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介入人类社交,这样真的好吗?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感叹知音难求,“高山流水”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社交最高境界。如果我们真的任由人工智能控制我们的社交,那么这种美好的情感会在一组组数据与代码中消失殆尽,本就孤独的人类将会更加孤独。

 |  最极客

作者:东方亦落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向来不缺乏关注度。最近,正在国内各大院线上映的科幻大片《终结者:创世纪》中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应用“创世纪”上线后,被全球很多人下载,“创世纪”可以打理人类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并且与军事高度融合。然而这一切都是人工智能统治世界的阴谋。一旦“创世纪”启动,人类就将走向毁灭。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正试图用人工智能来介入人类的社交关系。最近,一款由艺术家Lauren McCarthy和Kyle McDonald开发的app“pplkpr” 利用和蓝牙相连接的心率监控器来测量佩戴者对某人的反应,可以检测用户对其他人的身体反应模式。它让用户知道面对某人时自身的情绪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检验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否健康。帮助用户优化人际关系,自动发送消息,以及使用数据来决定用户要花时间和哪些人在一起,用算法决定用户是否应该花更多时间与某人相处或是断绝关系。

很多观点都对这类应用持期待与赞赏的态度,认为情感网络会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确,人际关系是很多人头疼的问题,也是加大现代人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此类应用的弊端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由于人类情绪的可变性以及社交的复杂性,人工智能做出的社交判断很容易出现误差。

比如,你和很好的朋友因为一些事在闹矛盾时,使用了这种设备。那么在一段时间内,也许你见到他,情绪上都会出现不良反应。而如果此时你完全依赖于此类设备,那么它将会自动把这个朋友清出你的社交圈。这就是不准确的判断,程序是不会和你讲道理的,它不会知道你们之间美好的记忆与复杂的情感。人工智能没有人性,它只会将人类的情绪量化,通过一些数据得出结论。而社交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人性,人工智能则与之相悖。

第二,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用户隐私被泄露已是司空见惯。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婚外情网站“阿什莉•麦迪逊”在18日被不明身份的黑客攻击。这家网站拥有3700万注册会员,被称为“婚外情界的谷歌”。被黑客攻击之后,这些会员的资料全部被公布到互联网上。据这些资料显示,会员中包括英国公务员、美国银行家和军人以及联合国维和人员等。其中一些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遭泄露后感到“心碎”。

就社交来说,人类的情绪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如果人工智能提取了人类的真实情绪并制成数据并不慎泄露,会使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比如在很多商业聚会场合,人们心里会对对方怀有不良情绪,如果这种情绪被完全暴露并被对方知道,那么商业合作的关系很可能会就此结束,影响工作。如果延伸到生活中,那么整个社交圈可能会就此崩溃。那么我们就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人类将会变得极其没有安全感。假如这些数据被别有用心的人得到,那么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第三,依赖人工智能会破坏人类社会的社交体系。

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社交软件时,如果被某人从朋友圈拉黑,心里多少会感到不痛快。而从我们自身来说,就算和某人一时关系紧张,想要拉黑对方,也会思考再三,“多个朋友好过多个敌人”是人类社交体系的通行准则。人是群居动物,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交是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首要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加细致。如果人们都把自己的人际关系交给人工智能处理,那将是极其糟糕的。人类情感会被量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判断方式而变得越来越冷,更遑论温情与照拂。试想,每个人在见面时,手里拿着设备,先对对方做出一系列数据检测,完全凭一台机器决定要不要与对方交往,而忽略一切感性因素,这种情景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悲哀的。生活将变得缺乏情感,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冷漠,而千百年来人类形成的固有社交体系将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第四,依赖人工智能会降低人类情商。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高情商者是能清醒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情绪变化的人。人类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它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善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身体需要锻炼才健康,大脑需要思考才聪明,而情商也是在积极应对各种社交境况中逐渐提高,依赖于人工智能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类情商逐渐退化,到最后人类会失去社交的能力。如果没有人工智能,我们就无法生活,那将是很可怕的情境。如果真有这么一天,谁又能说这不是人工智能在控制人类呢?

人类追求高科技没有错,但是要有度。其实,科幻电影中看似不现实的情节并非完全没有依据。《终结者:创世纪》在美国上映后,引发了科学界的强烈震动。据《华尔街日报》报道,7月28日,在阿根廷举办的人工智能联合大会上,包括史蒂芬•霍金、埃隆•马斯克、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等在内的科技界、企业界大佬联名向世人发布警告信。信中写道:“作为系列电影的第五部,新一集《终结者》提醒我们必须再度审视人工智能。银幕上,《终结者》系列开启了黑色科幻电影的序幕,而在现实中,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慌正在加剧蔓延。我们相信,贯穿30年的影片画面或许在几年内就会变成现实,而不是几十年!”

从宏观上来说,我们不能让人工智能毁灭整个人类,不管科技界的预言会不会发生,我们都应该防患于未然。从微观上来说,我们不能任由人工智能完全介入人类的社交,控制我们的生活。否则即使我们的肉体没有被毁灭,我们的思维能力也将逐渐退化,在精神上受制于人工智能。

《诗经•小雅•伐木》篇中写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感叹知音难求,“高山流水”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社交最高境界。如果我们真的任由人工智能控制我们的社交,那么这种美好的情感会在一组组数据与代码中消失殆尽,本就孤独的人类将会更加孤独。未来,我们也只能仰望这些传说,而永远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