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篇巨制的《太平轮》早已沉沦,又谈何彼岸故事

年近70岁的吴宇森导演并不擅长3D电影的拍摄,而《太平轮》这一爱情史诗题材的电影也不适合做成3D效果。

 |  首席娱乐官

“这是我多年的一个梦想,我想拍文艺方面的电影很久了。”

在2008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首次宣布将与张震、宋慧乔等合作拍摄史诗巨制电影《太平轮》的香港导演吴宇森曾这样谈到。

在此之前,以武侠、古装、动作、暴力美学等影片执导类型著称的吴宇森并没有执导拍摄过任何一部纯粹的爱情片,而他想拍爱情电影的冲动也已酝酿了近20年。

这部本应该在2008年年底就开拍的电影《太平轮》,在2009年初完成剧本创作之后就因投资商的突然撤资而沉沦计划大海之中。对于《太平轮》的放弃,吴宇森显然并没有彻底死心。

步步妥协 吴宇森该为《太平轮》的沉沦负起责任

同样的沉船灾难题材,《太平轮》的诞生不免会被拿来与好莱坞经典史诗爱情大片《泰坦尼克号》做出比较。

在《太平轮》的拍摄上,吴宇森不仅请来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原班特效团队,只为打造更加逼真的太平轮海难镜头。而且在演员阵容、拍摄品质以及题材甄选上,都毫无示弱。早期目测《太平轮》的结局都不应该逊色太多,但身为处女座的吴宇森却在这部电影的制作上打破了其完美主义者的既定原则,一再地对于投资方要求做出了妥协,从而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爱情片“处女作”。

“我最开始只是想拍一部3小时左右的2D爱情史诗片,从来没有想过要分上下集。”在去年《太平轮(上)》公映之后,面对观众们统一表达的欺骗感,吴宇森曾经做出这样的解释。

但受于投资方对于3D作品市场的片面看好,以及出于观众视觉承受力所导致的3D影片时长的限制,吴宇森在没有考虑一个导演本身所应该关注的影片作品质量的前提之下,几乎毫无拒绝地接受了投资方的这一系列致命错误要求。

显然,年近70岁的吴宇森导演并不擅长3D电影的拍摄,而《太平轮》这一爱情史诗题材的电影也不适合做成3D效果。虽然2012年3D版《泰坦尼克号》让一部老电影破天荒般再现了作品“第二春”,并取得了近10亿的惊人票房成绩,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地电影市场中,3D拍摄技术的利用以及3D电影作品的制作却被烂大街似的盲目使用,口碑极差的3D作品不断出新和累积,使得观众们也已对这一新技术类型影片不再那么感冒。

就一名专业的导演而言,3D只不过是电影的一种拍摄、制作技术,而技术归根结底应该是为了配合影片故事情节去设定,我们应该为了更好的展现故事内容去选择拍摄方式,而不是为了标榜技术去填补故事内容。此外,目前大多数国产影片纷纷转投3D版制作,也只是出于票房经济利益的考虑。因为,相较于普通的2D电影,3D影片的票价一般都会高出10~20元,而再加上巨幕和IMAX效果,票价则会高出20~50元。票价的提升,最直接表现便是总票房累计的不断加快。

冒险家式的的分集拍摄,还未登船《太平轮》就已沉沦

“三段爱情故事+宏大的历史背景”设定就已经决定了《太平轮》不会是一部普通的120分钟电影。加之初次涉足文艺爱情片导演的吴宇森,对于剧本中细节和人物的掌控也就没有办法像以前那样导演的收放自如。在吴宇森的眼里,每一段丰满的爱情故事基本上都可以独立拍摄成一部电影,而真正融合了三段爱情故事的《太平轮》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被分割为上、下两集。

