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被卖,麦德龙凭什么比家乐福值钱

支撑起麦德龙中国估值的,是地产和会员。

 |  青眼

文|青眼  榴莲

1996年,上海普陀中环路开出了一家名叫“麦德龙”的大卖场。到今天,这家主打现购自运批发的企业,已经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出97家商场。麦德龙的销售额从1999年的2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13亿元。

要知道,与麦德龙同期进入中国的沃尔玛、家乐福甚至没有进入到《1999年中国连锁百强》的榜单中。而麦德龙在1999年名列榜单第6位,这也是麦德龙在中国的高光时刻。在随后的零售黄金十年中,一批快速崛起的本土零售企业,掩过了这家德国企业的光芒。

在外资零售三巨头中,麦德龙的门店数是最少的。2018年,沃尔玛和家乐福分别拥有441家和302家门店,销售额分别达到了805亿元和475亿元。与之相比,麦德龙在过去二十多年当中的步伐走的有些缓慢。最终,去年连锁百强排位31的麦德龙中国,被排位11的物美收入囊中。

10月11日晚,麦德龙与物美集团、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集团将收购麦德龙中国的80%股份。麦德龙中国将继续保持独立经营,新的合资公司将保留管理团队和员工团队。

算上刚刚卖身给苏宁的家乐福,外资零售三巨头仅剩下了沃尔玛。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中麦德龙中国的估值为1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9亿元),而门店数、销售额远超麦德龙的家乐福中国,最终估值仅60亿人民币。

支撑起麦德龙中国估值的,是地产和会员。

和美国企业沃尔玛、法国企业家乐福不同,麦德龙一直坚持在中国买地自建门店。二十年间麦德龙已经在一二线城市积累了大量的“地产资源”。在过去二十年的中国,买地是不亏本的生意。

这些体量超过万平米的地,价格已经翻了无数倍,这是麦德龙最终估值要高于家乐福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面对每年上涨的商业地产租金,麦德龙相比于其他零售巨头有着更大的盈利空间。

过去十年,实体零售业的主要成本(房租、人工、水电)持续上升,占销售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4.5%上升到2018年的8.9%。在这之中,房租上涨了85%,人工成本上涨了147%。成本上涨是悬在实体零售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也就是为什么“租”场地的家乐福持续亏损,而麦德龙仍然能够实现盈利。买来就能产生利润,这让物美集团的出价不会太低。而苏宁在收购家乐福后,则需要持续输血。

麦德龙另一个吸引买家的资产是会员。

就在两家外资零售巨头先后被本土企业买下的同时,美国会员零售代表企业Costa也已经登陆上海,搅动着零售格局。这一幕与23年前麦德龙登陆中国的场景有几分相似,麦德龙同样是面对会员销售。

会员制已经成为本土零售商最为重视的资产,而麦德龙一开始采用的就是会员制。最初麦德龙只针对公司客户,后来才向普通消费者开放。20多年的积累,让麦德龙拥有1300万会员,其中44%是中高端顾客。对于本土零售商来说,这是绝对值得重金买下的资产。

这就是为什么在联合声明中会出现多点Dmall,这家企业的创立者就是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而企业的核心功能就是帮助商超门店完成数字化转型,掌握更多的会员资产。

既然麦德龙拥有地产和会员这两大利器,为什么最后的结局是被收购?究其缘由,还是因为中国市场仍然是大C端市场。

诞生于德国的麦德龙,是为了解决法人单位购物难题而诞生的。麦德龙的基因就是做2B生意,目前2B业务占到了麦德龙中国销售额的40%。这也是麦德龙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不如家乐福、沃尔玛的原因,并且2B思维最终成为了麦德龙的桎梏。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哪怕只是万分之一的C端用户,也足以成就一种崭新的业务模式。这也是过去二十年零售市场得以崛起的关键因素,而麦德龙本身不适应C端的竞争环境。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间,麦德龙集团在世界五百强的排名从50位跌落到了267位。麦德龙集团不得不从2018年就开始为中国区业务寻找下家。

▍图片来源于斑马消费

除了麦德龙和家乐福,高鑫零售也已归于阿里集团,沃尔玛则站到了腾讯一边。乐天玛特、梅西百货也都陆续撤出中国市场。但对于本土零售市场来说,外资零售退场可能只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

在家乐福和麦德龙的卖身过程中,永辉超市都是潜在购买者。但永辉超市连续两次错失并购机会,主要原因还是资金链。就在9月,永辉超市通过了“关于全资子公司永辉青禾商业保理(重庆)有限公司开展供应链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方案的议案”。这意味着永辉将以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规模不超过20亿元。

同样是在今年上半年,永辉拓展了云超业务,向银行贷款58亿元。显然在此次麦德龙的竞购中,永辉超市很难与物美集团竞争。

更为关键的是,过去几年中阿里、腾讯在线下的新零售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因此两家互联网巨头虽然出现在了麦德龙的竞购名单中,但最终并没有拿下麦德龙。随着家乐福和麦德龙被收购,本土零售格局已经趋于稳定,这对其他零售企业来说并不是好事。

当棋子落地,棋手就位,接下来零售市场面临的可能不再是合资并购,而是生死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