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昆·菲尼克斯所饰演的小丑虽然是虚构的,但这个人物也有他自己的生活。
图片来源:Warner Bros.
《小丑》于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并获得电影节金狮奖)之后,一场评论风暴也随之席卷而来。杰昆·菲尼克斯在片中饰演亚瑟·弗莱克——这是小丑在成为小丑之前的本名,他患有精神疾病,随时都濒临崩溃,与母亲的关系也异常扭曲。从预告片可以看出,菲尼克斯将他所能达到的病态完全倾注在了这个角色身上,他的精神状况不断恶化,直至彻底变成了这位载歌载舞的恶魔。
影片讲述了小丑的起源,小丑这个角色来自于DC的系列漫画作品,但这部电影显然偏离了漫画的风格,更加追求自然和写实。影片由《宿醉》系列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执导,小丑在影片中不再是单纯的卡通角色,而更接近一个真实的人,他持续不断地遭受着痛苦和折磨,最终被逼着走向了暴力,其中一个因素是有关部门忽视了对他的治疗(他没能获得精神类药物治疗,这也是片中的一个情节)。
看过这部电影的影评人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称赞菲尼克斯在片中贡献了大师级的表演,有特拉维斯·比克尔(1976年马丁·斯科塞斯电影《出租车司机》中的主角,由罗伯特·德尼罗饰演,也患有精神疾病——译注)的风格;另一派则认为菲利普斯的这部电影是在洗白自我陶醉式的男性暴力——这种人也许就是社会中所谓的“非自愿独身者”(incel,通常会将自己在两性关系中的失败归咎于女性,物化女性,贬低女性——译注)。斯蒂芬妮·扎哈雷克在为《时代周刊》撰写的评论中写道:“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这种病症是怎么回事:在美国,几乎每两周就会出现一个像亚瑟这样的人,带来一次大规模的枪击或暴力事件。”
是的,这个小丑与美国新闻头条上的白人男性枪击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是的,年轻的白人男性也大都喜欢看蝙蝠侠电影。对影片的指责很容易指向导演菲利普斯:现在真的是吹捧这种行为的时候吗?一方面,“《小丑》的预告片像是在说‘看看这部电影,了解平凡白人男性的冤屈’”之类的言论在推特上层出不穷;另一方面,“2019年的社会正义战士已经变得跟上世纪90年代走火入魔的教会女性一个样子了”这样的反驳也越来越多。
小丑是虚构的。呈现不代表认可,好的虚构作品应当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至少,在社交媒体大规模入侵影片讨论之前,评论家还可以安全地提出这些观点。严格说来,小丑可能并不真实,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你所能接触到的任何其他现象一样真实。甚至很多人还没有看到电影,小丑的观念就已经和思想路线、意识形态捆绑在一起了。如果你的网络圈子偏向女权主义,那么你很可能看到你关注的某个博主已经开始谴责这部片子给非自愿独身者唱赞歌了;如果你身处二次元漫画圈,则会看到完全相反的景象,粉丝们都在试图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受社会正义战士的抨击。
相较于其他电影而言,《小丑》真的更危险吗?如果社交媒体模糊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人们判断这部电影,或者任何一部电影的阿基米德支点还存在吗?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先得研究一下小丑的人物形象。
现实情况是,早在这部新电影问世之前,小丑就已经拥有了多重的政治身份。它已经从虚构的世界脱离出来,进入了我们所在的真实世界。
2016年,杰弗里·戈德堡为《大西洋月刊》撰文讲述巴拉克·奥巴马的执政时期,文章记录了助手们描述的一桩怪事。显然,总统有个独特的习惯,就是用克里斯托弗·诺兰《黑暗骑士》中的关键场景来解读中东政治。影片中,黑帮家族对哥谭市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控制,但希斯·莱杰所饰演的小丑打破了这一传统,ISIS就像小丑一样,一直在制造混乱,他们对该地区构成的威胁比巴沙尔·阿萨德更大。“黑帮也是反派没错,但他们有自己的秩序。”奥巴马会这样说。ISIS和小丑都是通配符,他们不但威胁着政府,也威胁到了犯罪分子内部的秩序,“这就是我们必须与之战斗的原因。”
