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获奖歌剧《天使之骨》上演,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人口贩卖故事

在这部当代歌剧里,观众看到了一个关于人口贩卖的现代寓言,也可以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音乐流派在一部歌剧当中融为一体。

 |  潘文捷
《天使之骨》剧照

《天使之骨》剧照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许多人都觉得艺术就是艺术,不要谈社会问题,好像这两者不可以嫁接……”但旅美华人作曲家杜韵不这么认为,她迄今为止创作的歌剧都与社会议题密切相关。2010年,杜韵读到了一本讲述美国人口贩卖问题的书,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过去,她以为人口贩卖距离自己很遥远,没有想到,在新泽西州、在皇后区,这样的人间惨剧就离她不远处上演。于是,她与加拿大剧作家罗伊斯·瓦佛瑞克合作,创作出了以“人口贩卖”为主题的歌剧《天使之骨》,2017年这部作品获得了第101届普利策音乐奖。

1977年出生的杜韵自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到美国攻读作曲专业,先后获得欧柏林音乐学院作曲学士、哈佛大家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在创作工作之余,她还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蒂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授,并被上海音乐学院聘为特邀教授。她擅长把多个艺术领域融合为一体,音乐语言也兼收并蓄。这部《天使之骨》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使用多种音乐素材,来表现人口贩卖的主题。

本月18、19日,在第22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天使之骨》于保利剧院上演。在这部当代歌剧里,观众看到了一个关于人口贩卖的现代寓言,也可以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音乐流派在一部歌剧当中融为一体。在演出之前的发布会和音乐会导赏上,杜韵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杜韵

以歌剧的形式探讨人口贩卖的问题

《天使之骨》的故事主角是一对居住在美国郊区的普通夫妻,在他们正面临感情干涸之时,两个天使坠落到了他们院中。想要讨得妻子欢心的X.E.先生把天使捆绑起来,囚禁在浴缸里。在妻子的要求下,丈夫砍下了天使的翅膀,由此,X.E.夫人露出了“六个月来第一个微笑”。此后,天使彻底沦为了赚钱的工具,女天使遭到强暴,男天使受到殴打,X.E.夫人还引诱了男天使,并怀上了男天使的孩子——她试图通过这样的利用让自己获得应得的人生。看到本来是福报的天使降临沦为惨剧,在自责当中,X.E.先生放走了天使,并在浴缸旁自尽。在歌剧的最后,唯一的幸存者X.E.夫人对着前来报道的媒体哭诉,是丈夫谋划了一切,自己从来没有想要成为传奇,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天使之骨》以歌剧的形式探索了人口贩卖的问题。乐评人栾复祥在2019年第10期三联《爱乐》杂志中撰文《风格跳切,切得准社会异象吗?》,他指出,杜韵迄今为止创作的三部歌剧的主题都直指当代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中突出的问题,其中包括移民群体的文化冲突问题、女性权益问题,以及《天使之骨》涉及的人口贩卖问题。栾复祥看到,关注社会议题其实也是美国当代音乐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美国当代音乐的题材频繁聚焦在当今热点问题之上,比如近年来梁雷、Hilda Parades等人创作的《四首科里多》(Cuatro Corridos),聚焦于美墨边境线上的色情交易;John Luther Adams获得2014年普利策音乐奖的《成为海洋》(Become the Ocean),其灵感来源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融化。在本剧当中,经济拮据、婚姻不和的X.E.夫妇的设定符合次贷危机之后焦虑的工薪阶层,剧作家借助沉重的经济负担,把夫妇二者的心态和贪欲进行了合理化。

2017年杜韵以歌剧《天使之骨》获得第101届普利策音乐奖

在《天使之骨》的发布会上,杜韵说,在创作这部歌剧的过程中,她了解到了世界各地很多类似的事件,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表现形式。也正因如此,在世界各地上演时,当地的观众都能在这部歌剧中寻找到共鸣,甚至能突然意识到这样的事距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但是,她并不想通过歌剧进行道德说教,也不想要成为受害者的代言人。杜韵认为,社会问题往往不单单是“对与错”和“善与恶”这么简单,“我们想呈现这样一部复杂的作品,这也是一个世界性话题。”这部歌剧试图传递的信息更多是试图去理解人们的心理,杜韵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她可以同时做到激情和客观。

“万花筒”式的音乐体验

对观众来说,《天使之骨》视听效果可以说令人眼花缭乱,这部作品融入了室内管弦乐、电子乐、中世纪复调、格列高利圣咏、独立摇滚、卡巴莱歌舞、视频艺术等元素。剧中不仅有花腔女中音、男中音、男高音等美声唱法声部,还在塑造“女天使”这一角色时使用了朋克歌手这一歌剧中很少出现的声部。杜韵说:“作曲家不会为了新锐而新锐,使用朋克歌手来塑造女天使这一角色也是出于角色需要。”她指出,女天使是一个受到强暴的角色,“对任何遭受强暴的女孩而言,都绝不可能通过演唱咏叹调来表达自己的悲愤。我当时想的,并不是‘我要用朋克来表达’,而是故事本身的发展需要如此的音乐来表达。”她在发布会上强调,“故事决定了我的音乐语言。”不论是圣咏音乐还是摇滚,都是为了契合人物和故事情节,所谓的“风格”,在杜韵看来是不必要的限制。

本剧音乐总监朱利安·华卓拿表示,不同的风格在《天使之骨》中融会贯通,让他有“万花筒”的感觉,但他认为这些音乐语言的使用不是在哗众取宠,而是真挚的。“杜韵的做法让我想到了蒙台威尔第和巴赫,他们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也运用了各自时代存在的几乎所有风格。”

《天使之骨》舞台照

观众还会发现,虽然杜韵是中国人,在上海长大并接受教育,可是在《天使之骨》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中国元素。在发布会上,杜韵指出了自己的作品和中国元素之间的关联。她看到,过去,中国的作品会需要依靠戏曲、民族乐器等中国元素来引起注意,但是到了现在,随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中国作曲家和世界同行进行对话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境”。普利策音乐奖首位华人获奖作曲家周龙的《白蛇传》还使用了中国诗歌和京剧念白,但到了《天使之骨》,作曲家已经没有在其中刻意加入中国元素了。即便如此,作曲家本人的文化基因也是无法抹去的。在歌剧演出之前的导赏环节,杜韵认为,《天使之骨》这部歌剧当中使用的合唱队犹如希腊戏剧里的合唱队,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见证者,有的时候还成为了歌剧当中的角色,这种做法在西方歌剧中是没有的,她的灵感来源于中国戏曲当中的帮腔。因此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中国戏曲当中的语言,但是却有它的“DNA”。另一个体现出作曲家中国文化基因的,是男天使受难时长达4分钟的双簧管独奏。在写这一段时,杜韵说,“我是照着唢呐的感觉写的。”

《天使之骨》这一新锐作品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上演,得益于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邀请。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都致力于把诸多风格的歌剧作品搬上舞台,让北京观众领略到歌剧艺术的前沿风尚,也感受到新歌剧艺术的千姿百态。北京国际音乐节艺委会主席余隆说:“北京是一座拥有现代眼光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应该具有国际视角,把国际舞台上最新的、优秀的歌剧呈现在观众面前,才能让我们了解到歌剧艺术在当今世界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