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人》:大卫·芬奇一出手,年度神剧又被预定

观看《心灵猎人》的每一分钟,都是在横跨地狱上方的钢丝绳上行走。

 |  电影头条

文|电影头条

发现没?

刑侦悬疑剧这个池子里,心理学的戏份越来越重。

《犯罪心理》连做14季,豆瓣平均分9分+;

《汉尼拔》屡次被改编,部部被神话……

杀手发展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心理侧写师逐渐向神棍靠拢。

短短几十年间,最令人闻风丧胆的罪犯渣滓,变成了收视率的保证,迎合观众的娱乐蜜糖。

奇怪吗?

明明在70年代以前,不论是“连环杀手”,还是“侧写”,亦或“签名”,这些概念,都尚未诞生。

需要这样一部剧——

要有足够的智慧,不被娱乐糖霜迷惑;

也有足够的胆量,敢于凝视真正的深渊。

大卫·芬奇一出手,年度神剧又被预定——

《心灵猎人》,改编自1996年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和马克·欧夏克的著作《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

男主角霍顿,更是由开启了犯罪心理学的作者之一——约翰·道格拉斯改编而来。

38岁那年,约翰的精神和身体曾经历过一次崩溃。

在回忆录的序言中,他这样描述当时头脑中的幻觉:

我的四肢正被某种利刃肢解,身体的每一个洞孔都被戳穿。我的喉咙被什么东西卡住,透不过气来。……

医生还告诉两位特工,尽管大家尽了最大努力,我可能还是会一命呜呼。计算机轴向断层扫描显示,我的右脑因高烧而破裂,且已有颅内出血。

“用外行人的话来说,”医生告诉他俩,“他的大脑已经炸成了碎片。”

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约翰之前,从未有人试图了解杀人狂的心理世界。

嫉恶如仇的警探们,习惯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待罪犯。恶人,不需要理解,更不需要同情。

约翰和他的同事们,第一次跨过了那道防备森严的分界线。

他们手无寸铁地走进监狱,去跟那些被举国唾弃的罪犯面对面倾心交谈,试图通过理解杀人狂的动机和心理世界,破解更多迷案,甚至预防下一次连环杀人案件的发生。

巨大的压力不断累积,长期紧绷的神经,在38岁那年击倒了约翰。

那一次,在他的想象中,他的身体被自己采访过的恶性罪犯们,用最残忍的方式一遍遍凌虐。

这就是,凝视深渊真正的代价。

70年代,这批先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硝烟,却是真正的步步惊心。

《心灵猎人》,就是将这段历程里智力的交锋,道德的挣扎,难言的恐惧,全部提炼浓缩后,一股脑倾倒在观众面前。

就算是阅尽千帆的悬疑老炮,也难免被它吓出一身冷汗。

还原度,前所未有。

身高210cm、体重115kg、15岁枪杀祖父母、成年后锤杀母亲并杀害多名女大学生的埃德蒙·肯珀,左为剧照,右为真人。

此人智商远远高于常人,曾靠智力骗过精神变态量表。要不是自首,根本不会被抓到。

是他——将一位女孩的脑袋掩埋在后院,脸朝上,令其双眼对准母亲克拉奈尔的卧室窗户,就因为母亲要求他“仰视”自己。种种残忍行为,不忍耳闻。

也是他——被狱警公认为是难得友善、健谈、敏感的犯人。

“纪念品之王”杰罗姆·布鲁多斯。

5岁的时候喜欢上高跟鞋,17岁囚禁他人,29岁杀害4个女人,每个女人死前都被杰罗姆狠狠的折磨了好一段时间,死后都被割去了身上一块肉。

左为剧照,右为真人。

给自己起名“BTK”(即Bind, Torture and Kill,捆绑、折磨、杀害)的Dennis Rader。

喜欢把自己的作案过程公诸于众,而且自认为很有才华,在操纵媒体中得到快感。

真人——

剧照——

臭名昭著的查理·曼森。

受害者,包括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演员妻子莎伦·塔特,及塔特的4个朋友。

真人——

剧照——

还原的,不仅仅是杀手们的形象、作案手法、思维方式。

别忘了,当时的犯罪心理学才刚刚开始。

和极其擅长伪装人类情感的杀手们站在对立面的,只有三位新手——

霍顿,不到三十岁的FBI“谈崩专家”,缺少实战经验,连自己的感情问题都搞不定;

