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化更像是制造业的演变路径,即制造业最终都要朝着服务化的方向发展,最终的形态是服务型制造取代生产性制造。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可谓异曲同工。
文 | 王吉伟
“国家正在制定新一轮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要把服务型制造放在制造强国的大格局中系统谋划。”
8月20日,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在第三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上说了这句话。由此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服务型制造的高度重视。
实际上国家早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已指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努力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方向转变。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是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
2016年7月,三部门在印发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中指出,要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2017-2018年,工信部先后发布了两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名单中的示范单位涉及60多家企业、60多个平台以及110多个项目。这意味着,名单所涉及的企业基本都已成功转型为服务型制造企业。
还有一层意思在于,入选示范名单企业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已相对完善与成熟,而没有人入选的企业也正在积极转型与攻关。行动指南和示范名单正在彰显,各行业领军企业正在打造各自的服务型制造,且均已初见成效。
眼下的制造业,虽然服务型制造这股飓风不像5G、人工智能那样为众人所熟知,但是它早已在制造业领域风驰电掣,借助当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升华与蜕变,以定制化、个性化、千人千面等种类繁多的形式服务越来越多的客户与消费者。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服务型制造?它又有什么优势?本文将为你一一揭晓。
什么是服务型制造?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格林福尔德在研究服务业分类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此后数十年,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进程中衍生出两个概念,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
服务型制造讲的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它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属于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
制造业服务化更像是制造业的演变路径,即制造业最终都要朝着服务化的方向发展,最终的形态是服务型制造取代生产性制造。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可谓异曲同工。
格林福尔德虽最早提出类似于“服务型制造”的“生产性服务业”概念,但其所站的角度是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而不是解决如何为最终顾客提供服务,没有真正找到服务的目标,并未包含“服务型制造”面向多类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孙林岩教授则在《21 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中提出,服务型制造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模式。
三部门发布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采用了类似观点: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但不管哪一种阐述,无疑“服务型制造”的核心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三个服务型制造厂商典型案例
前面说了那么多,可能你还是没看懂。没关系,我来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以往,但凡提及服务型制造业,大多会引用美国GE等案例。这里,王吉伟频道提供几个国内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三一重工以“根云”平台维护设备降低库存
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先后投入超过10亿元资金,携手腾讯云共同打造了“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腾讯云技术支持下,至2017年4月,三一重工通过与腾讯云的云计算能力相结合,把分布在全球的30万台设备接入平台,实时采集近1万个运行参数,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远程管理庞大设备群的运行状况。
通过“根云”平台,三一重工不仅实现了故障维修2小时内到现场、24小时内完成,同时易损件备件呆滞库存低于同行业40%以上,每年直接为下游经销商降低备件库存超过3亿元,大大减轻了备件的库存压力。
案例二:徐工集团用Xrea平台帮客户增效降本
徐工集团联手阿里云打造的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客户已超350家,覆盖20多个国家、50多个行业。
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连接了设备,还连接了工厂生产现场的机床、机器人、AGV小车等设备。Xrea平台能够精准统计设备的开工率、能耗、健康情况、机床加工精度,能够对设备进行诊断、统计和分析,为设备赋智。
徐工集团借助Xrea平台,可以帮助大量客户提质、增效、降本,带来更多收益与价值。比如为某手机壳生厂商的数控加工中心刀具进行预测性维护,帮助其良品率从87%提到99%;为徐州某酒店集团打造智能建筑能源管理解决方案,2017年夏天温度同比升高3.1度的情况下其电量开销降低23%。
案例三:宝钢借助“智能钢包”有效节约成本
2018年,宝钢技术与百度云合作打造了“智能钢包”,通过质检云方案助力宝钢建立从连接采集、存储计算、理解决策的感知认知平台,节能提效。
宝钢将内部各系统、钢包设备提供的相应数据上传到百度云平台,借助天工物联网平台和天算大数据平台,对钢包安全预警、精确转炉出钢温度、生产优化排程、维修优化排程等关键业务给予有效的数据支撑,实现对精细化生产、设备安全、节能降耗和供应链优化的决策支持。
在智能钢包推广应用后,宝钢平均降低出钢温度10℃,节约能源成本70亿元左右,钢包烘烤能效下降50%,大约可以节约150亿元。传统钢铁企业与云服务公司的合作,加速了宝钢技术智能化转型升级进程。
以上几个企业,或是借助云计算推出自有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为更多客户排忧解难赋能增值,或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企业自身的降本增效。
这几个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在于,他们不只在卖产品,而是在出售产品+服务。服务已成为产品的延伸,同时能为企业和客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这,正是服务型制造的典型特征。
两个层次看服务型制造,提升企业竞争力重要抓手
业内共识,制造业服务化有两个层次:一是投入服务化,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二是业务服务化,也可称为产出服务化,即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通俗的讲,服务型制造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内,二是对外。
对内就是投入服务化。即,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比重超过传统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技术质量、运作效率、资产等。
对外也就是业务服务化,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越来越重要,对顾客越来越友好,物品服务不仅仅是维护和修理,甚至包括购买、安装、系统集成和后期的技术支持。这些无形的成分所占的比重要逐渐更大,甚至成为主要业务。
但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几乎当前所有观点都认为:将服务能力融入制造业,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譬如,王江平部长在第三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的演讲中表示:
要鼓励制造业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提供服务。通过服务和融入,提升产品价值和企业竞争力,实现投入服务和产出服务一体化。在推动企业开展工业服务转型中要重视服务,但不能弱化制造甚至脱离制造,要强调制造和服务互动融合,共同创造价值增值。
同样,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也认为,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重塑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显然,融合了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新制造,正是服务型制造。
为了讲清楚服务型制造如何提升产品价值与企业竞争力,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通过不断探索,海尔凭借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形成了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实现了用户在交互、定制、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服务等环节的全流程参与,在整个过程中,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设计者、生产者,做到了真正的“产消合一”。
大规模定制最大程度契合消费需求大趋势,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同时企业也因供应链的创新和生产模式的重塑而实现增效降本,竞争力大幅提升。
由此可见,服务型制造已成未来企业提升产品价值、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通过上面服务型制造的概念解析与案例分析,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什么是服务型制造。而除了概念与案例,大家还应该了解,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顺应了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
尤其是业务外包模式的出现,使得企业的生产、营销、设计、开发、信息、保养等各个经营环节等都能外包给其他企业,通过产业链协同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而外包本身就是服务的一种,外包环节的多种业务流程又都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服务需求,生产制造也就必然会出现服务化的趋势。
就如汪应洛院士所言,服务外包是效率型经济的集中体现,而服务型制造更有利于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制造业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也认为,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约占整体价值的三分之一,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三分之二。仅从产业链价值这一项来判断,制造业的未来必会向服务集中。
总之,服务型制造大势所趋,经济环境、产业趋势与企业困境决定了制造型企业不得向服务化转型的命运。但是,大型企业可以自建服务能力,中小型企业又该如何获取这个能力呢?
限于篇幅,王吉伟频道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与大家讨论。