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  · 商业  · 少林寺

释永信和少林寺的“生意”:商业、权力与佛门的利益博弈

近期,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人举报,陷入争议风波。其实,在将少林寺不断商业化的过程中,释永信就一直身处舆论漩涡中。而这其中更是一场权力、商业和佛教的利益博弈。

 |  商业周刊中文版

作者:吴丽

近期,少林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永信陷入争议风波。

新京报披露,8月1日,释永信未能按原计划抵达泰国,参加为期一周的“少林文化丝路行”交流活动。

据澎湃新闻报道,“释正义”发帖举报后,少林寺报案,登封市公安局少林派出所一个副所长带队到少林寺,给释永信做了笔录。“以前方丈也遇到多次风波,但没有像这次这样。”该负责人说,虽说方丈比较淡定,但心情不受一点影响也是不可能的,方丈原话是“这次要做一个了断,我一定会给社会各界人士、方方面面一个交代”。

2012年7月,《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释永信,那时候少林寺正陷入过度商业化的质疑中。请重温这篇特写“信仰的生意”。

见到释永信时,他正在方丈室和助理谈论少林寺一些设备的整修。方丈室位于少林寺西院,房间一角坐着4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他们边品茶边等候。释永信见有陌生人进来愣了一下,双手合十念了声阿弥陀佛。听完自我介绍,身披红褐色僧衣、坐在太师椅上的少林寺方丈微微一笑:“想采访我什么?是因为最近普陀山要上市吧。这事我不愿意谈,当初少林寺上市事件,就让我很恼火。”

近三年前,正是最早力主少林寺商业化的释永信,对登封市政府和香港投资为少林寺选择的“上市”道路投下强硬反对票。以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为首的宗教名山再陷“上市”风波,有关部门均宣称上市目的是发展多元化旅游经济,上市计划里不包含寺庙资产和景区门票,承诺商业不会侵犯宗教。更早前少林寺和法门寺夭折的“上市”计划里则包含景区门票。峨眉山旅游则于1997年就已上市,包含景区门票,当时标榜发展多元化旅游经济,但如今最主要收入依然是景区门票。

1982年电影《少林寺》热映后,禅宗祖庭开始卷入商业化大潮,现年47岁的释永信是首席推手。佛门已告别传统意义上的清净,如今更有与金钱至上的资本市场结盟的趋势。宗教商业化之路是否走向歧路?

少林寺商业化已成双头怪兽,让中国第一争议名僧疲于应付。让我们走进深山古刹,看看利益各方正在如何热闹博弈,对于当下沸沸扬扬的寺庙经济有何借鉴?

三年前,少林寺陷入一场上市纷争。2009年12月27日,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港中旅)和登封市政府所属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下称港中旅登封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港中旅占51%股份,双方规定合资年限为40年。

合资公司负责包括少林景区(以少林寺为核心)、嵩阳景区和中岳景区在内的嵩山景区的管理和经营,以少林寺为主的各种文物资产不纳入合资公司经营范围。嵩山景区营业收入今后全部收归合资公司,这些收入中,少林景区门票占绝大部分。然后合资公司再将每张100元门票收入返还30元给少林寺。此前少林景区门票收入,仅少林寺和政府两方分成。登封市政府何以将利益分给外人?当地政府希望借助港中旅来改造登封市旅游经济,延长游客停留在登封的时间,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单纯景区观光旅游盈利有限,1986年少林景区游客达到247万,此后再未有突破;另外港中旅承诺未来三至五年内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投资8亿元人民币到10亿元人民币,也是诱惑。

而港中旅则看上了少林寺的品牌价值。“这里资源很好,发展却很落后,潜力很大。”港中旅登封公司总经理钱国平此前一直在香港总部工作,凭着20多年从事旅游经济的经验,他相信少林寺可以创造无限价值。但外界非常警惕港中旅想借助少林寺品牌圈钱,有媒体披露,成立合资公司的前提是拟定2011年实现合资公司——港中旅登封公司上市。登封市委宣传部某不愿具名人士向《商业周刊/中文版》证实了这点:“确有此事,但不是少林寺上市,是少林寺景区这块资产上市。”

舆论普遍反对“少林寺上市”,以为登封市政府要将少林寺并入上市公司,这将会侵害少林僧众和信教公民的宗教感情以及参加宗教活动的合法权益。

少林寺商业化的首席推手释永信更是首当其冲反对,“少林寺上市的可怕程度,比1928年火烧少林寺还要厉害”。虽然少林寺本身不能上市,但合资公司业务收入的最重要部分即门票却与少林寺相关;另外合资公司借用了少林寺名号和无形资产。如果合资公司上市,相当于少林寺“被部分上市”。登封市政府最后表示:合资公司将完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上市安排,不会将包括少林寺在内的任何国家级或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经营内容,因此也不会将这些作为资产用来上市。

