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团队变更、剥离P2P业务,陆金所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它将强化自身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定位,力图成为“金融业的淘宝”。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因高管团队大规模变更,陆金所又一次站在媒体关注的聚光灯下。而它上一次备受关注是因为其将知名度甚广的P2P业务剥离。
两起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先后顺序,但背后隐含的逻辑极为一致:陆金所将强化自身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定位,即强化“金融业的淘宝”模式。
据昨日(8月6日)陆金所官网披露的信息,其高管团队已出现较大变更,7位副总经理陆续离职,总经理也由原先的谢泓源变更为叶朋,后者为阿里系高管,另有四位银行系出身的高管加盟担任副总经理。这批高管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副董事长杨晓军,他是从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部任副主任一职卸任后空降陆金所。
长期观察陆金所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尽管陆金所以P2P业务起家,也凭借平安的品牌优势迅速发展成为行业老大,但这块业务并非陆金所最想做的,对接机构客户和投资者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才是陆金所的真正定位,后者相比P2P业务,投入产出比相对更高。
这意味着,原本包括个人对个人(P2P)投融资平台和个人对机构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陆金所,重新聚焦了自己的定位,仅仅为后者服务。
大规模地换血高管团队,也是为这一战略定位服务的重要举措。陆金所方面的回应证实了这一观点,其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互联网金融是创新迭代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需要探索和摸索,对创新型人才和管理团队的需求同样如此。
“过去陆金所团队构成以互联网+保险人才为主,逐渐发展到互联网+综合金融(包括银行、保险、资产管理)+律师和会计师的专业团队,特别是来自于银行的风控专业团队,这个调整的过程是必然的。”陆金所内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拥有监管或银行业务、风控管理背景的高管团队逐步壮大,也为陆金所拓宽优质资产源奠定了基础。衡量陆金所成败的关键,某种程度上要看是否有更多的外部机构入驻,而不是平安集团“关起门来自己玩”。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曾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陆金所的产品类别将有三大类:一是银行端不同的资产,用不同的担保方式通过陆金所平台转让;二是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的资管计划,采用不同的设计,在平台上转让;三是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应收账款,经过设计变成固定收益类产品上线。
此前,这些散落在私募、信托、资管、小贷、融资租赁的非标金融资产仅在几个地方性交易场所流通,交易效率较为低下,流动性较差。
零壹研究院研究总监李耀东表示,国内几大地方性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交易量约为几千亿,还有庞大的金融资产份额未被开发,预估这类资产市场份额至少在万亿级别以上。
尽管想象空间巨大,这一模式在推进过程中也会遭遇一定阻力。一方面,吸引更多体系外的资产是摆在陆金所面前的最重要的任务。一位P2P公司创始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陆金所属于平安旗下,资产主要来自于平安体系内的保险、银行等,因为股东的关系,其他机构将自己的资产放在陆金所平台意愿并不强烈。”
陆金所官网显示,目前平台资产端上游机构包括汇添富、易方达基金、珠江人寿等机构,与设想中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资产类别及量级均有较大差距。
上述P2P公司创始人透露,陆金所金融资产交易额约为每年700亿-800亿元的规模,远高于百亿左右规模的P2P交易额。不过,这一数据尚未得到陆金所的官方确认。
另一方面,在“金融业的淘宝”这一领域,陆金所也并非没有对手。蚂蚁金服旗下的招财宝和由恒生电子、中投保、蚂蚁金服共同设立的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网金社,都是走的这个路线。8月7日,招财宝平台累计成交金额已达2358.5亿元。网金社副总裁陈志明曾表示,市场上与网金社比较相似的就是陆金所。今后陆金所将与招财宝和网金社在“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领域产生直接竞争。
但陆金所这次战略转型——剥离P2P业务,专注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也为陆金所上市带来了更高的溢价空间。纯P2P业务盈利情况并不乐观,另一方面还可能因坏账等因素拉低估值。
今年4月,陆金所正式对外公布融资30亿人民币的消息,其估值达到100亿美元规模,超过Lending Club的60亿美元。业内人士认为,以P2P投融资平台获客并聚拢大量人气,再以“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姿态投身资本市场,这是陆金所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