程度,第二就是横向银行在金融体系的比重,所以把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国际上做一个对比,可以看到这样两个明显的特征: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还是相对比较多,银行在金融体系当中的重要性非常高。

客观来说,这样一个体系在过去三四十年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应该说是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最近我们都在抱怨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还有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尤其是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抱怨确实比较多。从宏观层面来看,总的要素利用效率在经济当中往下走的趋势确实比较明显,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经济的效率确实是在下降。

具体来看,实体经济当中一些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首先是对投资渠道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经济当中的渠道其实不是特别多,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即便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知道政府如果需要融资应该更多地靠正规的资本市场,但过去这些年当中主要是地方融资平台五花八门的各种手段都在用,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确实在实体经济当中的服务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未来我们可能还会面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转型,这里列出了三个方面的挑战,不仅仅是现在,未来几十年可能还会变得更加突出。第一是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现在人均GDP1万美元,过去做得好的很多业务现在很难持续,只能是不断地往上走。第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原来我们的抚养比不断下降,所以有人口红利,现在是老龄人口每年增加1200万,未来对我们的经济模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三是刚才朱部长讲到的贸易冲突,其实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浪潮,可能会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我们再像过去四十年那样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实施中国经济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综合来说,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过去的增长模式是要素投入型的,未来将会走向创新驱动型的。创新驱动的主力是什么?就是民营企业,国内知识产权都是谁贡献的?70%是民营企业,5%是国有企业,25%是外资企业,这样的话为什么今天大家会觉得金融体系会有问题?过去的四十年间金融体系有效地支持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今天忽然出现了问题,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银行部门在提供融资支持的时候是看历史数据、看抵押资产、看政府担保,当我们以民营企业作为支持创新、支持未来增长主力军的时候,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三无企业”,所以银行想支持他们有的时候也有点束手无策,就是你不知道怎么对这一类新的企业做风控。

创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往往是周期比较长,不确定性比较大,失败的概率比较高。现在一般的金融包括银行贷款比较突出,往往是融资的周期比较短,但是要求低风险高回报。所以金融活动和经济活动之间怎么匹配,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忽然觉得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了?我个人的解读并不是金融一下子变坏了,而是经济要转型,金融模式还没有完全转过来,这是今天我们必须面临的金融创新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

林毅夫教授有一个理论叫做“最优金融结构”,大概的意思就是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经济的结构都不太一样,所以应该有不同的金融结构匹配。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尤其是他说到在中小企业为主的时候,也许应该有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他们,创新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活动的时候,也许资本市场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形态来支持他们,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好,值得我们参考,但我希望对他的理论做一个修正。原因就在于金融结构不像经济结构那么快地转变,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往往长期都是这样,德国和日本几十年、上百年都是这样。也许我们可以考虑能够改变机构的形态最好,如果改变不了就要把重点放在机构的功能而不是形态。

举个例子来说,银行能不能支持创新?我觉得其实也是可以的,德国和日本就是靠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那样的水平其实也相当不错了。当然,我还是支持要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因为我们资本市场总的融资比重还很低,资本市场本身对支持企业融资的创新活动还是有很多的欠缺,所以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是我们下一步很重要的工作。

但我还是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间接融资尤其银行和保险会是未来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包括支持中国经济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主力军,也就是说他们在总的融资当中的比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会保持很高的水平。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需要考虑怎样改革,并且让传统金融体系转型,银行部门其实是有很多创新,比如供应链金融、投贷联动等等,信贷风控方面也有很多创新,比如信贷工厂模式和大数据方法,这些应该都是尝试全面推开,也就是让银行适应我们新的经济活动的需求。

当然,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需要推进,就是利率市场化,要让银行按照市场来做风险定价。金融创新在过去几年其实已经是风起云涌,影子银行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过去几年当中都做得非常大,规模已经快赶上银行表内业务,但是确实引发了很多问题。最近一段时间也有很多监管政策出台,因为影子银行往往是为了规避监管而采取的一些业务,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要对它做监管全覆盖非常重要。

我想提出的是,影子银行做得这么大,其实是有实际经济需求的逻辑,满足了很多正规部门不能满足的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所以我们在监管的时候需要把这两个方面同时考虑,就是既有创造风险的问题,也有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综合起来怎样让它平稳过渡,但能够保持对经济的支持。如果我们太大力度短期内节奏把握得不太好,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所以我认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果节奏把握得不太好会严重影响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很可能进一步抬高他们的融资成本,所以节奏和政策的把握其实是有很高的技巧要求。

互联网金融和数字金融在中国应该说是做得非常好的,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主要是在普惠,最明显的就是这样几个领域:移动支付是每个人都在用,两大移动支付服务商每家都有将近10亿个用户,而且我们的生活当中已经离不开了,这种普惠性在世界上没有先例。贷款也是一样,民营银行不知道怎么给企业贷款,但互联网银行在这里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他们面对所谓的三无企业同样可以做风控,同样可以发贷款。腾讯的微众银行、蚂蚁的网商银行和新希望、小米的新网银行,现在每一家的员工不超过2000个人,但是每家每年都可以发放1000万笔以上的小微贷款或者个人贷款,这在传统的金融体系当中是很难想像的。

最近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国际清算银行的经济学家一起做了研究,就在评估这些大数据基础上的风控模型和传统银行风控模型相比较哪一个更有效。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我们发现大数据风控模型更有效,原因就在于传统财务模型看的是财务历史数据,而财务历史数据可能是会改变的,大数据机器学习的风控模型看的是行为,行为相对比较稳定。当然,最好的风控办法其实是把传统的和新的结合在一起,这可能才是最好的,所以在这些方面中国其实也有很多新的创新,而且这样的数字金融的方法其实可以有效地推广到传统金融领域。传统银行和传统保险公司都可以用这样的办法来推进,我觉得如果这个做得好的话,我们改变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实是有很大的希望,而且中国可以走在世界前列。

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也很重要,因为可以作为我们下一步金融开放的一个很重要的锚,关键不一定在于人民币能不能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国际货币,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国内的很多金融经济政策的改革和国际市场的接轨。

最后做一个总结,大概分为几点:

第一,现在我们都在抱怨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经济在转型、金融没有转过来,所以金融的创新和改革变成迫在眉睫的事情。

第二,既然我们需要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抢抓市场机遇,做得不好的要退出,实现竞争中性,特别是在完善破产重组等方面真正做到市场除清,这样的话我们的金融资源才能有效地配置。

第三,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非常重要,最近这些年来我们看到很多比较乐观的发展,我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得比以前更乐观了一些。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当中,间接融资仍然可能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的,所以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影子银行和数字金融这样的创新已经做得非常活跃,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好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这样的话也许解决现在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会有很好的创新。

第四,我非常支持任何金融活动都应该放在监管框架下面,但核心是怎样把握在创新和稳定之间的平衡,这是对我们监管部门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谢谢大家!(注:以上为现场速记内容,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