奶爸比尔,在工作、家庭、强势的狼性上司之间疲于奔命,偏偏患有孤独症的养子还卷入了少年杀婴案件;

女博士温蒂,优雅冷静,智力突出,是部门里的智囊,却因为性别和学院派的工作经历被上司边缘化,并且努力隐藏着同性恋者的身份……

他们带着各自的人生困境,在这片充满危险的全新领域中探索。没有对错,没有指导。

而这些灰色地带,正是故事的好看之处。

链接《心灵猎人》的,远不止一个个耸人听闻的案件。

在办案过程中,有人向霍顿举报,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经常把该受惩罚的小学生叫到办公室,挠他们的脚底,还给他们零钱。

这样的行为,到底是快乐教育,还是越界?

校长是不是一个潜在的恋童癖?

是否需要讲他革职,与儿童隔离处理?

激进的霍顿,选择听信一位长舌教师的说法,施加影响力,最终导致校长被革职。

在当地工作里几十年的校长,拖家带口却无处可去,终日如同游魂。

校长的妻子找上门来,被霍顿不到三十的年纪惊呆了,连连摇头:

“你太年轻了,没有到能毁掉一个人一生的年龄。”

在这件事里,没有明确的违法,却出现了明确的受害者。

界限在哪里?

比尔埋头研究杀人犯的童年时,患有孤独症的养子,目睹几个大孩子杀死一个婴儿后,将他们带到一栋待出售房子的地下室,指点大孩子将死去的婴儿放上了十字架。

不明真相的社区陷入恐慌。

案件查明后,邻居们不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比尔的养子一起玩。

而他,则出现了连环杀手同款童年症状——尿床。

小男孩盯着同龄小女孩的眼神,甚至让养母南希感到害怕。

最糟糕的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无人能知道他的想法。

导致他尿床的,到底是比尔带回家的血腥照片,还是婴儿死去对他的冲击,还是他被比尔收养前的某些事件,塑造了他反社会的人格?

无人能知。

在仇恨黑人的城市,上演着屠杀黑人少年的案件,举国震惊。

霍顿和比尔,运用在连环杀人犯身上学到的知识,锁定了一个黑人星探Wayne Williams。

但是,就连受害者的母亲也不愿相信这个结果。

面对诸多间接证据,大众宁愿相信自己心中的种族主义偏见,相信这是白人针对黑人的屠杀。

直接证据从未被找到。

现实中的Wayne Williams,至今没有因为杀害少年的案件被指控。

Wayne Williams真实照片

Wayne Williams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犯人?

一个个问题被提出,却悬而未决。

模糊,边缘,难以界定,充满恐怖,经常不被理解。

这,才是真实的犯罪心理学。

而这一切,在导演大卫·芬奇的掌控下,两季19集,风格气质,更是活脱脱被拍成了一部pluuuuuuuuus版《十二宫》。

阴郁,冷静,柔滑,优雅。

探员与杀手的对决自不必说,就连那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细节,都无一例外地映衬着交锋的表里,让人忍不住捏一把冷汗。

就拿温蒂默默喂养的小猫来说。

小猫从不露面。但温蒂每天放在管道里的金枪鱼,都会被舔得干干净净。

有一天,猫没有来,鱼罐头里,挤满了恶心的蚂蚁。

此时,三人组已经发现,杀人狂小时候往往有虐待动物的行为。

小猫死了吗?

这是否意味着,附近正有一个杀人狂正在成长?

亦或者,金枪鱼罐头代表的是行为科学部门对杀人犯的同情,当犯人不再配合玩这个游戏,好人们终将被这份信任所伤?

谁有正确答案?

把所有问题抛出来,能够解答的,只有时间。

就算是几十年后的现在,也远远不足以揭示真相。

而屏幕前的我们,只能不停止思考。

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

观看《心灵猎人》的每一分钟,都是在横跨地狱上方的钢丝绳上行走。

与深渊对视,本就该这样竭尽全力,如履薄冰。

这样的神剧,看一部,少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