如今少林寺还会“上市”吗?释永信说:“这个你得去问政府、港中旅登封公司和嵩管委。”上述几方均称目前嵩山景区管理太混乱,暂不考虑上市。

无论怎样,登封市政府和港中旅登封公司以后如想上市,将遭逢更大麻烦。2007年国家已经颁布规定,各大景区最大收入来源门票收入不得计入上市企业收入(登封方面解释说2009年时没太在意),这对门票占据绝对以上收入的港中旅登封公司来说无疑是个噩耗。更让上市显得遥不可及的是,以少林寺为中心衍生的多重利益间,从过去到现在,都在进行非常混乱的博弈。

“这里太复杂,远比你想象中的复杂。”释永信感慨道。在登封政府和港中旅合力做大少林寺这块商业蛋糕时,二者之间微妙的关系也逐渐凸显。按照协议规定,少林景区的行政管理仍然由登封市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下称嵩管委)负责,港中旅登封公司负责经营,以此来实现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相对分离。

港中旅登封公司首先对少林景区、嵩阳景区和中岳景区实施经营、营销、财务、人员和管理“五统一”,此前三个景区分别由少林管理局、嵩阳管理局和中岳管理局经营管理,上边是嵩管委监督。如今三个管理局600多名员工全部纳进合资公司,管理局被取缔。

少林管理局某不愿具名领导变为合资公司某部门部长,“我回家睡个觉,就相当于降了四个级别”。像他一样具有干部身份的员工有100多人,“没有一个企业像我们这样复杂,员工身份就有好几种,干部身份、企业员工身份、企业员工享受事业单位待遇身份、临时工身份等。”钱国平说他在20多年公司生涯里前所未见,经过和登封市来回沟通,最后这些员工的干部身份得以保留,但上述少林管理局领导并不满意,“很难再往仕途上走,哪还有心思工作”。

钱国平得意的一点是把过去行政式管理转型为规范企业管理,但结果工作变得难以推动,2年时间里他的头发全白了,更焦心的是,还得应付作为政府代表的嵩管委。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嵩管委领导向《商业周刊/中文版》表示,港中旅登封公司管理少林景区以后,并没有实质性投入,曾承诺投资8亿至10亿元也没有到账。“不投入,就想等着赚钱。”他抱怨说。

钱国平介绍说,2010年港中旅对少林景区投入500万元,用于办公设施改造、景区设施维护等;2011年投入1800万元;2012年至今,在景区整改方面投入2000万元;另外还偿还了少林景区之前所欠银行7000万元拆迁债务;一些大的投资项目由于受报批程序影响,未能按原计划全部实施。旅游小镇项目土地已批,初步计划一期投资12亿元,未来十年投资超过25亿元,“前提是这些项目顺利获得批准”。

据港中旅登封公司提供的数据,2010年,嵩山景区游客人数比2009年增加30%,营业收入2009年为9000万元,2010年增加到1.7亿元。2011年,游客人数比2010年增加20%,营业收入接近2亿元。利润方面,2009年末嵩山景区账面上显示利润为1000万元左右,2010年景区利润增至3200万元,2011年继续增加到3810万元。

钱国平认为,正是由于港中旅的进入,使得嵩山景区在游客人数和营业收入方面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上述少林管理局领导并不认可这一成绩。“少林寺每年本来就有30%的自然增长率,没有港中旅也一样会增长。”他表示,港中旅总部就派了3个人过来,基本上没什么变化,还是原本的人在做事,只不过换了个名字罢了。

嵩山景区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但嵩管委则在叫苦。据上述嵩管委领导透露,去年嵩山景区近2亿元收入,1亿元给了港中旅,1亿元给了嵩管委。“看起来给我们蛮多吧,但我们财政竟是赤字。”他苦笑着说。支付给嵩管委的1亿元中,按约定协议需将约6000万元返给少林寺;嵩管委还需支付给登封市文物局、宗教局等单位至少3240万,另外嵩管委员工工资加上每年接待等费用至少2000万元……港中旅登封公司2011年3810万元利润的49%属于嵩管委,加上这部分,嵩管委称自己最后还有赤字。