在美国国内,你也能找到《黑暗骑士》中的小丑所对应的角色——恐怖主义的幽灵,在9·11之后、金融危机之前的这一段时期内,非理性的、不可阻挡的、未知的恐怖主义一直占据着政治领域的主要位置。小丑象征着一种男性的、异化的虚无主义,对好人造成了生存威胁,蝙蝠侠就是好人的代表,他只能采取非法监视和法外复仇这样的手段来对付小丑。然而,在保守主义的语境中,小丑所代表的则是奥巴马本人,茶党的激进分子篡改了奥巴马的肖像,给他添上了小丑苍白的脸和血红的伤疤。
影视娱乐也可能会对现实世界造成影响。2012年,科罗拉多州的一家电影院午夜时分正在放映《黑暗骑士》的续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这时詹姆斯·伊格恩·霍尔姆斯引爆了催泪瓦斯,随后开枪扫射现场观众,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伤。这次的枪击案发生在美国国内,当时有报道称霍尔姆斯将自己比作“小丑”,为了看起来更像漫画中的反派,他还把头发染成了鲜红色。政府官员并没有证实这一报道的真实性,但这条新闻清清楚楚地将霍尔姆斯和小丑联系在了一起,为小丑的政治身份增添了一个新的标签:这次,是一场混乱的屠杀,一场发生在美国国内的大规模枪击事件。
虽然好莱坞总是说要“重拍”这个系列,但围绕这个角色所制作的任何电影都不可能绕过这些真实事件,不管粉丝再怎么高喊“纯属虚构”,也不会改变既定的事实。
从表面上看,新拍的《小丑》似乎想要深入去探究这些事件,完成前作《黑暗骑士》三部曲所没有完成的事。菲利普斯似乎不想再留下一个恐怖主义的寓言,留给观众去无休止的解读,而是转向了一种更直接的表现手法。他改变了人物的作恶方式,将小丑放置于真实的世界之中,让弗莱克在我们自己的世界中为非作歹。
诺兰的《黑暗骑士》发生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中,DC的所有漫改电影都置身其中。DC宇宙的天空中映着蝙蝠侠的标志,而蝙蝠侠却在夜空下咆哮着怒吼,出门还骑着一台可笑的摩托车。另一个反派是双面人,顾名思义,他的脸被烧伤成了两半,他的行为举止十分老派,正直的高谭市警察局长詹姆斯·戈登也是如此。除了小丑,没有人嘲笑这种愚蠢,但那是因为小丑是个疯子。我们对这个DC所虚构出来的世界已经相当熟悉了。
我还没看过菲利普斯的《小丑》,但预告片显示,这部电影在虚构与现实之间选择了更接近真实生活的一边,故事背景也更像是纽约而不是哥谭。两部电影对反派的心理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刻画,可以明显分辨出虚构派和真实派的差别。希斯·莱杰所饰演的小丑没有讲述任何的起源故事,关于脸上的伤疤从何而来,也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说法(片中的著名场景“何必如此严肃?”),他就是个疯子。而杰昆·菲尼克斯的小丑则恰好相反,他被诊断带有假性延髓情绪,他向观众交代了这些信息,又哭又笑的样子反倒让观众揪心。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不同的阶段,任何关注过大规模枪击事件后续的人都应该熟悉这一点,那就是去探寻一个看似普通的人突然变成枪击犯的导火索。用《Indiewire》影评人瑞恩·拉坦齐奥的话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是有这样的潜在倾向,会将亚瑟当做他们的人生楷模:那些孤独的、没有创造力的白人男性,他们周围总有愤怒的群体在煽动、挑拨他们,因此他们会更容易被充满仇恨的意识形态所吸引。这时,小丑这个角色就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这一点来看,新版小丑与前作有着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他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作为某些人的偶像。这种呈现方式恰恰是莱杰的小丑所极力抗拒的。
《小丑》是一部电影,应当被视作是虚构作品。但是,预映在推特上引起的不小反响也表明了,现如今电影同样也是社会问题,与其他“真实”的事件相呼应。真正的问题是,《小丑》真的只是一部电影吗?它是否还象征着别的什么?答案难以预料,不幸的年轻人未来还会遭遇什么也同样难以预料,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能断言的事。
本文作者Josephine Livingstone系New Republic的文化频道撰稿人。
(翻译:都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