作为一部沉船灾难片,许多观影观众表示,第一部《太平轮(上)》中不但没有沉船的故事情节,甚至连主角们登船的镜头都没有。而对于这些已经花钱买票进影院的观众们来说,《太平轮》其实已经在其上集中彻底沉沦了。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分集上映的商业风险其实是很大的,但小官认为,风险的背后同样也站着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利益的影子。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第一部影片口碑和票房双收了,那么基本上第二部的票房也不会太差;与此同时,如果第一部败走麦城,那么第二部也就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以目前上映6天不足4000万票房的《太平轮·彼岸》和去年上映6天仅获1.14亿票房的《太平轮(上)》来看,其基本上就已经被界定为是第二种下场。

虽然在《太平轮·彼岸》的票房彻底沦陷后,吴宇森将这种上下集的拍摄方式单方面地推脱至了投资方身上,但稍有明眼的人士都可以看出,押宝上下集模式并不是吴宇森面临投资方“要挟”的最后选择,而或是其最初的完美计划。

2008年同样是由吴宇森导演的国产历史大片《赤壁(上)》自上映以后一路票房高歌,以2700万的首日票房创下中国电影票房首映日的新纪录,此后更是以内地3.14亿的总票房以及全球发行总7亿的票房成绩盘踞了当时最成功亚洲电影的宝座。虽然《赤壁(下)》中雷人台词更加密集,故事逻辑更加混乱,但仍不妨碍其赢得了2.6亿内地总票房,以及在亚洲多国创下华语片最新票房纪录。

正是因为有着《赤壁》系列的成功范例,促使发行方在《太平轮·彼岸》的推广和宣传上并没有过多投入足够的精力,而是眼巴巴地等着坐享分成。

《小时代》都成功了,《太平轮》又到底输在了什么地方?

当然,如果我们一味地将《太平轮》的失利归结为上下分集模式的运用,那么也真是太不把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放在眼里了。

依靠一部早年的网络小说,以及一个首次由作家转型而来的导演,《小时代》系列连续三年横扫暑期内地华语电影市场,先后以4.9亿、2.9亿、5亿、4.6亿以及近18亿的总票房创造了华语片电影史上最壮阔的一部分集影片。而最奇葩的是,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无论是各类观众还是业内人士都是从头骂到尾,但还是没有扼制住其一路飘高的票房纪录。目前,《小时代》系列的影片在豆瓣评分上依旧没有一部突破5分评价。

而这,也或许印证了业内那句老话:“毁誉参半的口碑,对于刺激影片票房是非常有利的。”

谈到口碑,豆瓣评分5.7分的《太平轮(上)》除了缺失沉船这一重要故事情节诟病外,无论是题材的选择、演员的甄选还是情节的设定上,其实是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只是在愈发互联网化的电影市场,深情而慢节奏的《太平轮》并没有及时地去适应和迎合年轻观众们的口味喜好。

总结近期稍显成功的影片,从《小时代》到《捉妖记》,再到《煎饼侠》,哪一部影片不是做足了宣传营销。《小时代》可以说是未拍先火,靠一票原著和演员的脑残粉们刷新了一年又一年的暑期票房;《捉妖记》虽然先后经历了“换角风波”、“重拍风波”,但依旧依靠卖力的互联网营销重拾了影片的真正魅力;而电影《煎饼侠》更是以2000万的制作成本以及2个亿的宣传投资将影片票房推进了10亿的大门。就连同期口碑极差的《王朝的女人·杨贵妃》都以上映前的“马震”、“床戏”等噱头营销为影片做足了话题准备。

回头再看《太平轮·彼岸》,为了能够让观众们及时地衔接上故事情节的发展,整个影片的后期制作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而整个影片的发行和宣传更是相当敷衍。既没有看到主创人员们拉长线式的线下各地宣传,也没有看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本幅度的线上营销界面,更是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后被博纳影业总裁于东讨伐影院排片量太低,斥责发行方“放弃式裸发”。

但话又说回来,即便发行方为影片的推广做出了努力,而院线的排片率也有所提升,营销噱头和话题炒作一个不落,但早已在上集中就沉沦的《太平轮》又真的能够到达“彼岸”吗?

至于吴宇森导演,则还是那句话:“没有任何一位导演愿意为了一部影片的票房,而失去观众对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