“目前嵩管委就是个空壳子,说起来是领导整个景区的正处级单位,但是港中旅引进来后,基本交给它管理了,没有实质性权力。”该领导表示。

一头是港中旅登封公司和作为登封市政府行政管理代表嵩管委矛盾,一头则是少林寺和登封市政府的纠葛。普陀山、五台山等佛教名山都存在和政府的博弈,但往往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而释永信是嵩山当然掌门。嵩管委的一位员工和我随行去少林寺,“老实说我很怕去少林寺,非常不愿意带你去”。他说寺院和尚一听是嵩管委的人经常不让进,“让我很没有面子”。

每当少林寺拿着官方发布的游客统计数字去结门票账时,往往会被告知“那是对外宣传的”,实际人数要打折扣。于是少林寺在庙门口自己加装了检票装置,专门派僧人负责二次验票。释永信多次提出免除少林景区的门票,让信徒进出自如。但门票收入曾是“少林寺上市”计划中最稳定的收入,上市计划因少林寺反对最终搁浅,门票这块唐僧肉政府无法割舍。

“这就是释永信在玩游戏,我们如果同意门票只收70元,免掉支付给少林寺的30元,但以后不给少林寺分成,释永信又不同意。”登封市委宣传部某不愿具名人士认为所谓免门票只是释永信造舆论,“少他一分钱他都不愿意”。

双方的地位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微妙变化。少林寺刚起步时,释永信和师父去市里反映问题,等一天也不一定能见到市领导;2006年普京到访时,只有释永信和其平起平坐,据说一位当地领导试图把座位与释永信并齐,结果被普京的保镖架住。在和一些地方官员合影时,释永信也开始出现在中间位置。

现在的释永信有着特殊的身份: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释永信已经不再任由我们摆布,少林寺就是他个人的天地了。”上述登封市委宣传部人士表示,释永信跟政府博弈时占据着绝对强势地位。

少林寺和港中旅登封公司也互有摩擦。释永信说,前不久寺庙大门晚开了半个小时,港中旅登封公司就受不了跑过来理论。因为该公司很清楚,不参观少林寺,只在景区转转,没有人会愿意买张100元的门票。“目前与少林寺相关的方面没有一个是超越利益的。在利益面前矛盾很难统一,无法调和。”该人士说。

利益纷争导致各方无暇管理,直接危机就是前不久少林景区面临5A级景区摘牌的命运。2011年10月下旬,国家相关机构对少林景区进行暗访复核,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都存在问题,12月4日,少林景区被下达整改通知。钱国平称,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他们无权管理,如景区的流动商贩不少是少林寺附近的村民,当时拆迁时和政府就存在利益纠纷。

“很多人认为此次摘牌是少林寺的问题,其实有些问题真不是少林寺管得了的,少林寺管理权限仅在寺庙门之内,门外就干涉不了。”少林书局总编辑李阳泉说,他原是《中国青年》杂志记者,采访结识释永信后皈依,执着佛珠静静盘坐着和我说话。今年大年初二起,嵩管委负责整顿少林景区,4个月后复查通过了5A级审核。“出了问题交给我们来负责,我们管理好了,又得把权力交给港中旅登封公司,这凭什么呢?”上述嵩管委领导说。

复杂局面让钱国平心力交瘁。“现在完全不考虑上市,将来也不考虑了。”钱国平刚知天命,他称已萌生退休念头。

释永信反对“少林寺上市”,但一直没有停止少林寺本身商业化。就目前内部机构设置看,少林寺称得上是一家架构完备的集团化企业。少林寺旗下既有专门的外联处、寺务处、少林寺网站等机构,还成立了一系列商业化运作的公司。

1998年,少林寺成立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河南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拿到45个类别、200多项商标的注册证书;此后少林寺还成立少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并相应进行少林寺品牌的授权与管理;随后作为股东之一成立河南少林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

近年来,少林寺的商业版图还在不断扩张,开始伸向医药、电子商务、出版等众多领域。少林寺品牌的商业化路途上,释永信非常前卫。2008年5月22日,少林寺开起淘宝店,销售产品既包括禅修用品,还包括注入少林僧人元素的创意产品,甚至还有售价高达9999元的《少林武功医宗秘笈》。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负责人田健弘向《商业周刊/中文版》强调,和少林寺有关的公司,寺院只出品牌,不去经营,不去拉广告,合作方有收入后再给寺院做一定功德,但金额有限。

“其实少林寺根本就没有特别主流地参与到商业中去,更主要是在宣传少林文化。”李阳泉说。少林寺的困局在于,它走出去的每一步,往往都被冠以商业化的帽子,人们只关注它从中得到哪些利益,而远非它的苦心,“师父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如果你真的交给他一个公司,他一定会运营得很好,但他并没有把少林当公司来运营”。

但释永信标榜为了弘扬少林文化的目的,在一些人看来就是个幌子。释永信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头衔:精英和尚、少林寺CEO,很多人认为释永信的生活不像僧人,风光过头。“现在和尚也参与进来开公司,名义说为创造品牌,谁信呢。”在上述匿名登封市委宣传部人士看来,少林寺申请商标保护是为了垄断获利,现在的少林寺已是个企业集团,而非佛门净地,“你和尚念好经就行了,要那么多钱弄啥”?也有人士指出,释永信反对上市,根本原因在于怕自己的控制力被削弱。

对于外界质疑少林寺商业化,佛教在线总干事安虎生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不能以是否商业作为一个核心评判标准,寺庙本身一些商业化的行为很正常。做什么不要紧,关键是做完了之后利益归谁,只要利于大众就都没有问题。”他表示佛教堂在中国古代经营已经非常成熟,寺院既收租也做买卖。释永信曾公开表示少林寺的门票收入70%用于寺院建设,20%用于僧人的生活,10%用来做慈善。释永信觉得没有必要澄清,“佛教教义中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我们只往前看,有些事情靠时间和空间来解决”。但由于外界的舆论压力太大,近年来释永信开始有意往回收紧商业化的步伐。

商业化好比双截棍,即使是盛产武林高手的少林寺,舞弄不好,也会伤人伤己。在商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的释永信,最终与同样推崇少林寺商业化的其他力量成南辕北辙之势。释永信本人亦被卷入俗世洪流,无法自拔。

中国已非山林佛教时代,且寺院土地房产均非宗教社团所有,僧人无法靠田产、地租和香火维持生计,须寻找新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

“只要佛教的信仰及其弘法利生的原则不变,农禅并重可演变为工禅并重,或演变为商禅并重。不反对寺庙道观引进先进社会管理方式,但反对以营利为目的,把寺庙道观承包给公司、个人经营的行为;反对宗教活动场所以任何形式上市。”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但如今信仰已成一门生意,利益各方都想通过宗教搭台吃唐僧肉,信仰正在迷失。

近些年来,地方政府纷纷发掘和经营本地的文化资源,几乎所有的宗教场所、名人故居,都变成政府眼里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性资源。承包寺庙已成为一些旅游景区见怪不怪的现象,投资人与政府职能部门签订合同后,前者拥有规定期限内的寺庙管理经营权,向后者交纳一定的承包费用,再通过香火等收入赚取利润;少林寺稍有不同处,在于他们自身对商业化更有话语权,但舆论对其商业压倒宗教的质疑并未削弱,而因政府、商人、少林三方决战嵩山上市之巅,更让公众哀叹佛门难净;如今宗教更有集体被裹挟进资本化洪流趋势。

中国现有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将近14万处,其中佛教寺院33000处左右,道教宫观大约9000处,伊斯兰教清真寺大约35000处,另外还有天主教教堂、会所6000处左右,基督教教堂、聚会点56000处左右。对上述情况,李向平非常担忧,如果这些神圣之地成为一些人的生财之路,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当初“少林寺上市”风波,李向平说根源在于权力寻租手段绑架了少林佛教,使少林寺陷入顺应景区的商业市场之中。少林寺作为文物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少林寺仅有经营权和使用权。但所谓国家所有,概念很空泛,政府就可以进入。寺产归属界限不明,导致少林寺无法获得自主自治的权利,这就使地方政府得以随意宰割食用少林寺。而在国外,寺庙全部是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政府无权干涉。

李向平认为,本来一个佛教信仰者的宗教生活是否纯正健康,与一座寺庙的存废没有直接关系。“寺庙上市”风波,虽然相关法规和官方承诺都强调跟宗教资产本身无涉,但依然让大家看到了宗教资源的公益性质正在被异化。从表面上看,这是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但从深层次来说,这左右了无数公民的信仰方式。因为这种做法,将会控制中国社会中各种神圣资源的配置与使用。“寺庙的危机,同时就是信仰的危机。民众对此有争议,正是觉得长久以来的信仰或信仰象征被商业所玷污了”。正因为此,“寺庙上市”风波,才会严重伤害佛教信仰者的感情,甚至有可能颠覆中国宗教的基础。

和我聊了一会,释永信起身示意我可以离去,房间正坐着的4个中年男子有点等不及了。“以后再来关注我们,说不定你会换一个话题。”他双手合十,念了声阿弥陀佛。

(本文原刊于《商业周刊/中文版》2012.07.27刊 总第2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